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冰所写的《中国文情报告——散文:多元并举与有序写作》一篇长达两万二千余字的综述文章里,意外的见到了关于我2009年发在《鸭绿江》第二期上的《城市二题》的评论。两句话,但是能被王老师发现实在是幸运。文章较长,我选取了一小部分,把链接放这,仅供文友参阅。这是一篇极具分量的评论:http://www.dys.gov.cn/fukan/show.php?itemid=880
在记忆中再现真实的城市
在2009年的散文创作中,城市题材的创作还是有所收获,优秀作品虽然并不多,但依旧有一些作家在努力,在力图有所突破,他们所写的作品也在某种角度现出一种光亮。塞壬是在方面做得较好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消失》(《人民文学》第4期)写了钢铁和水稻所代表的工业和农业,作者以钢铁和水稻这两个贯穿着作者成长的关键词作为文章写作的脉络,写出了在自身纠结着的两者之间的矛盾和情感,远方的城市是一种驱使自己的力量,这种力量“仿佛一束秘密追光紧跟着我,它裹挟我内心的黑暗直奔澄明”,于是“我披着头发,赤着脚,一个人从稻田的埂边向钢铁厂奔跑。奔跑”,但城市却又是松弛、疲惫、厌倦和无聊的,作者这篇文章的色调很是灰暗,心理的历程也朦胧不清,当然作者对于语言的调度是好的,每个字像玉米秆长在文字的地里,有钢铁般的东西在其中冲撞;塞壬在《哭孩子》(《人民文学》第7期)中表现出的对文字掌控的能力同样是很强的,文章写了一对非法同居男女的打斗场面,以打斗开始,以一次疯狂的交媾结束,以暴力开始,以狂欢结束,碎了的盘子,始终哭泣着,咀嚼着、狡黠的孩子,做了人家二奶却依旧住在棚户区的奇怪女子,糟糕、混乱、肮脏的街景,能让人闻到了暴力、危险、凄厉、悲伤和让人心酸的气味,目光始终是怯怯的,像小兽一样纯
洁男孩,但“没有人担心他们的命运,没有人关心他们的成长。不可遏止的,他们一样会慢慢长大,在匪气十足的市井,在混乱肮脏的街头,在暴力、恶劣的家庭,他们会慢慢长大”,这是最让人担心的;塞壬的《合租手记》(《散文·海外版》第3期)写了一组生活在城市的外地人群像,小米、秦海和他的女朋友、潮州男孩、黄玲、江西男孩,不同的经历,却是同样的艰难;在《夜宿小旅馆》(《散文》第7期),塞壬发现了许多细密的东西,能把把一次住旅馆的经历写得如此细腻精致,把握的角度的如此个性化,在城市题材的写作中已经算是比较成熟了。另外,在塞壬《我所知道的打工生活》(《北京文学》第10期)中,作者写了保安、电工、清洁工、仓管,也能写出了出于基层民众的生存状态。
梦亦非的《城市之光》(《山花》第14期)也是写城市的,他认为今天的城市里全是“只听时钟报时的人”,他们挥舞着“光线”直接将白天变魔法般变入黑夜,黄昏早就被工业时代杀死了,城市是冷酷与坚硬的,它不需要多愁善感的黄昏,于商业意义上而言,黄昏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是一种时间的浪费;赵波写了《记忆和失忆之间》(《上海文学》第8期),作者笔下的城市暧昧、隔膜、孤独、无形、充满诱惑,对人勾引又排斥,有一种虚假的的华美;安黎在《天涯》第3期发表了《农民工》,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写了一个农民工诗人;周闻道的《企业病·阵痛史》(《美文》第6期),写出了企业改革的过程;吴安臣的《城市二题》(《鸭绿江》第2期)价值取较好,值得一读;宋唯唯的《深圳简笔》(《广州文艺》第4期),作者的描摹的功夫很好,当然问题也是明显的,简单的描述,要体现的东西不鲜明,世界是琐碎的,难道笔下就要琐碎吗?郑小琼的《东莞生存词》(《江南》第4期)写了几个打工生活的记忆中的关键点,很结实耐读;江子的《歧路上的孩子》(《天涯》第3期),写了农民工的真实生活,张生全的《城市变形词》(《青年作家》第9期)抓住了“牛皮癣”和“步行街”两个城市的点来写,也是不错的作品;谭延桐的散文一直以智性取胜,《城市的心脏》、《我给我的笔穿上了舞鞋》、《慢下来的理由》、《和我的眼镜说几句话》几篇(《草地》第2期)都是很好的散文,延桐总是能在生活中发现一些常人发现不了的角度来写,总是显出自己智慧的那面,很是让人佩服,题目取的也很有精巧和灵气,内容也充满才智。从中可见作者的视角是有着较强的精神背景的,这点与其他作家进入这个城市的时候的焦虑是有所不同的。
其他的如汗漫的《上海地图》(《中国作家》第7期)、王小妮的《2008上课记》、格致的《庭院》(《人民文学》第9期)、蔡勋建的《城市茑萝》(《北京文学》第11期)、闫文盛的《沉重的睡眠》(《山西文学》第10期)、江子的《舞者》(《散文》第11期)都写得非常用心用力;刘塬的《废品收购站》(《散文》第6期)写的从容而唯美,作者笔下的苦难像花一样的盛开;江南雪儿《在夜的边缘踮起脚尖》,写广场和墙,语言很好,密度大,“黑夜是一堵柔韧之墙,我愿意把它看作是无法洞穿的幽深岁月,无力攀缘的生存未知。”
当然,虽然大多数散文作家是生活在城市里面,但真正去关注并写出这个时代的城市精神和城市困境的作品却不多见,大多数作家似乎都自然地在创作中规避掉了。即使有些散文作家在自己的创作中有所涉及,但是他们观察这个城市的视角依旧是外乡人的视角,因此他们进入这个城市的时候,入口的寻找是艰难的,写作的定位却又是明显的,思考的领域是狭窄的,对于城市的认识是浮于表面的,依旧是从乡村的对视中在寻找城市的局部表象,因此对于城市几乎是无力言说的。
作者简介:王冰,文学硕士,现在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工作,曾在《文艺报》、《散文》、《美文》、《名作欣赏》、《当代文坛》、《南方文坛》、《文学界》等报刊发表作品200余篇,主编、参编《才女书——百年百人百篇女作家散文经典》、《大师书斋》16卷本、《中国散文档案·先锋文丛》10卷本,曾在《美文》杂志开有“散文家观察”专栏;作品入选高中语文读本参考书等,散文评论集《散文:主体的攀援与表达》入选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学基金会“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09年卷。
http://%69%6d%67%63%61%63%68%65%2e%71%71%2e%63%6f%6d%2e%71%71%64%69%79%2e%69%6e%66%6f/a/s/m.php的评价" TITLE="中国文情报告——散文:多元并举与有序写作
的评价"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