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宝洁绝“食”

(2008-07-31 10:41:17)
标签:

杂谈

     2008年6月9日,“大腹便便”的宝洁宣布绝“食”:先将旗下Folgers咖啡业务部门转手(约29.5亿美元的换股交易)给美国食品企业盛美家(J.M.SmuckerCo.),然后逐步退出食品行业,将核心资源投入日化用品和美容化妆产品。

     放弃Folgers咖啡业务是宝洁“绝食”行动的重要一步。

     从2000年开始,宝洁就开始逐步剥离食品品牌,此前,宝洁已经将软饮料品牌阳光心情和果汁品牌普尼卡忍痛割舍。目前,业内盛传宝洁将转手品客薯片。

     事实上,宝洁两大食品业务均业绩不俗,品客以其独特新颖的食品形状和产品包装在休闲食品领域独树一帜,但仍无法与百事公司的菲多利媲美,后者牢牢占据着该领域的霸主王座。而与此同时,咖啡豆价格飚升和严重的行业分割现象使咖啡业发展举步维艰。尽管Folgers的研磨咖啡销量在美国市场首屈一指,但迅速崛起的星巴克并不是省油的灯,对其连施重拳,加上极品咖啡的品牌数量激增,Folgers发展不再一帆风顺。

     在市场的挤压下,这些“捉襟见肘”的食品业务明显不如“长袖善舞”的美容和护理产品业务,拖累了公司总体业绩。

     于是宝洁见势不妙,在这些品牌销售额仍超过10亿美元时见好就收,卖个好价钱。

     据悉,除了食品行业,其他行业的弱势品牌也在宝洁的剔除之列。

 

《新财经》即使宝洁这般强大的企业,在从事多元化产品经营时也会出现力不从心,主动退出非核心产品领域,专业化比之于多元化的经营效率优势可见一斑。

《21世纪经济报道》宝洁此举值得中国企业反思,在一个行业里做精做深,做到中国的NO1,做到让任何一个国际品牌不可小视,以专业化经营实现国际化蓝图,或许才是中国企业的出路。

宝洁公司内部人士大规模并购扩张影响效率,但并非毫无意义。除了规模经济效应,还能够在与零售商谈判时增加筹码。

《竞争力》宝洁的战略退出,与食品行业近几年的大重组不无关系。经过雀巢与卡夫的换手游戏,宝洁在食品领域已经变成小兵一个。

此文刊于三联<竞争力>2008年7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