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沈彩初
沈彩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449
  • 关注人气:28,13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诗:是我们在用寂寞撰写碑文

(2010-10-13 12:24:30)
标签:

文评

分类: ———灯下品茗———

http://s15/middle/4fc0f16dh9277ed88988e&690

 

                  (吉林诗人:静川 

写诗:是我们在用寂寞撰写碑文

                    ——静川《寂寞的碑文》诗集序言

                                                                                        文/沈彩初

 

  人,有时是极其寂寞的——寂寞地生下来,寂寞地活着,寂寞地学习与工作,然后寂寞地死去。我们用分行的文字进行写作,在我看来,它就是用生命在撰写碑文,我们生命不会常在而碑文不朽。写诗本身就是寂寞的,而碑文它拒绝着喧嚣,它是我们生命的祭奠,它饱含着我们活着时烧红情感的冷却。静川就是这寂寞歌行者中的一个。静川,本名于江龙,曾用笔名北村、冷石。60年代生于小兴安岭。17岁开始徒步河西走廊,在和田、鄯善、伊犁及石河子等地辗转12年。80年代习诗,90年代发表文学作品。先后在《中国诗歌》、《中国诗歌在线》、《江城日报》、《诗林》、《诗选刊》、《绿风》等报刊发表诗歌200余首。他是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新诗学会会员;现在吉林画报校园版《青梅》、《竹马》编辑部供职。
  我与静川本不熟悉,因参加“中国诗歌地理万里行”采风走进查干湖活动,我们有过几天接触。我当兵时曾在吉林生活了五年,这又多了几分亲近感。他给我的印象是:个子不高,谈吐间略带几分腼腆,他是一个北方汉子,具有北方人的粗粝与朴实,而他外表的拘谨,这让世界变得丰富而有趣。我喜欢静川的诗,那是因为我们诗歌的风格接近。他才思敏捷、诗歌的题材比较宽泛,能用灵动的笔触为好多感动他的人和事树碑,这又叫人多了几分敬慕。他的诗集《寂寞的碑文》即将出版,瞩我写篇序放在前面,我没有推脱,只能欣然受命,也但愿每位看过他诗歌的读者,读后能把一些优美的语句刻在心里。
  人类的灵魂在寂寞中它需要敞开与显呈,当浮躁、喧嚣在尘世归于宁静,夜幕便会轻轻合拢。而此时,诗人们将拿什么打开心头的澄明?将拿什么驱走心底的黑暗?依我看,诗是一种极好的形式:

    莫高窟的黄昏


    听不到风声,岁月的潮汐
    梦一样安详
    黄沙用温暖铺展阳光
    两眼俯瞰爱情的一滴水
    心里有了绿洲

    多么朴实的对白
    在远方弥望的雾里
    白云干涸得没了水分
    悸动的情愫
    在爱人的心里靠在一起

    软软的细沙埋没了古人的脚步
    我们的故事
    只能用诗歌交换内心的饥渴
    旅人席地而坐,我在她们的背影里
    细听胡笳十八拍

 

   夜晚,是寂寞的。而诗人每每在这个时候,都在寻找一个出口,那便是灵魂的出口。而此时的静川与我们一样被情感碎片和暗伤所包围。黄昏落座,他却变得异常沉稳,就像北国冬天被冰封的河流,表面平静而祥和,而内里却潮汐涌动、川流不息......在《莫高窟的黄昏》一诗中,他截取了“风声”、“潮汐”、“阳光”、“绿洲”、“白云”、“爱人”、“细沙”、“背影”、“胡笳十八拍”等意象,用“梦”、“一滴水”、“情愫”、“细听”等进行勾缝,为我们制作了一幅阔达、恢宏的诗歌画卷。这画卷采用了“通感”的创作手法,有色彩,有声响,从平面,到立体。用笔为我们挑开了黄昏的窗帘,同时也为自己找到了灵魂的出口。此诗,结构严谨,采用“螺旋三段式”进行框构,每段五行,动静自如,收放得体,结尾干净、利索而富有张力。在潦草的历史中进行选材,在稍纵即逝的时光深处进行索取,在对贫血的文字进行输血、加氧,所表现的诗歌意象是这样的精美而卓绝。
   “生活像一颗大树。我们可以正面写它高大挺立的枝干,可以写它茂密如云的绿叶,可以写它地下的盘根错节。写它的全貌写得好,固然很好,写它的一个侧影,即小见大,又何尝不好?”(选自臧克家《学诗断想》“生活的大树”1979年8月第一版96页)。无疑,静川深谙藏老这段话的内涵,他在《回乡》中这样写到:


    整个夏天伤痕累累。经不起秋天的凉意
    牵牛花像村头的喇叭
    从花蕊里,滴出一滴岁月的锈迹
    攥一把黑土再撒开
    乡情就在梦里成了团

    雨在集体户的屋外,风和我一起
    吹响酒壶的嘴。我没找到父亲的眼镜
    父亲的酒味能让我回到老家
    看这一路的高粱、大豆
    和弯成驼背的老邻居

    河边的柳毛子
    怎么也长不成高大的树
    鸭子的翅膀拍打着混浊的河水
    童年时摸鱼的情节
    还在老李头的胡茬里游荡

    日落的西山,已找不到我放牛时候的唱段
    微雨来时,小霞姑娘的蓑衣
    雨点依旧打湿我的梦
    她的羊群和云彩一样飘远了
    爱情就在那棵槐树下被牛舔了一口


