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目礼为什么既好懂又不好懂

标签:
欧阳君山循环自证行为学逻辑常识大道至简 |
分类: 注目礼学说 |
注目礼为什么既好懂又不好懂
欧阳君山
由于不能够循环自证,“我”必须借助“他”证,透过别人“看”自己,好比照镜子,这就是注目礼。显而易见,作为不能够循环自证的行为学表达,注目礼没什么不好,更谈不上拐弯抹角,反倒突显了人类行为。注目礼之所以让人感觉一团雾水,原因主要还是注目礼理论从一个不能够循环自证演绎天下事,解释力登峰造极,出人意料,难以置信。
注目礼的意思极其简单,就是最基本的逻辑常识——不能够循环“自”证。何谓循环自证?比方人家问“尊姓大名”,答:“我叫‘欧阳君山’,欧阳君山的‘欧阳’,欧阳君山的‘君’,欧阳君山的‘山’。”这就是循环自证,用自己的名字来解释自己的名字,绕了一个圈,不知道的人还是不知道。注目礼即循环自证的反面,通俗讲,就是不能自说自话,不能够自卖自夸,不能够自娱自乐,“我”必须借助“他”证,透过别人来“看”自己,好比照镜子;用文学化话语表达,注目礼即别人是“我”的镜子,“我”透过别人“看”到自己的存在及价值。每个人都有做客的经历,客人往往会透过主人的眼神、表情和话语来“看”自己是不是受欢迎,及在主人心目中的价值大小,这就是照镜子,这就是注目礼。
作为最基本的逻辑常识,注目礼没有任何疑义和歧义。如果循环自证是许可的,不是一切都有可能,而是一切都能证明,办法很简单,自己证明自己,说啥是啥。显而易见,这没什么不好理解,甚至可以说,注目礼根本不需要理解,触手可得,太常识,超常识。但时不时有朋友表示,注目礼不太好懂,甚至感觉一团雾水。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最基本的逻辑常识让人感觉一团雾水呢?反差是如何产生的呢?综合起来分析,原因可能主要是两个:
一部分人是不太理解一个不能够循环自证的意思为什么要称名为注目礼,岂不拐弯抹角?难道不能够直接称之为不能够循环自证?当然可以直接称之为不能够循环自证,但问题是在于,注目礼不只是作为最基本的逻辑常识,她同时也作为人性概念甚至行为学概念,她是由不能够循环自证转化而来的人性概念、行为学概念,准确讲,她是不能够循环自证在人类行为学上的表达。由于不能够循环自证,“我”必须借助“他”证,透过别人“看”自己,好比照镜子,这就是注目礼。显而易见,作为不能够循环自证的行为学表达,注目礼没什么不好,更谈不上拐弯抹角,反倒突显了人类行为,并且有两个明显的好处,甚至堪称妙处。
首先,注目礼=“注目”+“礼”,的确破解人类行为,完全可以说,注目构成人类行为的起点,就是盲人也有注目——注目意向,如果连注目也没有,岂只是“视而不见”,就是“不见”。但注目礼又不是简单的引人注目,重心落在礼,即经得起注目,堪称人类行为的终点,一定意义上讲,人的全部努力不就是要寻找一个经得起注目的归宿吗?之所以有死不“瞑目”即“目”还“注”着的现象,原因即在于棺已盖而论未定,心里没有着落啊!
其次,注目礼的叫法虽然只是一个词、三个字,但直接紧扣人,且画龙点睛,点出了“目”——眼睛。俗话说得好,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光运动的确反映着“我”对别人的价值判断,目光互动更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中外都曾有“陛下”、“殿下”、“阁下”和“足下”的称谓,比如说“足下”,即眼睛可以看在对方的足上,但不敢往上注目,以示尊重。而“陛下”是专称国王或皇帝的,意思是只敢把眼睛放在宫殿的台阶上,根本不敢往上瞧,以示至尊至严。看不起一个人,通常会用到“侧目”或“蔑视”之类,但最高的轻蔑呢?鲁迅一句话说得好:“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子也不转。”
但注目礼之所以让人感觉一团雾水,更主要的原因应该还是注目礼理论从一个不能够循环自证演绎天下事,解释力登峰造极,用注目礼1.0版图书《天下事——中华文明的经济学证明》封面上的话讲:天下事尽在“我”的注目礼争夺中!这一点完全出人意料,甚至难以置信。虽然平常都在讲不能够循环自证——最基本的逻辑常识,不可能不讲,更不可能不遵守,但谁也没想到的是,仅仅凭此一个最基本的逻辑常识,就足以解释纷繁复杂的滚滚红尘,即便说大道至简,这是不是也忒简单了呢?注目礼理论堪称人类思想史上最最简单的理论,就大道至简而言,她真的让人很难不叶公好龙。但蓦然回首,宇宙原本大美之至,极简极繁,如果说九九归一,是不是也只能简化归一到不能够循环自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