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推开了第一扇门,其它的门就一扇接一扇开了”。张涓这么形容自己与环保的结缘。
初次见张涓,给人一种风风火火的感觉。
她一边递名片,一边给记者解释:“真对不起,前几天从青海回来后,忙一些保护母亲河的事情……”热情洋溢的脸上没有一点疲倦的感觉。
“我的名片是用再生纸做的,你看这上面还印着标志呢。”张涓指着名片给记者看,嘴里仍不忘做她的环保宣传。
张涓,一个地道的环保人。
领唱绿色的歌坛“精卫”
叮铃铃,叮铃铃……
“中少社要成立音像出版社,想为孩子们做点事,录制一些他们喜欢的歌曲,经过研究,想请你担任演唱者。”
1999年5
月的一天,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一个电话,叩响了张涓封闭已久的歌喉。
“给孩子们写什么呢?”张涓思索后,马上开展深入调查,先后去北京6所学校,历时3个月,访问了多位老师和学生。她目睹学校食堂的水池,因为用洗涤剂不慎,造成大量的泡沫;学生在洗完手后不关水龙头,浇花、浇树都是长流水,造成大量浪费……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曾在国外学习生活过的张涓,对国外的环保深有感触,“国外的环保之所以做得好,与人们的环保意识分不开。搞环保就得从小事做起,从孩子培养,让他们从小就树立环保理念,选择绿色生活。”
可怎么办呢?纯粹地说教,孩子们不喜欢听。
张涓发现孩子们都喜欢唱歌,但从他们嘴里唱出的,还是自己童年时的几首老歌,要么就是社会上一些流行歌曲。
她还发现,中国古老的神话,故事性强,富有哲理,又深入浅出,深得孩子们的喜爱。“你们能不能把这些神话故事谱成曲,编成歌,让学生们唱呢?”一位老师的建议提醒了张涓。
成功总是青睐于有准备的人。就在张涓苦苦寻觅创作灵感时,她遇到了以写环保题材见长的词作者三丫。
“猎人追赶着黑猩猩和它的孩子两个小生命/从清晨到黄昏追个不停/……一群大雁从天空飞过/把人字写得那么深情/这是最后的猎人/这是最后的枪声……”
张涓被三丫《最后的猎人》歌词深深感动并震撼,她真的希望那是猎人最后的枪声。当她把这些歌词拿给曲作者卞留念先生时,两人心有灵犀地相视一笑。
以什么样的方法来传递人类对自然的感悟与热爱呢?《精卫填海》、《最后的猎人》、《女娲补天》这几首歌,主旋律都是倡导环保思想。如何在歌唱中把听众带入到特定的意境中?又如何挖掘歌词中以古喻今的思想内涵,揭示人类对大自然深沉地热爱呢?
张涓在录制《精卫填海》时,一改过去以高亢辽远为特点的歌路,采用气声吟唱的方法。用一种悠远、绵长的空灵之音,把听者带入一种梦幻与天籁般的绿色世界中,从而产生了一种余音缭绕、回肠荡气的感觉。
“湛蓝的海,瓦蓝的天,茂密的大森林,美的让人心跳,这就是我要用歌声表达出的意境。我完全被大自然的美所融化了。”张涓说。
张涓的声音非常特殊,不是时下那种流行的味道,她将音乐以轻松的方式传送给你,让你感觉心灵的交流。这绝对是一个旋律优美的专辑。《精卫填海》专辑的艺术顾问、著名词作家乔羽这样评价。
2001年4月,用动画制做的专辑《精卫填海》由中国少儿童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很快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学校里掀起演唱环保歌的热潮。
《精卫填海》也因此获得团中央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这是张涓在环保路上踏出的第一步。
从此,她就像一只孜孜不倦的“精卫鸟”,用自己的歌声,呼唤人们关注自然,爱护环境;用自己的心灵,召唤更多的人加入到绿色志愿者行列。
让歌声成为环保的钥匙
“太恐怖了,尽管北京,年年有沙尘天气,可是从来没有见过像这样的黑沙暴!”现在想起来,张涓仍心有余悸。
一次,张涓随艺术团去内蒙古一个城市慰问演出。演出结束回去的路上,天空突然泛出黄色,不一会又变成红色;大量细沙被吹起,顷刻间天空又变成了黑色。狂风怒吼、沙土飞扬,世界像是回到混沌未开的时候。
接下来的几天,大家仍对这场沙尘暴心有余悸。
这时有媒体报道,一位叫远山的日本老人,不远千里,带领他的子孙,长年坚持到内蒙古地区进行义务种树近二十余年,直到去世。
张涓看后,内心极为震撼。一个外国人,能为中国的环保事业做此贡献。身为中国人,我们就更应该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啊!
