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对青年教师而言,是一门必修课。有人认为,这门课的导师是前辈,是专家……但在南京树人国际学校教师朱文军看来,导师是自己。在朱文军的发起下,原本只在物理学科教研组存在的6人成长共同体,经过学校和省市区教研员的大力支持,迅速发展成为跨区域的青年物理教师研讨平台。这个团队带动每一个成员的不只是专业上的成长,它更像一盏“心灯”,点亮了这群年轻人的梦想。
一次偶然,南京市下关区12中物理教师吴玉珍加入了一个名为“宁物理教师成长共同体”的QQ群,本来只打算请教几个专业问题的她,被大家探讨的专业话题深深吸引,还看到了现场活动的通知。原来这个物理教师共同体不只是一个网络交流群,而且是实实在在的青年教师研修团队。
“当时,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想要去看一看,究竟这是一个怎样的团队。”活动当天,吴玉珍带着听课本,怀着好奇与激动的心情,来到南京树人国际学校钟阜路校区。校园很安静,只有三楼有灯光,循光而进,一间很小的教室,现场看起来比较简陋,但多媒体等设备齐全。一进门,共同体发起人朱文军就给了吴玉珍一个“见面礼”——小小的教室里,摆放了各种书籍,共同体成员都可以借阅。吴玉珍“毫不客气”地借走了一本《陶行知文集》。
接下来的理论研讨、主题讲座,更让吴玉珍惊叹,这帮年轻人俨然一副治学严谨的学者风范。“在这个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时代,大家还能静下心来,自发利用假期进行学术交流,我觉得很了不起。”
与吴玉珍感受相同的还有南京市六合区冶山镇初级中学教师程万美。
“老实说,起初加入共同体是带着一点功利想法的,”程万美坦言,因为2013年是她参评中学一级职称的时段,她希望做个课题,这样有利于职称评定。“自以为是老教师”的她加入共同体后,“认识了许多怀揣梦想的老师,突然意识到自己有多么平庸,白白浪费了许多年华”。8月,顺利拿到中学一级职称的程万美,已经成为共同体中一名重要成员。
关于共同体的记忆还有很多,每一个成员对这个他们口中的精神之家都有着特殊的感情。这是一个怎样的团队呢?它于2009年由南京树人国际学校6名青年物理教师发起成立,历经5年,现已成为南京市鼓楼、玄武、白下、栖霞、秦淮、建邺、雨花台等区优秀青年教师和南京市外部分优秀教师交流学习的研讨平台。现有在册成员50多人。每两周活动一次,活动内容有教学研讨、观课议课、专家讲座、观看电影、论文选读、读书交流、外出学习等多种形式。
共同体的迅速发展,很难让成员们相信,曾经这只是一个6个人的“小圈子”,有好几次甚至差点维持不下去。酸甜苦辣,作为发起人的朱文军,都“尝遍了”。
从独行到结伴
朱文军出生于安徽凤阳。1998年,专科毕业的他被选调进凤阳中学。在家人和朋友看来,这份工作“很稳定”。可是朱文军并不这么想,他说自己是一个“必须看到自己不断进步才满意的人”。于是,朱文军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继续学习,专升本后,大家以为这下可以“消停”会儿了。谁知他又开始了考研之路,一次失败,再考,两次失败,“还不死心”。最后,他如愿以偿进入南京师范大学攻读教育硕士。
来到南京,朱文军找到了自己梦想落地的土壤——南京树人国际学校,他决定留下。虽然在凤阳,朱文军带过“竞赛”,参与过教学参考书的光盘制作,但这些小成绩,在偌大的南京,显然不值一提。对此,朱文军没觉得“自卑”,反而更加激发了再一次挑战自己的信心。教学之初,为弥补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不足,在抓好基础教学的前提下,朱文军将重心放在了教学研究上,之后每年,他都有文章出现在各级各类报纸杂志上。
对于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朱文军更是倍加珍惜。“以前在凤阳,只去市里参加过一次自制教具展观摩,教学教研活动基本没有参加的机会。”2004年12月,朱文军与物理教研组长刘壮美一起前往常州市参加省级教研活动,“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参加省级活动。”谈及当时的感受,朱文军仍旧很激动。
2009年对朱文军可谓是“收获颇丰”的一年。多次被派到外地学习、考察,破格评上高级职称……但朱文军并没有想象的那样高兴。随着外出交流的增多,他渐渐发现,在很多学校,同事之间教学上的沟通与交流都相对保守,尤其面对学校出现改革和变化时,每个人都会因为发展上的不确定性,进而影响自己的教学工作。
恰逢此时,海峡两岸第三次教育论坛在南师附中召开,主题是“教师专业发展”。树人国际学校校长张建波参加了活动。在活动中,他得知港台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便是组建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他将这一信息带回了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得知这一消息,朱文军悬而未解的心事总算有了突破口,他当即决定成立一个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
成立共同体的想法很快得到了物理教研组内其他教师的支持和响应,他们表示愿意当天下午放学后就开展活动。这让朱文军倍受感动。“成立之初,没有章法,没有主题,只想着大家能够在一起共同学习、讨论,相信只要有行动就一定有收获。”谈及当初共同体成立时的感受,朱文军笑言那时“激情满怀,没想那么多”。
就这样,由南京树人国际学校6位教师发起的民间教师团队“南京初中物理教师成长共同体”宣告成立。
从小起点到大舞台
6个人的团队不算大,每次学习时“凑不齐人”是常态。朱文军也有过担心,“担心不小心就散了”。尽管如此,大家还是在努力坚持着,朱文军甚至说,“顺其自然”,能坚持下来就继续做,坚持不了就算了。
