5月5日南方法治报蒋小平为我写的书评!

标签:
地域文化蒋小平张力书评方法 |
分类: 原创散文 |
http://www.gdga.gov.cn/nffz/http_www.nffzb.com/html/2014-05/05/content_29207.htm
我喜欢散文那灵动的句子带来的感觉,那是从心灵深处汩汩流出的甘泉,真实而感人。收到青年作家吴安臣的散文集《草从对岸来》已有些时日,一直想动笔写点什么,今天终于如愿。在此之前,我只在《中国教育报》上读过他的散文《历史的“味觉”》,完全被他的文字所吸引。直至看到《草从对岸来》,我才比较系统地理解了他的文章。
《草从对岸来》分“静水清音、笔走偏锋、萍踪江湖、亲情依依”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各具特色。文风清新、自然,读来让人似乎能闻到一股泥土和青草的清香,但其中又饱含着由此带来的厚重感。
吴安臣的文字适合放在枕边读,适合在安静的夜晚读。夜阑人静之时,走进他的文字世界,一种清新淡雅而又痛彻心扉的力量便油然而生,直抵心灵深处。或许这就是他多年苦难生活给他的积淀吧。作家的人生经历较为复杂,从山东到云南,由云南到河南再回云南,足迹曾踏遍大江南北,颠沛流离,带给他的不是兴奋,不是刺激,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落、无助与无奈,他用他那灵动的笔触,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那是生活的影子,是他成长的足迹。而从河南回到云南后,作家将笔触对准了故乡大理的山川风物。大理这个曾在《还珠格格》中多次出现并让大家心驰神往的地方,在安臣的笔下再次焕发生机。他像一位摄影记者,把自己的镜头聚焦到故乡这一独特的家园文化,并将之不断发掘、展现,最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地域文化历史深厚的大理。在文章中,他用心感受故乡的美,用笔书写灿烂的生活。《草从对岸来》,直到此刻,我才真正理解作者用这个题目作为这本散文集的题目的用意。从某种意思上说,安臣对充满灵性的故乡的描绘和近乎顽固的家园意识的追求,构成了此书的精神脉络,而在这个过程中,安臣永远都是一个坚持者,永远都在路上……
纵观安臣的散文,亲情这一主题占着很大的比例。而最让我感怀的是恰恰就是他的亲情散文。《夕阳挂在梨树梢》、《那盏灯杯风吹熄了》等篇描述的是难以割舍的父子情,虽有隔阂,但终究是血脉相连;《关于母亲的一点文字》、《竹签穿起的母爱》等篇写的是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看着看着,数次,我忍不住泪眼婆娑;《开三轮的大妹》、《天际流云寄小妹》记叙的是那种亲密无间,血浓于水的兄妹情,让人在感动之余,不禁抱怨老天为何如此不公……
安臣的文字,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成熟之美。在《迁徙的树》中,作者这样写道:“在繁华的地面上,我们无法找到一片土壤供自己栖息,我们伸向天空的枝叶被城市的人情所伤,被弥漫的烟尘戕害。”在《烟站纪事》中,作者写道:“愚钝至今方悟到:其实进进出出的都是过客,看来只有那些随意改造自己的巢的人才是主人,其他的最终都只能选择离开,我的巢不在这里。”在作者行云流水般的叙述之后,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有时代责任感的作家,他的笔触不仅写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写出大千世界的纷繁变化,还写出了通过一次次的深切思考,写出了自己在后工业时代对人生、故土、家园的种种思索与担忧。
信息时代,网络文字铺天盖地,能在这样的时候读到安臣这样深邃的作品,实在是难得。他的文字安静、内敛,而又浑然天成、饱含张力。或许,这就是一个作家在经历了种种离愁别恨之后,对人生、对亲情、对故土有了一份更深的理解与痛惜吧,这也是他的作品受人敬重的一个原因。衷心希望安臣能一如既往,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