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碗的传说(读书随笔)

(2009-04-13 16:31:19)
标签:

家居

分类: 坎坷原创小说故事

   关于碗的传说(读书随笔)

  感谢驻站博导长笑老师将此文推荐新浪首页文化读书随笔专栏!

                    关于碗的传说(读书随笔)

                肾事坎坷(版权所有,需要转载者请链接)

 

   说起碗来,想必大家都及熟悉。碗作为人们日常必需的饮食器皿,人们不仅天天用,年年用,祖祖辈辈,子子孙孙都一直用。今天,让我们一起追踪碗的起源,回顾碗的历史,了解碗的精神传播。让我们一起走进碗文化。

 

    碗的起源目前不可考,不过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泥质陶制的碗,其形状与当今无多大区别,即口大底小,碗口宽而碗底窄,下有碗足,高度一般为口沿直径的二分之一,多为圆形,极少方形。不断变化的只是质料,工艺水平和装饰手段。一般用途是盛装食物,碗因为其体积较锅、盂小而可用手端盛。上阔下窄的形态,放在平地上是不稳定的,据此考古学家推测,古人对碗的使用,可能是最初是放在地上挖出的坑之内的。

 

    制碗的材料有陶瓷、木材、玉石、玻璃、琉璃 、金属等;制作精美的骨董碗常常是收藏家的最爱。

 

    据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最早的瓷碗是原始的青瓷制品,基本形状为大口深腹平底,使用于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以后随着时代的演进,制瓷工艺的逐步改善以及人们的审美和实用要求的提高,碗的形状、纹饰、质量也越来越精巧,使用分工也越来越具体多样,如饭碗、汤碗、菜碗、茶碗等。

 

    不同时期的瓷碗,其形状、釉水、纹饰是有着明显差别的。唐以前的碗,其型多为直口、平底、施釉不到底,基本无纹饰。唐代的碗器型较多,有直口、撇口、葵口等,口沿突有唇边,多为平底、玉壁底及环条形底,施釉接近底部,精制的产品施满釉,有简单的划花装饰出现。宋代碗其型多为斗笠式、草帽式、大口沿、小圈足,圈足直径大小差不多是口沿的三分之一。釉色多为单色,如影青、黑、酱、白等,纹饰用刻、划、印等手法,将婴戏、动物、植物文字形象绘在碗的内外壁或内底心上。元代碗型同宋代相比,突出表现为高大厚重,圈足多为内斜多撇,断面呈八字形。多采用印花、刻花装饰。明代碗多鸡心式、墩子式及口沿外向平折式,圈足较为窄细,大多采用画花装饰。画花装饰技法用于碗上,自唐长沙窑起始,至宋磁州窑过渡,经元青花激发,到明代才真正兴盛起来。明代最多的就是胎体轻薄、白底青花的饮食用碗。清代碗无论在哪一方面均胜过前朝,形状、釉色、纹饰更为丰富多样,工艺制作更为精巧细腻,素三彩、五彩、粉彩装饰的宫廷皇家用碗更让人叹为观止。

 

  造型特点是敞口、深腹、平底或圈足,形式多种多样。如六朝时的青釉莲瓣纹碗,唐代越窑海棠式碗,邢窑的釉花口碗,以后出现的折腰碗、斗笠碗、卧足碗、敦式碗、盖碗等。

 

  1、宫碗口沿外撇,腹部宽深丰圆,造型端正,多为皇宫用器。明正德时烧制最为著名,有“正德碗”之称。

 

  2、羽觞杯的一种样式。器身椭圆、浅腹、平底。腹两侧置半月形双耳,亦有饼形足或高足。明末清初流行。碗身上往往题有信士弟子名称乞求内容、施舍时间等,多为青花瓷。

 

  3、注碗温洒用具,与注子配套使用。一般碗壁直而深,有的通体呈莲花形,用时碗内放适量热水。注子内盛酒置于碗中。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南方居多。

 

  4、盏瓷碗的一种样式,饮茶用器。敞口、斜身、深腹、圈足,体略小。宋代有黑、白、酱、青、白和青白釉茶盏,以黑釉为贵。兔毫盏、玳瑁盏为“斗茶”之上品。

 

  5、茶船 放茶盏的用具。因形似船,帮名。明清时景德镇窑烧制有仿官釉、表花、粉彩茶船。

随着碗文化的传入,也带来了精神的传播。首先是皇权精神的传入,随着碗文化的发展,碗的作用由“一碗多用”逐步发展为专碗专用。而对碗的使用也由官民合用发展为分级食用,像皇帝用御碗,皇亲大臣的富贵碗等。到清朝康雍乾时期,瓷碗已成为权力大小的象征。它像周朝的青铜鼎、汉朝的玉器、唐宋的金银器等一样。

