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建行不贱

(2008-08-04 16:04:05)
标签:

杂谈

     2008年5月27日,建设银行的一个公告招来激烈的争议,时而还夹杂着国骂。

     根据当日公告,建行宣布,其第四大股东美国银行将以每股约港币2.42元的行权价格购买60亿股建行H股,这笔交易将于2008年6月5日前完成。公告当日,建设银行H股报收6.65港元,2.42港元的行权价格不过是其36%。

     于是建行贱卖之声响彻云霄。

     事实上,美国银行此次低价增持建行股份是根据三年前签署的《股份及期权认购协议》。

     四年前,中国银行业改制之时,国际信用评级公司和投资银行一致唱空中国银行业,称中资银行不良贷款包袱太重、管理效率低下、投资风险过高,上市不可能获得通过。

     建设银行作为四大国有银行中最健康的,仍然面临同样的尴尬。但要登陆国际认可的资本市场,就必须有资本大鳄的支持。

     2005年,建设银行在与花旗银行谈判破裂后,陆续与美国银行和淡马锡建立战略性关系。经过数轮谈判,6月17日,建设银行与美国银行订立一份投资协议及一份战略性协助协议,根据该协议,美国银行将分阶段对建设银行进行投资,并在建行若干业务范畴向其提供战略性协助。

     协议表明,美国银行首期投资25亿美元购买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持有的建设银行股份,第二阶段将在建设银行计划的海外IPO时认购5亿美元的股份,从而以30亿美元的代价获得建行股份9%左右的股份。此外,美国银行有权在未来五年内增持建设银行股份到19.9%,这是允许单一外资股东持股的上限。

     协议里,双方还约定美国银行的行权价格随时间变化“水涨船高”。2007年8月29日之前美国银行的行权价均为全球发售项下的每股发售价,之后增加至招股价的103%;2008年8月29日或之后再度加至招股价的107.12%;2009年8月29日或之后再度加至招股价的112.48%;2010年8月29日或之后则加至118.10%,最终的行权价格不低于当时建行每股账面值的1.2倍。

     2005年10月27日,建行以2.35港元发行价在香港上市,股价整整两周没有波动,投资者一度认为建行估值过高。但随后建行股价一路高涨,至2007年8月28日,该行的股价在约450个交易日中已大幅上涨了159.57%,报于6.10港币。

     高涨的建行股价和美国银行的行权价形成巨大反差,2005当年即引发金融资产是否被贱卖的争论。时隔三年,当美国银行按照当初的协议进行此次增持时,贱卖论重获市场。

 

中国建设银行董秘陈彩虹美银赚钱了吗?赚了,但我们的国有股东赚得更多。若无美银的帮助,双赢局面不会出现。

美国银行财务长Joe Price风险与收益总是成正比的。如果当初在IPO之时,美银即增持至19.9%,获利会更多。

知名财经评论人叶檀建行“贱卖”只是源于当时缺少话语权,全球,包括中国自己当时对银行业的改革都不够自信。中国政府的第一任务是维持现行金融格局、避免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破产,交学费是必然的。

《南方都市报》建行贱卖争议暴露了市场交易对外开放、对内不开放的核心事实,而中国投资者未获平等待遇的问题,是在中国长期存在,并必将继续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中央民族大学证券研究所主任张宏良美国刚刚出台了阻挡外资进入金融领域的管制法案,他们穿上了厚重的盔甲,却在脱掉我们最后一件裤衩。结果就是美国在利用外资,中国却是被外资利用。

羊角我们一只眼睛可以看到美国银行本次交易账面盈利250亿,另外一只眼睛也应该看到建行改制取得了成功。如果今天建行H股价低于2.42,你会为美国银行亏本而欢呼?

美林证券美国银行很可能“左手进,右手出”,即新购入60亿股后,再卖出60亿股旧股,既保持在建行的持股比例,又能套现226亿港元。

《华夏时报》改革需要成本,不改革也需要成本。改革的成功与否,就是衡量两者的多寡。建行收获到的无法量化,也不能被直观认识,“贱卖”与否的结论还不好下。

《中国经营报》受次级债危机影响的美国银行,仍旧拿出相当于20亿美元的真金白银来认购建行股份,这凸显了当前人民币升值预期下的人民币资产魅力。

《竞争力》2001年,中国加入WTO,按照要求,5年后,银行业必须开放,也就必须改革,借力资本市场是必由之路。建行上市作为中国银行业改革中第一场真金白银的大实验,取得了公认的成功。其成功还在于,中国银行业今天已能面对外资银行的正面交锋,没有不堪一击。当然,我们今天发现,建行改制的学费贵得令全国人民心疼,但这只是学费,不是教训,更不是卖国。

此文刊于三联<竞争力>2008年7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