   诗人面对红尘,常常选择一种回归来躲避浮躁与喧嚣,他们更多的时候,是用灵动的笔触去营造一种心造的天地。还记得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李犁曾经说过:“向童年回归,向大自然回归,就是追求那种真实和自由、澄明和纯净、人性和神性的境界。这境界一尘不染,阳光普照。”(选自李犁《向源头出发或者接近澄明》)静川就是为了追求这种回归,在《回乡》中才打开了记忆的收藏夹,毫不掩饰地取出了沉淀心底的那一份美好“牵牛花像村头的喇叭”、“攥一把黑土再撒开/乡情就在梦里成了团”、“父亲的酒味能让我回到老家”、“河边的柳毛子”、“童年时摸鱼的情节”等这些过往,来让灵魂得以暂栖。想起故乡,很难叫人忘记父亲;想起故乡,很难叫人忘记大豆、高粱;想起故乡,很难叫人忘记弯腰驼背的老邻居;想起故乡,更叫人难以忘怀那年少时的豆蔻年华和懵懂的爱情情结。这些被尘封的景致在静川的笔下,变得清丽而深情,婉约而厚重。如:“日落的西山,已找不到我放牛时候的唱段/微雨来时,小霞姑娘的蓑衣/雨点依旧打湿我的梦/她的羊群和云彩一样飘远了/爱情就在那棵槐树下被牛舔了一口”读来叫人荡气回肠,满怀无奈。作为一个诗人,在心灵的跋涉中,需要语言的登山,同时也承担着诗歌的精神与感悟,类似这种神来之笔的句子,让我们找到了曾经的那份清纯的青春悸动,让我们找到了久居都市丢失的美好,让我们找到了比诗歌本身更富有空间的想象和意义。在当今这个社会,人们的物欲向外无限扩张,有多少人不热衷于“玩麻”与“游戏”;有多少人不热衷于“酒宴”与“红粉”;有谁能静下心来关照一下我们麻木的心灵?又有谁能在生命匆忙向前行进的时候,停下来回眸一下生我们、养我们的故乡?静川这些诗就是往回走,他用诗的形式,使自己和引领我们回到了生命的起点,像深秋的一片落叶扑向了母爱的泥土、扑向了心灵的根部。这是一种皈依,是对日益麻木的人性和灵魂的一种救赎。
  还记得老一代诗人艾青曾经说过:“不要为玩弄技巧而写诗,写诗又必须有技巧”(选自艾青《诗论》“形象思维和艺术魅力”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0.8月第1版第6页)。纵观静川选在诗集中的200多首诗篇,他不愧是诗坛的老手,对一些题材信手拈来,举重若轻。如:“鸟在石头中探寻水的沉思/水在草叶上镌刻雨露的光泽/我看见一只松鼠/在红松的枝桠上探头探脑/风在浮动,蜘蛛编织的安静/石头上落着一根鸟的羽毛/被风吹起的遥望翩落在汤旺河的对岸......”(选自《小兴安岭,你在我的诗里变绿》)写的轻盈而飘逸;“英雄木然。石头无语/初冬第一场雪。被你的故事/染得鲜红。”、“马靴踩着叛徒肩膀/穿越白山黑水/蹂躏,贫血、缺钙的民族”、“鬼子走了。真凶苍老病死/将军的遗憾让我心冷/我一闭上眼睛/就看见成群的叛徒/在偷笑历史”(选自《长白山因你而抑郁》)写的厚重而诗意内敛;“没有吆喝。岸边的陕北民歌/开成红红的山丹丹/黄河潮汐高原的古韵/羊皮筏子拉着夕阳/在七月里放漂”、“船远了。站在舟头的汉子/已听不到两岸的猿声/鬼门三峡/用死亡拧着麻花劲/我两手扣紧木杆/听排匠彪悍的臂膀摩擦风的声音//湍急拍打崖壁/陡然狭窄的谷口/含着远岸的茅舍/几处零星的绿意,被岩羊啃成植被的散落”(选自《高原的记忆》)写的大气而剽悍。这些作品的成功,无不彰显了诗歌的艺术魅力;这些作品的成功与静川扎实的理论功底密不可分;这些诗歌的成功与他多种技法并用息息相关。他的诗歌文笔通透、承转自然、行走稳健,属于水乳交融的那种。我们在读他的诗歌时,分不清哪些是诗意的水,哪些是情感的乳,这些都是一个成熟诗人的重要标志。生活是多彩多姿的,更是多层次的。当我们每迈上一个台阶,就会在一个新的层次上分享成功的喜悦。为文为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随着时光的流逝,一些创作手法与语境也在不断更新和变迁。同时,也寄希望于静川不断写作,刻苦研习,能使诗技达到更理想的高度,能为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雕刻出更多而不朽的诗意碑文。

  时值暮秋,屋里尚未供暖,内心诗意翻滚的热流并不能驱走季节带来的阵阵凛寒。再过些时日北方也将大面积降雪,惟愿静川的诗歌能富有雪样清光照人的气质,这是我对明天美好生活的预定。窗外曙色渐抹窗棂,就此打住,我有一种如释负重的感觉,也该休息了,能搂着诗意睡去真好!

 

                                                                                        2010.10.13凌晨4点初稿

 

 

http://s4/middle/4fc0f16dh9277f3059db3&690

(左:沈彩初   右:静川)


注:此文已被《未央文学》网刊(第55期)选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2597670102dzoh.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