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文共赏:3月22日云南日报“花潮”发文,感谢王宁老师!

(2014-03-25 15:51:32)
标签:

美文

云南日报

老师

极点

共赏

文化

分类: 原创散文

如画“天眼”

 

吴安臣

    这地方四周群山环抱,周围苍松翠柏笼罩,望天,碗口般大,据说这里被称之为“天眼”。老天十分眷顾这儿,下雨的时候总爱选择这先落几点泪,哭到分不清方向时,才把触角伸向别处。

    天对这块土地似乎太多情,所以地上多湿润的气息,在夏季来临时,你甚至可以在每一个夜里听到植物拔节的声音,你可以听到来自大地深处,种子攒足了劲往上挤破泥土的呼喊。但我来这儿时已是秋季,秋季的田野铺陈着一种阔大的气象,好多稻草还没来得及被农民搬回家,三个一堆,成一个“爪”字形,让你觉得这些发了黄的秸秆依然不屈不挠地吸附在这块土地上。稻草上迈着轻盈舞蹈脚步的麻雀像一群移动的标点,把整个静寂的田野带向了生动。

    几头老牛在稻草搬走后的田地里,它们试图从水稻根部搜寻那些在雨水强力滋润下的嫩草,那群牛像一些若有所思的智者,吃着,反复地咀嚼着,显出少有的睿智和深沉。每走一步,那蹄印烙着土地的肌肤,那时想,这世上的确难寻比牛更依恋土地的动物了。有句俗话虽然说,“苦死的老牛吃稻草”,但也许牛在乡村这块土地之上钟爱的只有草吧?牛的辛苦不知是源于人还是土地,给它套上枷锁的是人,然说到底,拴牢牛的却是土地。它们生前在土地上像一个最具潜力的抒情诗人一样写下诗行,死后朽骨和大地融为一体。

    自然多情的修竹总会依灵山秀水而生,多情得仿若自然天成婉约空灵的女子。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多少也沾了些竹之灵性,显几分高雅情致,多几分儒者风范。沟渠边,房前屋后竹子遍布。竹子在风声中把村庄变得生动起来,风起,竹犹闻曳地裙的女子款步行来,把村庄从沉静里拉了出来。恍然间记得解缙作过一副关于竹和书的对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这联写出却把财主气坏了,因为竹子是财主种的啊。于是财主把竹子砍了一截,还恨恨地说,我叫你写!解缙随即把联改为: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财主一看,气更是不打一处来,干脆把竹子砍了,这心胸狭窄到极点的财主没想到这竹子刚砍掉,那对联也变了: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我想解缙虽然有报复财主的快意但多少有点无竹可观的遗憾,想来,他决不愿对着光秃秃的竹茬发呆,毕竟无竹使人俗嘛!这块土地有幸,有竹生长,把丰盈金黄的秋装饰上一道青翠的边。

    如果说翠竹是让人感觉到平静的,那么柿则是把乡村燃烧起来的火苗,热烈而奔放地在枝头招摇着,春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秋则具树端红柿燃火苗。望着火苗,如果你是在外的游子,这火苗一准会让你掉到思乡的焦渴里去。和柿一样热烈的还有那灰苕的红脸,每一棵都像醉了酒似的,在园子一角烧成一片霞,也许是太过饱满了,于是它们就低下颈子从竹篱间探出首来,让你感觉到一个流溢着殷实富足的秋正向你撞来。站在这块土地深处我像一个蹩脚的摄影家,盲目到胡乱地剪辑,随意地点染,试图把一个闪亮丰腴的秋留驻在灵魂里。记得《世说新语·任诞》二十三有语云: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情深。也许我对这块土地上的秋色太过一往情深,于是无奈之余只好也唤:“奈何,奈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