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高老弟写我的文集《草从对岸来》的书评《在泥泞中跋涉 在黑夜里收获》上了3月12日的工人日报,感谢老弟!并被网易http://news.163.com/12/0312/03/7SC7DHNN00014AEE.html:http://news.163.com/12/0312/03/7SC7DHNN00014AEE.html、大洋网:现代快报:http://news.163.com/12/0312/03/7SC7DHNN00014AEE.html星岛环球网:http://news.stnn.cc/c6/2012/0312/3693017804.html
21世纪CN新闻:http://news.21cn.com/caiji/roll1/2012/03/12/11113682.shtml
搜狐:http://roll.sohu.com/20120312/n337403917.shtml
【最感动我的一本书征文】在泥泞中跋涉 在黑夜里收获
青年作家吴安臣岁数不大,30出头,但他的人生道路却异常坎坷,经历了不少磨难。幼年时期失去了父爱,孩提时代随继父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在山东、河南、云南三省之间辗转;从高考失败到踏上打工路,再返校读书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从教六年后,为寻求更好的发展、更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孤身闯荡昆明……这期间的每一个阶段无不饱含了人间悲苦。正因为这些坎坷的人生经历,磨练了他,他才创作出了这本厚实而真情四溢的散文集。就如他在后记中所说:“这些年,我写了那些艰难岁月中的过往与艰涩,写了内心中的憧憬和困惑。”
拿到散文集,我迫不及待地读起来,从序《吴安臣的故园意识》开始,一篇篇地用心读,直至读完作者的后记,才恋恋不舍地放下。不读则罢,读后就萌生了写的念头,好的散文本该如此,也应当如此。情感是散文的生命力,只有真实的情感才能冲击读者的心灵,才能震撼读者的灵魂。他的散文字里行间溢满了真情实感,全是发自心灵深处的倾诉与呐喊,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不识悲愁强说悲愁的矫揉造作,所有的情感都来源于生活。有人曾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我想文学作品亦是如此,同时我也认为吴安臣的散文做到了。他的《夕阳挂在梨树梢》和《那盏灯被风吹熄灭了》,是我印象中最深的文章。这两篇文章我读几次,就流泪几次。它们都是作者以父亲为题材创作的,抒发了父子间深沉却无法表露的感情。前一篇写父亲病重时,作者在探视过程中的所思所想,他将病重的父亲比作“夕阳”,而夕阳没有挂在其他树上,单单挂在了梨树上。那是因为父亲深知作者喜欢吃梨,拖着病顶着严寒还给他送冬梨,这些生活中的琐事与细节,是我们一生中都无法抹掉的记忆。后一篇写父亲的死亡,他在这篇散文中将父亲比作熄灭了的长明灯。从这个比喻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父亲离开的不舍与悲痛。正如作者所说:“那盏灯被风吹熄了,那盏长明的灯已燃枯了,我颤抖的手没法再往里添油了,那小小的灯苗在匆匆忙忙赶它的路,我知道父亲就是追随那盏灯而去的。”读着他对父亲一字一句的描写,让我感到无比的幸福与难过。我仿佛看到了,我们背脊佝偻的父母,正弯着腰,将他们的青春和岁月,播撒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喂养着我们……今生今世,作为子女的我们,又该如何报答为我们操劳一生的父母?
读他的散文,内心总久久难以平静。我认为,《草从对岸来》并非只是一部散文集,它是作者人生过往与坎坷经历的真实写照……他就是一个深陷泥泞中的跋涉者,经历了风吹雨晒,在无数个黑夜里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果实。他的成功给了我深刻的启示:没有等出来的美丽,只有创造出来的辉煌。困难是为懦夫准备的,遇见强者便是一捅就破的纸老虎。他的成功,更加坚定了我文学创作的决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