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品味箬山

(2007-11-16 10:18:22)
标签:

我记录

情感空间

文学/原创

旅行

分类: 信马由缰故里行
 

    箬山其实不是什么名声显赫的地方,她只是位于浙江省温岭市东南沿海的西南部、三面环山、西南濒海的一个半岛,那是一处只有几千户人家的渔村小集镇。由于不断听人说起箬山“人家住在潮烟里,万里涛声到枕边”,比素有“画中镇”、“东方巴黎圣母院”之称的石塘更美、更迷人,我便动了一游的念头,待有机会亲临其境,始信箬山确实有内涵,有魅力,显得深沉。

    箬山山海风光秀丽,港湾桅樯林立,白鸥翻飞;依山而筑的屋是石头砌,街是石头铺、路是石头造,巷是石头围,高高低低的石级,蜿蜒曲折,直通大海,独具风采。古人“千家石屋鱼鳞叠,半住山腰半水滨”的诗句,就生动地描绘了箬山的秀美景色。关于箬山地名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过去岛上盛产箬竹,故称箬屿,又称箬山;二是箬山分为里箬和外箬,如包粽子的箬叶,层层包裹,故得名。渔镇居民多为闽南回族的后裔,据说他们的祖先是从台湾西部沿海移居回来的。闽台回族的古老风俗和渔民们海上生活习俗,经长期演化,在这里形成奇异、别致的乡土风情。

    箬山留有至今保存完好的密集的古石屋群,最典型的当数箬山街南边的里箬村,它位于箬山半岛的后半部,石屋群建在山上。那些石屋由一条主巷道贯通,村口砌了石阶,石块路从村口铺向村尾,沿途小巷小道纵横交错,处处相通。半山腰上鳞次栉比的民居,清一色的石砌,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每家屋顶压有抵拒台风的无数石块。漆黑的瓦片,土黄的石块,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特别是边上的一圈石块更大更密,仿佛屋顶镶了美丽的花边。

    里箬村有一所跟江南的四合院式结构截然不同、别具一格的渔村民居标志性建筑,系清末民初由当地渔业资本家陈和隆所建。该建筑群木石结构,总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分前后两幢。前楼六间面海而立,上下四层,西边是客厅,客厅底层为地下仓库,开有水门,涨潮时船可直接泊到屋内卸货。楼前有80多平方米的观海凉台,青石栏杆上雕刻着各种戏曲人物和海洋动物,设计别致。前幢的门框、凉台石柱、栏板上的图案装饰都精雕细刻。东面建有花园,现尚存一角,立有《陈氏小园记》碑一方。后幢共楼房七间,分三个部分:东边三间是主人住宅,名曰“振声庐”,中间一间是楼梯过廊,西边三间是生活用房。后楼依山而筑,两边建方青石炮台。两幢楼之间有飞桥相通。

    离里箬村不远处的东海村有座天后宫,也称妈祖庙,供奉着渔家保护神——天后娘娘林默娘。天后宫建于清末,是座四合院,正门容纳着翻滚奔腾的大海,宫内石墙、石壁、石殿、石天井、石戏台,虽已斑斑驳驳,布满岁月沧桑,却至今显示其非凡的艺术魅力。精湛而严谨的建筑把“保我黎民”、“舟泰人安”、“满载盈归”、“独占鳌头”的心迹全部注入石块之中,组成了一曲具有浓烈古风而又和谐、凝重的乐章。那雄伟的石群建筑,在整个东海边上实属罕见。这里的居民对它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常常到宫里点香祈福,尤其是出海和经商的人更是每逢重要节日都会上门朝拜,赐佑平安。