直到2011年7月5日,在南京市鼓楼区“十二五”暑期教师培训会议间歇,朱文军向与会学员介绍了共同体两年来的发展情况。虽然仅凭介绍吸引新成员加入的希望不大,但是朱文军还是做了精心的准备。没想到的是,效果出人意料的好,会后很多教师提出加入共同体。就这样,来自鼓楼区50中、29中、8中、育英外国语学校的12名教师加入,共同体迅速扩充到了18人。
新成员的加入不仅带来了对教育的新思考,更化解了“凑不齐人”的尴尬,重新让共同体走上了活跃的正轨。
2013年1月4日,南京市组织教研组长培训,大会再一次对南京初中物理教师成长共同体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会后,来自南京市浦口区、栖霞区、雨花区、秦淮区等地的20多位教师加入。除此之外,南师大教授陆建隆对共同体活动的欣赏与推荐,更是吸引了来自常州、宿迁、泰州的多位教育硕士、中学教师和在职大学生的加入。
随着成员的扩充,共同体也积极调整活动的形式,及时评估反馈活动的效果。作为自我反思有效途径的听课、评课活动一直持续进行,成立以来,共同体共有20多人参加了国家级、省级教学大赛观摩和教研活动,积累了600多节赛课录像。除此之外,为了快速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共同体积极向市、区教研员申请开设公开课。5年来,共同体共开设各类公开课80多节。在共同体教师开课的过程中,其他成员都会积极帮助上课教师设计实验,改进实验,深入课堂听试讲,改进教学设计。“有一次南京市宁海分校的徐波老师参加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我们组织共同体老师为徐波进行辅导。从教学设计、实验创新、教材处理等多个方面进行指导,最终徐波老师获得了初中物理组第一名。”谈起共同体教师获奖经历,朱文军比自己得奖还开心。
从教书到教育
常常有人问,一个民间教师团队保持持续发展活力的动力在哪里?“如果人们以为我们成立这个团队只是为了解决教学中遇到的专业问题,为了各自获得较好的专业发展,那就大错特错了。”从共同体成立之初,6位教师就在团队发展方向上达成了一致。“我们不要做教书匠,而要成长为教育家。”对于教育家,更多人看到的是“一个人”。但在朱文军看来,一个团队成为教育家的可能性更大。“有时候我们应该打开视野,成就一个人简单,成就一个团队很难,但价值更大,更有意义。”
因此,每一次学习,朱文军和其他成员都要做足准备。共同体相对固定的学习时间安排在每周二晚上,由朱文军牵头带领大家一起看录像评课、谈读书体会、看教育电影……共同体的学习主题也在不断深化,2013年共同体主要研究国内物理特级教师和教育专家的教育思想;2014年开始研究国内各版本初中物理教材,之后又推进了普通逻辑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教育心理学在物理教学中的研究等;2015年,共同体还计划开展教育统计与测量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普通逻辑”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为何将逻辑学引入物理教学中?朱文军说,在平时的教学听课中发现,一些教师的教学有违逻辑,甚至很多考试题目也有反逻辑的情况。“逻辑学看似抽象乏味,但如果钻进去了,会发现非常有趣,且有着大智慧。”起初成员们对此“不太感冒”,有的成员差点因困难而放弃,但是大家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互相加油、鼓励。很快,大家便能将原本抽象、枯燥的逻辑学与自己所从事的物理教学工作联系在一起,并学会重新审视物理语言和研究方法中的逻辑思维。
为了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共同体还在近两年的活动中,组织教师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学习、交流活动。
仅2009年成立后的几个月时间,共同体就组织了11次集体观看赛课录像活动,每次两节。看完一节录像后每人发一张A4纸,请成员评课,晚上由组长把听课实录和评课内容打出并发至共同体博客上。之后,成员把自己的评课和专家的评课进行比较,不断反思,提高评课能力。
5年来,共同体教师公开发表论文40多篇;主持和参与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和省教研室以上课题3项,完成南京市个人课题8项;开设区级以上公开课50多节;参与“十二五”国培讲座10场。从共同体走出的区级青年优秀教师20多人,区级学科带头人10多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8人,南京市学科带头人2人。2011年12月,共同体还承办了江苏省首届初中课程改革论坛。从2013年暑假开始,共同体教师受浙江教育出版社委托,编写《初中物理学科教学详解》,目前该书即将出版。
比起取得的成绩,共同体成员更看重的是这个集体所带来的温暖和力量。每每谈到成员,朱文军总是带着敬意地说:“虽然我们同处一个城市,但是每当看到那些家住远郊又有幼子的教师,风尘仆仆地赶来学习,又匆匆离去的身影时,我的心里总是暖暖的。”共同体成员曹嫚冬于2013年4月加入共同体。他形容自己的成长来自一种惯性。初入职时,曹嫚冬陷入了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不畅的困惑,刚开始上课时,不知道究竟从何处下手,“就像站在一片广阔的天地中,想出发,却犹豫着不知去往何处”。渐渐地,曹嫚冬有些“懒散懈怠”。而一次偶然参加共同体活动,曹嫚冬发现竟有这样一帮“激情满怀”的青年人在梦想的道路上执着前行,“这时,共同体如同一盏星星之灯在我的心中亮了起来。”对于曹嫚冬的话,朱文军有同感,“是的,每次活动结束都是夜幕降临之际,共同体正如那一盏盏照亮我们路途的灯光,既指引我们前行,又散发光芒给予我们信心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