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转换与持续经营
(2012-07-24 08:26:29)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笔记 |
最近在看惠特曼的《价值投资——一种平衡分析术》,写博文前先容许我骂一句,翻译的太TM烂,而且网上下载的大概是盗版,错别字一大堆。有时候要根据汉字去猜英文,比如“最劣案例值”,应该是"the
worst case value",这种东西满书都是,看起来很吃力。
不过,还是要抓住重点。
1. 惠特曼的背景是做重组并购分析的,所以他在资产转换上给予了更广泛的视角,包括控股股东、管理层、经纪、投行、债权人、潜在并购人、避税人等,描述了华尔街立体的食物链,而OPMI(外部被动小投资者)则是食物链的最底层。他一定程度上批判了格雷厄姆-多德过多地从OPMI的角度看待公司、看待市场的缺陷、根据往绩推算未来,除了OPMI眼中的OPMI市场,现实世界还存在着许多别的市场,市场上卖的东西有时候看起来是同一个比如同一个公司的股权,但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价格。他的类似博弈的思维给我带来了新的冲击,我对于价值、价格有了更立体的认识。简单举个例子:OPMI的思维一般都是管理层的天职就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股东利益最大化基本等同于公司价值最大化。这里至少有3个问题,一个是管理层的天职一定是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第二个是即使为股东考虑,股东也不是一体的,是为控股股东考虑,还是为小股东考虑呢,两者利益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却是严重冲突的,第三个是股东利益并不等同于公司价值,公司就是公司。再比如,分红派息可能是股东喜欢的,却一定是债权人不喜欢的。等等。——“立体”、“多角度”,这是我看这本书的第一个收获。
2. 惠特曼说在美国,极少有企业能在5年内不碰到资产转换的,包括并购、再融资、回购、换股、转让股权、处置资产、拆分子公司、破产清算等等。OPMI市场上的OPMI大多以持续经营的角度考察企业,实际上,很少有企业是严格意义上的持续经营企业。如果将某个企业看成持续经营企业,则会对损益账户、或未来现金流给予极大的权重,会过多地关注市场价格、预测未来。而如果看重企业的资产转换特征,则会给予当期资产的质量和数量更大的权重,会对资产负债表给予更大的关注,当然惠特曼也讲了各自的利弊。
我的感想:现实中,OPMI确实在持续经营方面给予了充分的考虑,但有时候走得过远,将希望当成事实。保守的投资者至少有一只眼看着资产转换,另一只眼看着持续经营。而永久性的持续经营比OPMI实际想象的要少得多,绝大多数企业的归路只有一条:各种形式的资产转换(被收购兼并、被重组、被清算等等),而OPMI却在用DCF为其估值(当心那些门槛一般的工业股以及众多的中小企、创业板)。
所以,在将某个企业当成严格意义上永久性持续经营企业时,其竞争力、行业地位等必须构成强大的堡垒,就拿五力模型来说,我一直觉得最重要的是“产品替代”的风险、“同行业竞争异常激烈”或“新进入者导致竞争异常激烈”的风险,在这两者上面如果没有保证,基本上,我会在潜意识里面感觉到巨大的风险。这一点,大家可以参考wjmonk的长期硬资产或最终资产理念:http://simplewayrm.com/96.html。
看完此书后,我更坚定了这一点,对于存在前面所说的风险的企业,其实用持续经营角度去考察、去估值,即使赚到了钱,也只是在昙花上玩了回波段,即使这个波段长达5年,也只是在一个注定要进行资产转换的资产上,用持续经营的角度玩了回波段而已、误杀了小鸟而已。所以,今后对企业估值时,我会先想想它的哪个特征会更重要一些,资产转换,还是严格意义上的永久持续经营?如果永久持续经营并不能那么确信,那么会仔细考察资产负债表,考察资产的数量和质量,并在股价大幅低于私人并购价值、低于账面价值、或低于清算价值时才会考虑,这就好比手中的那一只鸟。而持续经营,好比林中的另两只鸟,可以抬高一下估值,但我不会因此就完全以收益或未来现金流为准,将资产转换的权重给完全抹杀掉,因为现实世界没那么美好。——这是我看这本书的第二个收获。
