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北风情--西安·陇南·天水印象

(2009-09-18 00:06:22)
标签:

杂谈

   七月十七日到西北一游,自西安、陇南、天水半月余,途经武则天乾陵,随行小董说那就是武后陵墓,远远望去,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西北风情--西安·陇南·天水印象

武则天乾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陕西省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高宗李治死于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光宅元年(684)葬于乾陵。武则天于神龙元年(705) 死于洛阳,神龙二年(706)五月合葬于乾陵。1960~1972年先后发掘5座陪葬墓。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园“因山为陵”,占地面积约20余万亩。寝宫位于内城正中北部梁山山腰上,陵园石刻现存 114件,内城4门前各有1对石狮。

    二十三日至陇南晚霞湖旅游景区。

西北风情--西安·陇南·天水印象

   晚霞湖旅游景区位于西和县城以西5公里的姜席镇境内。晚霞湖原系防洪蓄水,灌溉养鱼的综合性水库。2003年,由国家投资1016万元,对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现水库库容为1035万立方米,水域面积为1800亩。水库周围群山环抱,苍翠起伏,库内鱼游虾戏,水面茑歌燕舞。攀至山顶小息,鸟瞰水乡风光,甚觉宜人,野外田园,别有清趣。

二十六日到陇南武都水濂洞。西北风情--西安·陇南·天水印象

    武都水濂洞位于城北五华里的五凤山脚下,是史料记载的武都"八景"中仅剩的"三洞一山"之一。远望山中,树木参差,隐约可见楼阁悬空,立柱井然,嵌于半崖峭壁之上,奇特惊险,俨然神仙的居所,给人惊奇中平添一份神秘,真可与山西恒山悬空寺媲美。水濂洞红女祠初建于唐代,现存楼阁为清初重建,乾隆时曾增修殿阁。同治三年,太平天国启王梁成福进军武都,以水濂洞为指挥处,战事失利后,舍身坠崖,建筑被清军烧毁。现存楼阁仅有子孙殿、三宫殿、观音殿即红女祠、弥勒佛殿、三霄佛殿、合活殿、亨哈殿等,大多悬空,琼楼精舍,斗拱飞檐,奇特惊险。

七月二十八日至西峡颂景区。下图右前为:西狭颂碑亭

西北风情--西安·陇南·天水印象

   西峡颂景点所在的鱼窍峡,峭壁折叠对峙,石崖如墨泼青染,峡谷一流清流终年奔湍,浪花飞溅,水势随乱石变幻无穷,形成了瀑、湍、池、潭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下图后为:西狭颂碑亭。

西北风情--西安·陇南·天水印象

    在这条幽深奇特的峡谷中有一座飞檐凌空、古朴挺拔的古建筑——《西狭颂》碑亭,蜚声中外的摩崖石刻《西狭颂》便置身其中。《西狭颂》与陕西汉中的《石门颂》、略阳的《郙阁颂》同列为汉代书法“三颂”。碑帖是碑刻的拓片,现在保留下来的汉代碑刻原石寥寥无几,凤毛麟角,而《西狭颂》就是其中之一,是三大颂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西狭颂》全名为《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峡颂》,俗称《黄龙碑》,镌于东汉灵帝建宁四年(公元171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了,它刻在一块崖体凹进,表面平整的石壁上,宽340厘米,高220厘米,上有“惠安西表”四字篆额,正文阴刻20行,385字。每字约4厘米见方。纵观全篇,汉代隶书真迹清晰可辨。

西北风情--西安·陇南·天水印象
碑文除记述东汉武都太守李翕的生平和屡任地方行政长官之卓越政绩,主要颂扬了他率领民众开通西狭道路、为民造福之德政。碑文描绘了西狭山路的险阻,叙述了李翕由感叹而下令有关官吏奋力修路,凿崖清障,削高垫低,截弯取直,终于开通新路,行人欢腾,歌颂功德等等。《西狭颂》碑文的右侧刻着正文右侧刻有黄龙、嘉禾、白鹿、木连理和承露人之图象,称为“邑池五瑞图”,象征李翕主政其间政通人和,五谷丰登,民乐其居,是对碑文的形象补充,二者联系起来看,图文相应,虚实相生,是东汉摩崖石刻艺术中图文并茂的佳篇奇构,当地人把它们合称为《黄龙碑》。碑刻周围还有宋代元符、乾道、淳熙年和清代光绪以及民国年间一些名人仿古题刻。刻在悬崖右侧的“东汉摩崖石刻西狭颂”9个大字,是当代著名国画大师李可染题写的。
  《西峡颂》摩崖的另一珍贵之处在于它保存完好。汉隶书法“三颂”中,《石门颂》原在陕西汉中市北褒谷石门西壁,1971年因整治褒河而被切割迁移,现在藏于汉中市博物馆中,碑文已有相当程度的破损。《郙阁颂》的碑石古代就已磨损,明代曾经重刻,早已不是本来的真迹。即便如此,又迭遭破坏,文字残损严重,能清晰辨认的字仅是原文的一半。历经1800多年,《西峡颂》在原来的位置上保存完整,风采依旧,主要是因为碑体凹进崖壁几米深,上凸下凹,即不被日晒,又避免雨淋。碑刻位于半崖,曾被藤萝遮蔽,一般人很难接近,后来还是被樵夫所发现,举世闻名的《西峡颂》才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西北风情--西安·陇南·天水印象

