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诗词中的老庄哲学和情结

(2008-12-12 11:19:11)
标签:

杂谈

分类: 学识交流天地

摘要:苏轼所处的北宋时期是思想大融合时期,儒释道三家相互论争而又相互吸收,苏轼深受三家融合影响,思想上倾向于兼容并蓄,主张积极汲取佛道两家的精华以融入儒家学说。同时,苏轼一生历经坎坷,在其经世济民的远大抱负屡遭挫折后更是积极运用佛道尤其是道家老庄哲学来为自己的人生开拓新天地,在作为苏轼生活,性情,思想的反映的诗词中广泛地流露出老庄哲学的影响,形成了其特有的超脱自然飘逸的创作风格。

关键字:苏轼  诗词   老庄哲学    老庄情结 

苏轼处在一个思想流派纷呈的时代,儒释道三家经过一段较长时期的激烈碰撞,到苏轼所处的北宋时期已经开始进入大融合阶段。北宋思想界虽然也存在各派独尊尤其是儒学独尊的倾向,但主流却是三家融合。无论是以王安石为代表的主张以儒家为基础的融合论还是以苏轼苏辙为代表的超学派的融合论,其根本的观点都是主张三家融合。苏轼早期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主张经世济民,但同时也非常肯定佛道两家在救世上同儒家的相同性,因而苏轼在对待以哪家为本进行融合时显然显得更为理性,注重用最高真理来融合三家思想。其中,道家老庄哲学对苏轼的影响非常大,苏轼在学术上诚心接受了道家老庄强调的自然超脱观念,主张独立无拘,自由无束,这种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到了苏轼的生活态度,性情以及文学创作。

历经坎坷,颇多磨难的人生使得苏轼在对待儒释道三家学说上有了一些变化:苏轼不仅在学术上接受三家融合,更在现实生活中积极运用三家融合思想,灵活自如,炉火纯青,尤其是他充分发扬老庄思想,为自己在身处困境时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从眉山到开封,从开封到黄州,从黄州到惠州,再从惠州到嶦州,苏轼走过了一条常人难以想象的曲折人生路,在屡遭贬谪中他的年华渐渐流逝,以至于双鬓斑白,然而苏轼却善于将政治和人生分离开来,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参与政治时他总是抱以儒家进取精神,尽心为百姓做好事做实事,而在政治之外,哪怕是被贬之际,他也能登山涉水,寻访庙观,亦或是走入寻常百姓家,尽情谈笑,自然洒脱,乐在其中。

苏轼在学术上接受老庄哲学,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老庄哲学,作为其生活,性情和思想反映的诗词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老庄哲学和情结在苏轼的诗词中体现在这些方面:一文学思想;二苏轼诗词反映的对象和抒发的思想情感。

            一  苏轼文学思想中体现的老庄哲学和情结

儒家一向重视文章中“文”与“道”的关系,自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把这种关系表述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后,唐代出现了“文以贯道”,宋代出现了“文以载道”,而后这种观点延伸到了诗词创作方面,又以宋代为盛,这种状况的出现源于宋代士大夫们强烈的使命感,在学术上过分重视文章诗词的政治教化功能。而同时代的苏轼则强调文道并重,他眼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如“日与水居”之人“有得于水之道”(《日喻》)。同时他认为文学作品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基于这些思想,苏轼主张文学作品艺术不应该完全依附于“道“,文学应该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提倡艺术风格多样化和生动化,反对千篇一律。

苏轼的文学思想明显带有老庄哲学影响的痕迹,他反对“文以载道“对文学创作带来的种种束缚,坚持自然自由,同时,苏轼强调他所说的“道”并非仅限于儒家之道,而是客观规律,由此可以看出影响他产生这种文学观点的源头并非只有儒家,还有道家甚至是佛家思想。虽然苏轼的文学思想被独尊派斥责为“异端”,但是在这样一种文学思想的指导下,苏轼的文学创作却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他的作品自然畅达飘逸,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二  苏轼诗词的内容和情感中体现的老庄哲学