“歌声就是我最好的武器。我要用歌声,唤起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共同进行一场持久的环保之战。”
当她得知北京有一个少年儿童绿色志愿者艺术团,团里的孩子和工作人员都义务为环保事业,做着无私奉献时,她深受感动。张涓应邀参加了艺术团,并荣幸地担任了艺术团的名誉团长。
几年来,张涓带领艺术团参加中央电视台“森林之歌”大型电视晚会,北京电视台的《中国绿色行》节目的演出和录制。演唱了《善待地球》、《绿天使之歌》和《地球日之歌》、《回收歌》等歌曲,并带孩子们到学校、工厂、农村等地方演出。一边演出,一边进行环保知识的培训。她要让孩子们从小就树立环保意识,养成了良好的环保行为,让环保意识成为一种习惯。
河南三门峡,这座因修建大坝而兴起的城市,与黄河血肉相连。几十年来,黄河养育了这座城市,而如今三门峡水库却成了“一库污水”。
据了解,如果照此发展,担负着沿黄地区50余座大、中城市和420个县城镇居民生活供水任务的“母亲河”,到2010年将成为一条废水河。
三门峡告急!沿黄地区告急!黄河告急!这让张涓心急如焚!
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领导小组邀请张涓作为“保护母亲河行动”爱心使者,她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2007年5月,张涓参加由团中央国际合作中心组织的,在内蒙古达拉特旗举行的中韩青年绿色长城(未来林)建设项目启动仪式及演出活动。
7月,参加第五届青、滇、藏、川毗邻地区文化旅游节暨玉树“三江源”赛马节活动。
……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作为全国青联委员,我有责任、有义务为母亲河去歌唱。”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她是九曲黄河首曲的女儿。
将环保进行到底
张涓出生在素有“小江南”之称的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区。9岁开始学弹琵琶,11岁师从豫剧大师常香玉的师妹常香玲学习豫剧。曾两度荣获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三、四届“五洲杯”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专业组通俗唱法三等奖。一首《烛光里的妈妈》,曾风靡歌坛。
大奖赛后,张涓被著名声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金铁霖和著名作曲家王酩看中,决定让她进京继续入学深造。
从此,她的理论功底与实践能力都有了飞跃性提高。逐渐形成了戏曲的功力、美声的气息、通俗的感觉、相融于一体的独特风格。也正是因为雄厚的实力和独特的风格,她在漫漫环保路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张涓的环保路并不平坦。
有人认为环保是国家的事,因此,对张涓的行为很多人不理解,甚至说她是“想出风头”。
面对流言蜚语,张涓并没有在意。“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一旦毁掉了我们生存的根基,又何谈生活质量。他们想说,就让他们说吧。说累了就自然不说了。”
自从关心环保事业以来,张涓整个人都变了。变得让人感觉“斤斤计较”。
不吃带有木芯的雪糕,不用一次性筷子,以至于她的名片和贺卡也都是用再生纸做的;参与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兑换再生纸制品的公益柜台。
“1吨废纸可以再造好纸0.85吨,相当于少砍17棵大树;生产1吨再生纸相当于节省600度电,100吨水,1、2吨煤。”
“用废报纸做的铅笔非常好用,其硬度已经超过木材。”张涓利用一切场合和机会进行环保宣传。
“不仅用歌声,只要对环保事业有帮助的事,我都去做。”
张涓用实际行动影响着身边的人……
去年,张涓去家乡小吃街吃羊杂碎时发现,摊点上每一碗食物均被塑料袋包裹着。她十分惊讶。
“就算是个黄金屋,也不能让垃圾给包围了!这样既浪费国家资源,又有害健康,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这在全国也不多见,更不应该成为兰州的一大特色!”
接下来的几天,她细心走访几个主要小吃街,发现这种情况在当地很普遍,张涓对此忧心忡忡。她找到相关部门,并与当地知名媒体联合发出环保呼吁,呼吁大家不要使用塑料袋。
因为是台属的关系,张涓打算今年从台湾引进一项新的技术,为农民免费提供土壤改良和堆肥发酵技术,培育有机蔬菜,为新农村的建设尽微薄之力。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是国家从政策面对环保事业的支持,但全民环保意识的转变非一日之功。张涓知道,这条环保之路还很漫长,但是她有信心,将环保进行到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