 

    在传统的碗文化中,各种类别的碗和碗上的图案已成为人们权力、等级和财富的象征。自宋有“御窑”、“官窑”以来,这里生产的碗便是权力和富贵的象征。据统计,萨迦寺有各种瓷碗两千多件,均是宋、元、明、清历代历朝皇帝赏赐给萨迦班智达世系及历任本钦的。

 

    参观过日喀则东陵扎什南捷大殿的人都会注意到,在五世至九世班禅祭祀灵塔的最上方,九世班禅却吉尼玛铜像上方,有一个青花高脚碗,里面盛装着来自印度恒河的水,这是最崇高、最圣洁、最能代表十世班禅大师心愿的一只供碗。这些珍贵的瓷碗一旦裹上了宗教、神话的外衣,便成了人们崇敬顶礼的神圣之物。成书于景泰年间(1454年)的《汉藏史集》(作者达仓宗巴、班觉桑布)对碗作如下礼赞:吉祥!端严的身象佩戴美丽饰品。美的话语传遍四面八方。深邃的思想凝聚无数的智慧。像你不惑的文殊菩萨顶礼!洁白晶莹毫无尘垢的吉祥之物。形状可爱内盛各种营养食品。人人喜悦成为大众必备用品。

 

    在瓷碗的传入手段中,瓷碗分别从陆上和水上运进。皇帝赏赐的碗多从陆上运进,商品碗多从海上运到印度。在陆上运入时,运工们摸索了一整套运碗技术。开始,瓷碗是用纸包筐装、骡戴马驮的办法运输。由于包装上的不合理,经过几千里的颠簸,马上马下千次搬动,到了西藏破损者“十之八九”。以后,改用碗套包装,一个碗一个套,按碗的形状编成各种形状碗套将碗置于其中,几个套安放在特制的竹藤编筐内,进行层层固定。先是用草麻编套,后用皮套、铜套、铁套、金银套。开始用软套,后改用中间硬里外软的一种碗套。对于极高贵的碗甚至用带着吉祥纹的银套和铜、铁鎏金碗套。装碗的筐也由普通竹筐,发展为专用的竹木筐、皮筐等。驮运这些碗(瓷器)筐又备有专用的鞍具。海上转入陆上运输也与前者一样,这大大提高了长途运输后的好碗保有率。

 

    随着各种赏赐碗杯的传入,西藏各大寺庙逐步以汉皇帝赏赐作为荣耀,瓷器赏赐最大、质量最好首推康雍乾时期。这种赏赐不仅是瓷碗本身,而是通过瓷碗对人们的“权力赏赐”和“感情赏赐”。

 

    西藏各大教派均把这种赏赐的碗当成皇帝本人样供奉,“拟人”成了“拟一人”。这种供奉等级适应了西藏政教合一体制,各派宗教势力为发展自己的势力和巩固已取得政权,都很器重代表权力赏赐的碗和瓷器,并把皇帝赏赐的碗同供皇帝的画像和御笔手书一样,供在最敬重、最神圣的地方,借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碗的使用上,藏族认为,有龙和云彩的碗是国王使用的;有飞禽和树木的,是高僧大德们用的;有水纹及水兽的,是高贵人用的。而汉族则认为,“御窑”烧造的碗是供皇上用的,而民窑烧造的碗则供民用,臣民不得用御碗。

 

    在鉴别碗的好坏上,他们对碗上图案总的评价是:有龙和云彩结合的图案是上等,有茶和树木结合的图案的是中等;有鱼和水兽图案的是下等。再具体一点说,有龙、大象、狮子、老虎、法轮、净瓶、莲花、树木森林等图案的碗是上等;有大鹏、鸭子、野兽、云纹、树纹、水纹、海洋、水兽、花朵等图案的,虽能使人一时快乐,但终究不常久。有鱼类、喜鹊(注:藏族把高种姓与低种姓通婚,不同民族通婚生的孩子叫意喜鹊带有贬义,仕女、执兵器的人物、惊慌的动物图案,谁有这样的碗就会受苦。他们把碗上的图案与印度各种花对照。并与一个人的吉祥平安、食物充足、事业成败、智慧消长、后裔繁盛及三灾八难紧密地联系起来)。关于碗的传说(读书随笔)

 

    可以说“碗”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不仅是食用的器皿,而且给人们以精神和文化上的食粮。“碗”的传播实则是一种文化传播,可以说我们通过这种文化现象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各族文化的共同之处和相互间的差异,可以分出各个民族各自的心态和信仰,更可看到民族之间在历史上的文化交流和亲密无间的关系在深层次上的折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