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手工版雕刻师 刘大东
(2011-03-29 11:27:05)
标签:
刘大东中国雕刻钢版北京印钞厂 |
分类: 纸币硬币 |
了解刘大东工作的人极少,但是全中国人都在使用他的雕刻作品——人民币。
放大镜下在钢版上雕刻最细的线达1微米
1978年,“国营五四一厂”(北京印钞厂的保密厂名)技校首次面向全北京招生,从800名考生中选出40人,初中刚毕业的刘大东名列在内。毕业时,他与15名同学一起分配到厂里的设计室,有人学习图案设计,有的学雕刻。刘大东跟高级技师吴彭越学习文字雕刻,先在废弃的钢版上开始练习。
印钞厂内的工作总引得周围人好奇。高高的围墙上围着铁丝网,门口站着哨兵;上班期间,厂门紧锁,充满神秘色彩。于是人们流传这是一所监狱,进去的都是犯人。“国营五四一厂”的职工被要求对自己的工作保密,而设计室人员的工作直接涉及人民币制版,对外界更是守口如瓶。很长一段时间,无论关系多近的朋友,也不知道刘大东的具体工作。
一张人民币的雕刻图案包括文字、装饰、风景和人物,制版先得画一幅素描稿,通过透明胶片,将图案反印到钢版上,进行排线后雕刻。图案均由深浅不一的点和线组成,最细的线达1微米,称为“1丝”。
雕刻师需要极好的耐性和技术,一个点、一条线地去刻,每一个点和线要十几刀才能完成;一幅人民币上的风景需要刻36个月,人像则需要六个月到一年时间。雕刻过程都须在放大镜下完成。
由于难度太大,为了保险起见,一块版由几人分工合作完成,其中人物最难,通常学了十年左右的人才能上手。压力是巨大的,如果一个人刻错了,其他几个同时刻的人都得重新刻。雕刻师们最胆战心惊的时候是“擦蜡”的瞬间。只有把刻好的钢版上镀的一层蜡膜擦掉后,才能真正看到几个月以来的工作效果。一位雕刻师,曾因刻错了一块有价证券的版,一夜之间,一头秀发竟全部脱落。“刻坏一块版属于重大工作事故,在这行就完了。”刘大东说。
1983年,中国第四套人民币开始刻版工作,1990年左右完成。刘大东作为主要创作者之一,其中所有的文字和国徽图案均由他完成。此外,他还参与了第五套人民币、港币、澳币等原版设计雕刻,目前使用的第二代身份证上的长城图案也是他的作品。他现为北京印钞厂设计雕刻室主任。
这一行靠眼睛吃饭,通常只能做到60岁
刘大东回忆起刚进北京印钞厂设计室的日子,觉得很快乐。那时候,手工钢版雕刻师的待遇很高,工资和厂长齐平。而像吴彭越这样的一级高级技师,每月有将近200元的收入(当时一个普通人每月工资也就30元左右,厂里最贵的菜是2毛钱)。凡是厂门口有黄包车接送的人,肯定是做手工雕刻的。
“今非昔比呀,现在手工钢版雕刻师的待遇和厂里其他职工没什么差别,我们设计室刚分来的美院大学生,工资也就1000多元。再加上漫长的学习期,现在的年轻人很难安心坐下来,一学十年。”刘大东感叹。
2002年,他被厂里聘为导师,曾经先后安排过不下20个学生跟他学习手工钢版雕刻,但是,来几个走几个,现在就两个大学生在跟着他,也不知道能坚持多久。而设计室里和他一起进厂的同学,这几年纷纷转行,就只剩下他一个人了。
一刀一刀刻下去人的感情,电脑永远无法替代
目前,国际上的钞票雕刻作品分为手工钢版雕刻和计算机腐蚀版制作,现行流通的欧元便是用后种技术生产的。这项技术在上世纪90年代逐渐热起来,1996年,刘大东也开始研究计算机腐蚀版制作技术,属于中国最早一批尝试手工雕刻软件的人,有很多国外软件公司都请他去调试新产品。
电脑太方便太快了,用比较先进的软件,一块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钢版,原本用手工雕刻需要半年完成的人像作品,用计算机不到两个星期就可以做完。但是,刘大东尝试了一圈后,迅速回归到手工雕刻,并得出结论:由于钞票和有价证券的防伪性要求,计算机不可能取代手工雕刻。雕刻作品防伪特质之一是作品的惟一性,如果是手工雕刻,即使模仿自己的作品也不可能与原制品一模一样。而越是高科技越十全十美,却越容易出现复制品。一个伪造者掌握了相同的软件后仿造就十分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