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生活新报》发《剪辑乡村之秋》感谢雪玲!
(2012-11-15 14:45:49)
标签:
乡村发表文章生活新报文化 |
分类: 原创散文 |
11月15日《生活新报》发表文章《剪辑乡村之秋>>http://www.shxb.net/pdf/20121115/A36.pdf
欢迎转载。
天对这块土地似乎太多情,所以地上多湿润的气息,在一个夏季来临时你甚至可以在一个个夜里听到植物拔节的声音,你可以听到来自大地深处种子那攒足了劲往上挤破泥土的呼喊。但我来这儿时已是秋季,秋季的田野铺陈着一种阔大的气象,好多稻草还没来得及被农民搬回家;三个一堆,成一个“爪”字形,像无数的巫术符号站在田的中央,让你觉得这些发了黄的秸杆依然不屈不挠地吸附在这块土地上。稻草上迈着轻盈高蹈脚步的麻雀像一群移动的标点,把整个静寂的田野带向了生动,同时制造出一丝凌乱来。
几头老牛在稻草搬走后的田地里,它们试图从水稻根部搜寻那些在雨水强力滋润下的嫩草,那群牛象一些若有所思的智者,这样吃着,这样反复的咀嚼着,显出少有的睿智和深沉。每走一步,那蹄印烙着土地的肌肤,那时想:这世上的确难寻比牛更依恋土地的动物了。有句俗话虽然说:“苦死的老牛吃稻草”,但也许牛在乡村这块土地之上钟爱的只有草吧?牛的辛苦不知是源于人还是土地。给它套上枷锁的是人,然说到底,拴牢牛的却是土地。它们生前在土地上像一个最具潜力的抒情诗人一样写下诗行,死后朽骨和大地融为一体。记得艾青说过:“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热泪,只因对脚下的土地爱得深沉”。人和牛似乎一样,脚下的土地算不得肥沃,但一旦在这落地就会生根。这心似乎也就随之拴牢了。即使身在异乡,那把陈了许久的乡土总会让人热泪盈眶。
自然天多情的修竹总会依灵山秀水而生。多情得自然天成婉约空灵的女子。古语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多少也沾了些竹之灵性,显几分高雅情致,多几分儒者风范。沟渠边,房前屋后竹子遍布。竹子在风声中把村庄变得生动起来,风起,犹闻曳地裙的女子款步行来,把村庄从沉静里拉了出来。这块土地有幸,有竹生长,把丰盈金黄的秋装饰上一道青翠的边。
如果说翠竹是让人感觉到平静的,那么柿则是把乡村燃烧起来的火苗,热烈而奔放的在枝头招摇着,春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秋则具树端红柿燃火苗。望着火苗,如果你是在外的游子,这火苗一准会让你掉到思乡的焦渴里去。柿子的热烈久驻在这个季节的风口上。一抬头有时就会触到那柿上的霜,软软的在你的额头上。那刻你会把柿和一个略施粉黛的女子泼辣的眼神联系起来,更会把目光盯牢此刻从你面前走过那群裤脚高卷,赤着脚的少女,是她们让乡村多了妩媚,多了靓丽,多了留恋,多了梦幻……
和柿一样热烈的还有那灰苕的红脸,每一棵都像醉了酒似的,在园子一角烧成一片霞,也许是太过饱满了,于是它们就低下颈子从竹篱间探出首来,让你感觉到一个流溢着殷实富足的秋正向你撞来。站在这块土地深处我像一个蹩脚的摄影家,盲目到胡乱地剪辑,随意地点染,试图把一个闪亮丰腴的秋留驻在灵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