   《西峡颂》碑刻字体清晰,简洁古质,结构美观,刀法有力,是书法艺术的瑰宝。碑文和书法均有很高的考古研究和临摹鉴赏价值,在国内及日本等国掀起了《西峡颂》研究热。它在我国金石学、文化史、书法史和交通史上均占有重要位置,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享誉海内外,2001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自然风光清幽绮丽,青山对峙,涧流清澈,一汪汪潭水似明珠相串,一挂挂短小的瀑布迭次相连。峡内的山、水、石、树,皆成风景;亭、桥、廊、榭,相映成趣。西狭奇在山、美在水。抬眼望去,一边是拔地而起的高山,一边是错落有致的悬崖。山崖上绿树层叠,其间亦或有古树参天,老藤缠绕。两山之间的响水河,或在峡谷中潺潺绕行,或在巨石间冲腾奔泻,浪花激起的水声,站在远处也能听到。更有意思的是悬崖上的水,或化成一条白练从高处垂落而下,或从栈道上方形成珠帘,飞溅滴注,蔚为壮观。

二十九日到成县杜甫祠堂。

西北风情--西安·陇南·天水印象

   杜甫祠堂又称“成州同谷县杜工部祠堂”、“同谷草堂”、“子美草堂”、“诗圣祠”,俗称“杜公祠”。座落于成县县城东南3.5公里处的飞龙峡口。是一座纪念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流寓同谷的祠堂式建筑,也是国内现存三十七处“草堂”中历史最久的一处。下图为杜甫塑像。

西北风情--西安·陇南·天水印象  

 

   八月一日到天水南郭寺。下图后为天水市区。

西北风情--西安·陇南·天水印象   

     南郭寺春秋古柏有2500多年的历史,与孔圣人和释迦牟尼年龄一样大。

西北风情--西安·陇南·天水印象

   当地人称“春秋古柏”下图为中国书协名誉主席沈鹏先生题词。

西北风情--西安·陇南·天水印象

   八月二日到麦积山景区。麦积山,又名麦积崖,始创于十六国后秦(公元三八四年至四一七年)时期。

西北风情--西安·陇南·天水印象

    麦积山位于天水东南部,因该山状如堆积的麦垛而得名。石窟大多在二十至八十公尺高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层层相叠,密如蜂巢。各洞窟之间有栈道相连,攀援而上可达山顶。

西北风情--西安·陇南·天水印象

麦积山石窟中最有名的就是佛像泥塑,塑像大小与真人相似,有的交头接耳,有的低眉含嫣,形态栩栩如生,被誉为“东方塑像馆”。麦积山石窟虽以泥塑为主,但也有一定数量的石雕和壁画,雕刻技艺精湛,壁画古朴典雅,不论是北朝的“秀骨清像”,还是隋唐的“丰满圆润”,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温婉可亲,极富生活气息。洞窟多修成别具一格的“崖阁”,在东崖泥塑大佛头上15米高处的七佛阁,是我国典型的汉式崖阁建筑,具有很高的价值。近年来,麦积山石窟又相继开放了香积寺、豆积寺、交龙寺等景点,使景区的内涵更为丰富。

西北风情--西安·陇南·天水印象

    麦积山石窟,原是一个完整的山体,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5年),天水一带发生强裂地震,整个窟群便分为东崖和西崖两部分。东崖现存洞窟54个、西崖140个。由于麦积山石质皆为紫褐色之水成子母岩,不宜精华细镂,所以大多采用泥塑和绘画。麦积山塑像,主要题材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尽管各代塑像同处一堂,但并不因袭模仿,而是保持着各自的时代特色,系统地反映了我国泥塑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无论是高达15米的巨像。还是只有0.3米的小像,都充满着人间世俗的感情,使人感到这不是雕塑,而是民风民俗的体现。

西北风情--西安·陇南·天水印象

    麦积山周围风景秀丽,山峦上密布着翠柏苍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顶,极目远望,四面全是郁郁葱葱的青山,只见千山万壑,重峦叠嶂,青松似海,云雾阵阵,远景近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这图景被称为天水八景之首的“麦积烟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