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圣地宝相寺
 
   
在山东省汶上县城西北方向,坐落着一片金碧辉煌的庞大寺院,寺院内矗立着一座拔地凌空的佛塔,此处因1994年出土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牙齿及140余件佛教圣物,被称之为“法门寺第二”,这里就是享誉海内外佛教界的汶上“大宝相寺”及“太子灵踪塔”。

   
大宝相寺原名“昭空寺”,始建于唐代的太和年间。建筑精巧,规模宏大,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汶上周边佛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宋朝真宗皇帝禅封泰山后到此下榻并游览,当他看到整个寺院结构严谨,呈现出一派富态之宝相后,遂赐名为大宝相寺。
   
宝相寺内的宝相塔原名为太子灵踪塔,始建于北宋年间,塔高45.5米,通体为砖彻八角形十三层楼阁式佛塔。塔顶呈葫芦形,底层呈莲花状,塔体宏伟壮观,巍峨挺拔,东、西、南三面各彻有佛龛,塔刹由黄色琉璃烧制而成,金光闪烁,享有“黄金塔”之美称。宝相寺塔历经近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后,曾毁于一九四六年。

   
一九九四年春天,政府决定修复此塔,施工人员在清理古塔塔基时,在正南方向,意外地发现了通往塔下地宫的隐门。打开隐门后,里面是隐藏近千年的甬道,进入甬道,映入眼帘的是精致的佛龛,佛龛上方摆放有石匣,石匣里有纯黄金打造的金棺一具,金棺被放在银质的棺架上,金棺前有银质水月观音菩萨一尊。金棺上面盖有黄绫和108颗水晶珠,金棺内有银椁一具,银椁内有檀香木盒一只,木盒内有释迦牟尼佛牙一颗和部分佛祖舍利。

   
该佛牙曾在古印度供奉了一千二百余年,进入我国后,又经一千二百多年。据史料记载:“唐释悟空于贞元六年自犍陀罗王城携来长安,先入禁中,继奉大庄严寺新修之佛牙宝塔;僖宗携入蜀,五代后唐至洛、后晋至汴;宋皇祐元年瘗入咸平洪福寺塔,熙宁五年再现于咸平,执政官王安石取入东府,又流布嘉王宫,神宗诏留大相国寺;熙宁六年,宗室洋州侯、赵匡胤玄孙赵世昌到宋都求来中都,造太子灵踪之塔,政和二年(1112年)三月十五日瘗葬。”(以上划线内容,为该佛牙九四年在汶上太子灵踪塔下出土后,从地宫铭文记录中知道的。其间1112年--1994年近九百年的时间内,佛牙不知去向,历史失去了记录。直到1994年佛牙出土,才使佛牙在我国流传的历史得以接续。)
 佛牙出土之后,引起了政府和佛教界的高度重视,随后对古老的宝相寺进行了重新修整,佛祖释迦牟尼的牙齿和其他圣物作为镇寺之宝,从九四年出土以来一直供奉在这里。
    
佛牙出土之后,引起了政府和佛教界的高度重视,随后对古老的宝相寺进行了重新修整,佛祖释迦牟尼的牙齿和其他圣物作为镇寺之宝,从九四年出土以来一直供奉在这里。
    九年前,因工作关系,我曾和其他几位朋友到此参观过。家中“领导”一直没有来过。此次专程陪同家中“领导”前来游览,感觉变化甚大,整个景区更加宏伟壮观,金碧辉煌。现再留此图文,仅作纪念。
 
                                        
     
2010年5月21日晨整理收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