不过,还是要抓住重点。
1. 惠特曼的背景是做重组并购分析的,所以他在资产转换上给予了更广泛的视角,包括控股股东、管理层、经纪、投行、债权人、潜在并购人、避税人等,描述了华尔街立体的食物链,而OPMI(外部被动小投资者)则是食物链的最底层。他一定程度上批判了格雷厄姆-多德过多地从OPMI的角度看待公司、看待市场的缺陷、根据往绩推算未来,除了OPMI眼中的OPMI市场,现实世界还存在着许多别的市场,市场上卖的东西有时候看起来是同一个比如同一个公司的股权,但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价格。他的类似博弈的思维给我带来了新的冲击,我对于价值、价格有了更立体的认识。简单举个例子:OPMI的思维一般都是管理层的天职就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股东利益最大化基本等同于公司价值最大化。这里至少有3个问题,一个是管理层的天职一定是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第二个是即使为股东考虑,股东也不是一体的,是为控股股东考虑,还是为小股东考虑呢,两者利益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却是严重冲突的,第三个是股东利益并不等同于公司价值,公司就是公司。再比如,分红派息可能是股东喜欢的,却一定是债权人不喜欢的。等等。——“立体”、“多角度”,这是我看这本书的第一个收获。
2. 惠特曼说在美国,极少有企业能在5年内不碰到资产转换的,包括并购、再融资、回购、换股、转让股权、处置资产、拆分子公司、破产清算等等。OPMI市场上的OPMI大多以持续经营的角度考察企业,实际上,很少有企业是严格意义上的持续经营企业。如果将某个企业看成持续经营企业,则会对损益账户、或未来现金流给予极大的权重,会过多地关注市场价格、预测未来。而如果看重企业的资产转换特征,则会给予当期资产的质量和数量更大的权重,会对资产负债表给予更大的关注,当然惠特曼也讲了各自的利弊。
我的感想:现实中,OPMI确实在持续经营方面给予了充分的考虑,但有时候走得过远,将希望当成事实。保守的投资者至少有一只眼看着资产转换,另一只眼看着持续经营。而永久性的持续经营比OPMI实际想象的要少得多,绝大多数企业的归路只有一条:各种形式的资产转换(被收购兼并、被重组、被清算等等),而OPMI却在用DCF为其估值(当心那些门槛一般的工业股以及众多的中小企、创业板)。
所以,在将某个企业当成严格意义上永久性持续经营企业时,其竞争力、行业地位等必须构成强大的堡垒,就拿五力模型来说,我一直觉得最重要的是“产品替代”的风险、“同行业竞争异常激烈”或“新进入者导致竞争异常激烈”的风险,在这两者上面如果没有保证,基本上,我会在潜意识里面感觉到巨大的风险。这一点,大家可以参考wjmonk的长期硬资产或最终资产理念:http://simplewayrm.com/96.html。
看完此书后,我更坚定了这一点,对于存在前面所说的风险的企业,其实用持续经营角度去考察、去估值,即使赚到了钱,也只是在昙花上玩了回波段,即使这个波段长达5年,也只是在一个注定要进行资产转换的资产上,用持续经营的角度玩了回波段而已、误杀了小鸟而已。所以,今后对企业估值时,我会先想想它的哪个特征会更重要一些,资产转换,还是严格意义上的永久持续经营?如果永久持续经营并不能那么确信,那么会仔细考察资产负债表,考察资产的数量和质量,并在股价大幅低于私人并购价值、低于账面价值、或低于清算价值时才会考虑,这就好比手中的那一只鸟。而持续经营,好比林中的另两只鸟,可以抬高一下估值,但我不会因此就完全以收益或未来现金流为准,将资产转换的权重给完全抹杀掉,因为现实世界没那么美好。——这是我看这本书的第二个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