苏轼的诗词的内容非常广泛,抒发的思想情感也十分丰富,其中反映道家人文胜地,自然山川美景,寻常百姓生活的诗词最能体现出苏轼的老庄哲学。

苏轼虽然很早就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但是也比较早就阅读了许多道家的书籍,对于道家文化也是颇有兴趣,这可以从他热衷于寻访楼观并赋诗中可以窥见。苏轼深得蜀地道教文化传统的熏陶,精通老庄玄理,对老子说经讲道的故地当然情有独钟。宋嘉佑七年(1062)二十五岁的苏东坡踌躇满志,任凤翔府签判,在理案公事完毕后,从凤翔出发,游览终南山,朝谒了以楼观为中心的太平宫、授经台、延生观等道教宫观,并寄栖于太平宫溪堂研读道书。在这里写下《和子由闻子瞻将如终南太平宫溪堂读书》、《读道藏》等十几首诗词。随后苏轼为歧下大旱而到楼观西边的太白山祈雨,苏辙由京师往返蜀地,途经关中作短暂的漫游,便与其兄同游楼观,亲临其境,感受终南山仙都福地道教情趣。和兄长一唱一和,写下《和子瞻读道藏》、《楼观次韵》等,乘着兴致兄弟二人同游上清宫,兄题《上清辞》弟和之。随后又游览唐时的玉真公主别馆,宋时已成延生观,并登山上小堂而吟诗。后再游授经台。接受宫观住持之请,苏轼把自己所题"溪山愈好意无厌"和舍弟之"谢公行意未能厌"的同韵异诗句题刻于碑阴。第三年(1064)即宋英宗治平元年,也就是苏东坡所题:"甲辰正月十一日",他再次由子由(苏辙)约商州章子厚(苏辙曾任商州军事推官)一同再游楼观,又留下苏东坡《仍书楼观》,苏辙《和子瞻三游终南山九首》。他们因文化素养、艺术造诣和宗教情感,每一次的到来都有新发现;每一次的观赏寻觅都有新感觉。楼观的景象和传说使苏东坡灵感激发,便即兴吟咏起:"剑舞有人通草圣,海山无事化琴工,此后一览秦川小,不待传经意已空"的千古绝唱。

苏轼的这些诗歌,有些是自己自述情怀,有些则是同兄弟和友人分享游览的快乐,诗歌的内容大多是反映道教文化,虽然不一定能够明显地把老庄思想体现于字面,但是在道家的文化氛围中又倾向于三家融合的苏轼其作品中毫无疑义地会表达出老庄情结,这便是对于老庄亲近自然,超尘远俗的赞许和认同,以及自己对于这种境界的向往。值得注意的是,苏轼的这些诗歌都是他还没有被贬时期写的,是他踌躇满志的人生阶段的作品,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苏轼并非是像很多其他知识分子一样,是因为积极作为的理想无法实现而转向道家寻求精神寄托的,苏轼是很早就认同了道家的许多观念,后面的坎坷人生只是让他从比较单纯的学术认同转向了实际运用,这样我们便可以对苏轼的诗词中较少其他隐逸知识分子文学作品中的消极避世思想有所理解,尽管后来的苏轼历经磨难,其对于道家老庄的思想有了新的认识,但却一直保持了对于世俗事物的脱而不离状态,给人的感觉就是超脱豁达。

