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龙发的艺术人生

标签:
关注人文陈龙发艺术人生书法文学的意蕴哲学的玄奥厦门白鸿文化 |
分类: 关注 |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陈龙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献给了书法。每每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铺纸研墨。无论是临摹碑帖,还是信手创作,也无论是书写古辞章,还是陶醉于自己诗作,他都乐在其中。
虽然不是职业书法家,但对陈龙发来说,这门结合了“文学的意蕴、哲学的玄奥”的东方艺术,已是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缘结瀚墨
“我是一个内心比较静的人,正是这样的性格,让我爱上书法,并且一直坚持了下来。”陈龙发这样解释他与书法的结缘。
陈龙发出生在福建安溪一个偏僻的农村。那里的明山秀水孕育了他善良、温厚、儒雅的性格。他的家庭算不上书香门第,但父亲因嗜趣古籍、略懂书写而闻名乡里。长时间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培养了他对书法的爱好。“父亲就是我学习书法的启蒙老师。”
记得每逢过年过节,总有人拿来红纸,请父亲题写对联。这让他有了一种懵懂的认识:能写一手好字的人是有学问的人,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于是“写好字”成了他童年的向往。
父亲写的字,他一笔一划地临摹。别人看完的报纸,他拿过来揣摩标题美术字的结构、笔画。这样用心练习了一两年,不到10岁的陈龙发也开始为邻里乡亲写春联了,这是他最早的“书法作品”,并因此得到邻里乡亲的青睐和夸赞。后来,陈龙发外出求学、工作,可每年回家过年,为乡亲们写春联还是“保留节目”,这个习惯延续至今。陈龙发很乐意以书会友,也不排斥当下的书家卖字之风,但他认为有追求的书家一味地将书法作品转化为商品,横亘于书者心中的艺术价值的天秤就会发生倾斜,创作者的艺术境界也容易入俗。
在陈龙发看来,书法不仅陪伴他成长,赋予他乐趣,也带给他信心。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因为一手漂亮的书法和优异的成绩,陈龙发总是受到老师的“重点培养”。从最初父亲的启蒙,到中学陈庆荣、林松茂等老师的鼓励与指导,让他增添了习书的兴趣,从而打下了一定的功底。1984年,陈龙发考入厦门大学经济学专业,四年后继续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在大学和研究生期间有了更好的习书氛围,开阔了视野,更加用心地钻研揣摩,把更多时间花在书法上,可以说,那是我的艺术水准进步最快的一个时期。”
研究生毕业前夕,恰逢厦门大学70周年校庆。在研究生会的倡议下,陈龙发举办了第一次个人书法展。“当时学校领导、省市书协的领导都参观了展览,并给予很多鼓励,在学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陈龙发笑着回忆。那段时间,大家都为找工作而奔走。他手写了数份简历,向厦门市政府、银行等多家单位毛遂自荐。因为不错的成绩和简历上漂亮的硬笔书法,好几家单位都向他抛出了橄榄枝。“这对我来说,可能是一种意外的收获。”
悟中探寻
算起来,从童蒙时代学书一直到现在,已经过了三十多个春秋。几十年的人生阅历,书法成了陈龙发情感表达的依托和载体。他先后加入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作品曾入选观音阁碑林、厦门市书法家精品展、海峡两岸书法家作品展、中韩兰亭笔会作品展等,并多次在全国书法比赛中获奖。
“志存恬淡,心有所托,情有所寄,有儒者之风。”这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陈奋武先生对陈龙发的评价。他更形容陈龙发的作品“书风自然纯正,意气平和,简远高古,充满书卷气,颇有晋人风韵……其作品淡泊清静,学养与性情跃然纸上,可观其从政处事心态之清和静穆。”
读研究生期间,陈龙发曾经拜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厦门书法家协会顾问白鸿先生为师,系统、专业地学习书法。白鸿先生是厦门市著名书法家,曾在全国书法大赛中得奖。“白先生当年对书法的深刻理解、执着追求以及谆谆教诲,恍如昨日,感激之情,莫以言表。”陈龙发说,老师的品行操守和治学态度,至今对他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正是他的鼓励和鞭策,才让我对书法有更深的领悟和更痴的求索。”由于工作调动,陈龙发来到了北京,有了更多机缘接触高层次、有造诣、闻名遐迩的书界名流,诸如长青、亢美、曾翔等,他们锐意求变的时代书风、师古不泥的治书理念、广结同仁的处事之道,无不对陈龙发的书艺长进产生影响。
从最早的“美术字”开始,到后来博采众美,形成自己的风格。陈龙发不拘于一家一体,而是在字体、题材上进行多种尝试。翻开他的作品集,有小楷长卷,有隶书中堂,有行书散文,有行草条幅,也有草书对联。有评论家说他“楷书取法颜真卿,结体宽厚,用力沉稳,行笔充实;小楷运气平正,取势匀和,于古法中见新意;行书对联清丽流畅,俊秀之中观风骨,严谨之外见灵气;行书册页,更显精到细腻、格调雅逸、体势俊美、行笔流畅,不失二王之雅美……”
艺品人生
对于陈龙发来说,书法不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而是自己精神世界的表达。如今的他,在尘世的纷扰与喧嚣,世间的聚散与炎凉,事业的收获与艰辛中,独自于书法艺术园地寻求一片纯洁的空间和宁静的港湾。正是这手中的笔和书法艺术,才使他在政务繁忙之余,静心学书,坚志不移,笔耕不辍。“缘于书法,这辈子就注定要与书法自作多情、自讨苦吃相伴随。”
他在长期的创作历程中感悟到,书法作品是书家精神、气质、人生观的无所掩饰的表露。书谱云:“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笔力、结体、行气、章法等艺术技巧弥漫于笔墨间,从中可以欣赏、玩味一个书家的人生经历、性情才气、天赋品味。一笔一划中都透射着作者的艺术功力、审美取向和精神境界。“一幅妙品,集形、意、气为一体,不仅可以表达节奏、滋味和韵律等不可言说的艺术语言,而且闪耀着中国传统艺术所特有的经典法度,也传递着当今时代精神昂扬、意气风发的清新之气。从书作中能够感染翰墨的气息,倾听远古的呼唤,触摸生命的律动。笔墨的繁简、浓淡、厚薄、枯润、粗细、俯仰,无不折射出深刻的哲理。书无定法,却有常态,哲学与美便潜伏其中了。”
书法背后所蕴藏的巨大的文化、思想含量和由此呈现出的艺术规律,深深震撼着他的心灵。“书法是实用的,也是艺术的,更是文化的。纵观中国书史,书法因实用而书写,因艺术而流传,因文化而传承。几个点画能变幻出无穷无尽、各具风采的字体与神韵,使人们能感受到或苍劲、或秀美、或飘逸、或古拙等不同印象,这就是书法的魅力。它不可尽言,难以确述,耐人寻味。把握它、欣赏它、创造它,需要一种内在的潜能,这种潜能就是感悟和灵性。”
陈龙发说,如今这个快节奏而有些浮躁的社会,电脑取代了纸和笔。人们写字的状态越来越少了。书法作为一种追求,他除了苦练内功外,还很注意与家人一起把书法的血脉传承给自己的下一代,在培养儿子适应现代社会生存方式的同时,也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培养他对传统书法的兴趣。现在10岁的儿子也敢于在家乡的门联上留下稚嫩的字迹了。陈龙发期待着人们能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回归内心世界,保持一种淡定、超脱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