苏轼对于自然山川有着毫不保留的热爱,爬山涉水,吟诗作赋,传统知识分子的热爱在苏轼身上天然地延续着。他用一支生花妙笔,把雄奇的三峡,壮阔的长江,妩媚的西湖,怒涛如雪山的钱塘潮等一一摄入诗词中,他善于迅速敏锐地捕捉住自然景物千姿百态的不同特征,把握自然脉搏,摄取自然灵气,传写自然的奇美。“孤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渐见灯明出远诗,更待月黑看湖光。”(《夜泛西湖五绝》),诗中充满光色香的忽朦胧忽明亮的景象令人陶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此诗被公认为咏西湖的千古绝唱。苏轼把他对于山水的喜爱抒发于诗词,流露出了诗词大家苏轼的审美情趣: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享受自然。他总是喜欢在美景中把酒言欢,不是突然地发现美景,而是有所准备地等待心中美景的出现,这既可看到传统的知识分子对于山水美景的自然亲近,又可以窥见到道家自然思想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苏轼的灵魂里面。然而,苏轼诗词中的山水并不仅仅因为它们是隐逸的绝佳去所而让人喜爱,也并不仅仅是传统的山稳重水灵动的传统审美观念的体现,苏轼笔下的山水既有稳重灵动的传统审美取向,更具有一种哲学情思寓于其中,这种倾向在苏轼被贬期间的山水诗词中比较明显,历经了坎坷的苏轼对于山水的欣赏对于其文化意义的了解已经非少历坎坷的许多文人所能比较了。“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这首七绝中以“翻墨”和“跳珠”分别形容黑云白雨,更有声音,有光色,有动态,这由雨转晴的自然景象,暗寓着诗人对待政治和人生的疾风骤雨的坦然态度。“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行香子*过七里濑》),这首山水行旅词,将物是人非,人生如梦的深沉感喟,融化在七里濑的水光山色中,表现出苏轼看淡功名利禄和皈心大自然的思想情感。苏轼的山水诗词善于通过变幻莫测的艺术手法展现出极其广泛的景色,对于自然景色的深入细致的观察和大量描写本身就表现出了苏轼身上的亲近自然的倾向,而一些诗词中也明显流露出老庄哲思,因而可以显而易见地看出道家老庄对于苏轼山水诗词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苏轼的一生是政治失意的一生,他除了把这种失意通过游历山水和寻庙访观排遣和解脱外,也在对乡土的怀念,同亲友平常百姓的交往中排遣和解脱。他在这些平常的生活中发现并且艺术地表现了亲切动人的意蕴,超脱了功名利禄的束缚,纾解政治失意理想无法实现给他带来的苦闷。“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游金山寺》),抒发对故乡的深切怀恋和归乡的强烈心愿;“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倾吐兄弟手足的深厚情谊;“莫嫌牢确坡头路,自觉铿然曳杖声”(《东坡》),袒露苏轼不畏险阻,傲视磨难的豪迈乐观情怀;“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将人生的飘忽虚无与友情的诚笃温馨对照交织,既惆怅挹郁,又旷达超脱;晚年渡海北归时写的“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抒发饱经危难侥幸生还的畅快,显示出了苏轼幽默豁达的胸襟。

苏轼的这些诗句表明他虽然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有着经世济民的远大抱负,在条件适合的时候积极从事政治活动,但是他也绝对不会同孔子那样在条件不适宜的时候明知不可为而为,他选择回归寻常百姓生活,超脱政治上的激流,即使经常不如意,他也一如既往地保持了一种淡定看待被贬和磨难的态度,他热诚地投身于田园之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一个曾经居庙堂之高又名满天下的大文学家竟然宁愿为了一些荔枝而呆在远在天边的岭南,苏轼淡看功名利禄的心态由此可见一般。苏轼曾用一句话形象生动地概括了他的田园生活认同----“我是识字耕田夫”,这种皈依虽然让他远离了政治中心,却也让他开拓了一片新的生活天地,在这天地里苏轼获得了人生和文学的丰厚回馈,他的选择尽显了老庄智慧。

苏轼在学术上很早就认同儒释道三家融合,他坚持以最高真理融合三家,客观包容。而在他历经人生跌宕起伏,悲欢离合之后,他积极运用三家融合的思想为自己开辟了一片精神的家园,而道家和老庄哲学对他的影响则丝毫不逊于儒家和佛家,苏轼坚守老庄的自然超脱信念,在经历磨难挫折的时候总能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对待事物,老庄智慧在他那儿运用得炉火纯青。作为苏轼生活,性情,思想反映的诗词突出地展示了苏轼在老庄哲学指导下消解失意,构建精神乐园。作为一个政治家,苏轼或许并未成功,但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却有着应有的人格健全和精神自由,而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苏轼坦然对待人生风雨,虽历经苦难却依旧不改豁达乐观本色,他的一生如他在《定风波》中所写“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个中智慧和情怀已让古今多少人为之动容和汗颜。                                                               参考文献: 《中国文学史》 第三卷  袁行霈主编  1999年版

           《一蓑烟雨任平生》 陶文鹏编著  2003年版

          《中国苏轼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主办  2004年版

          《苏东坡大传》  (台湾)李冰一著 

          《蘓軾诗選》  陈迩冬  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