    在里箬村右侧有个水神庙,供奉的是夏禹王,渔家尊称为“平水禹王庙”。大禹是中国古代的治水英雄,讨海人长年跟海水打交道,相信水神也能保护一方平安。

    每年元宵,箬山的渔民都要以跳大奏鼓、扛台阁等独特的过节方式来庆贺。扛台阁在箬山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扛台阁总是由一个村发起,其他响应的村将本村的台阁扛到该村,待全部到齐后,再由抬着燃了炭火的火镬开道,随后是五六人组成的锣鼓队,然后才是发起的那个村扛的台阁,接着按顺序起程游街穿巷,游遍箬山的每个村落。还要把火镬里的炭灰倒在箬山的东、南、西、北四角,永镇传说中的麒麟山上作恶的麒麟,以求得年年风调雨顺,海水好,鱼儿旺。如此一直持续十多天,一般连续要扛三年。

    扛台阁时,整个箬山“火树银花不夜天”,居民倾城而出,万人空巷,每当台阁队经过,人们夹道相迎,争相欣赏台阁中由金童玉女妆扮的戏曲故事或神话传说。台阁游行过程中,还有“颠轿”场景,在富有渔村特色的狮子锣鼓中,渔家子弟或急或徐、或上或下、或左或右颠动台阁,在拥挤不堪的人群中,台阁犹如一叶小舟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颠簸穿行,其情其景,惊心动魄,令人惊叹。

    在扛台阁的同时,有时候还表演大奏鼓。大奏鼓是一种奇特的渔村传统舞蹈,据传原由台湾高山族传到福建惠安,明代惠安渔民迁居箬山时传入,代代相传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表演中,一人男性打扮,头上扎红绸,身穿红衣,持木鱼或敲大鼓。其余七至十几个渔家汉子男扮女妆,上身穿海蓝色的斜襟上衣,衣上装饰金黄色鱼纹,下身穿朱红或橙黄色的大腿裤,滚边上缀有鱼与水图案。脸部用浓重的白粉打底,再在双颊涂一大片红色油彩,然后还要戴上羊角帽,两耳戴一副金色大耳环。他们手持小锣、铙钹、木鱼等跣足上场,且敲且舞,伴以锣鼓、唢呐,动作既热烈粗犷,又显得特别的滑稽、幽默诙谐。据《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大全》记载,箬山大奏鼓是我国惟一一个渔村传统舞蹈。如此说来,这个舞蹈也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渔村第一舞”了。

    每年的“七夕”,箬山半岛的小孩子要过特有的“小人节”。这一天,渔民们要为自家未满十六周岁的孩子扎制两到三层的彩亭或彩轿。彩亭底层是七仙女或妈祖,两翼为假山花园,再在每一层内各做数个绢人,到了晚上再焚烧掉。孩子们吃着糯米粉做的糖阄,在大人的安排下,他们兴高采烈地参加祭拜活动。如孩子满十六岁,则做一个“满金亭”,标志着孩子长大成人,家里还要大摆酒席表示庆贺。“小人节”既让孩子过得开心,又寄托了大人对孩子的祝福和表达吉祥平安的愿望。

    箬山妇女注重打扮,喜欢穿红着绿,佩戴各种金银首饰,穿刺绣缎鞋。尤其是对发髻装饰非常讲究,别出心裁。她们把头发梳得净光锃亮,盘成好看的式样,其间穿插着一根发亮的簪钗,或缠绕上红红绿绿的彩线,上面还插着当天采摘来的鲜花。找不到鲜花时,就顺手摘一二片嫩树叶或嫩草叶替代,十分别致。清明时节,她们不是头上戴花,就是胸襟插柳,她们念唱着:“清明不带花,下世无婆家,清明不带柳,下世无娘舅,清明不带蒿,下世无‘阿高’(闽语,即姑姑)。”遇上喜庆吉事时,她们则在发髻上插数朵红绸缎花。渔汉子的着装又是一番奇特情形。他们常穿着一种赭褐色的大斜襟衣服,这衣服以土布制作,用栲树皮或番薯块煎成的汁液熬煮而成。它不仅能经得起风吹日晒与海水侵蚀,而且可以保暖。裤子则为宽腿大裆的暗蓝色笼裤。斗笠一戴,渔叉一握,在甲板上一站,看上去煞是威风凛凛。当然,这些大多是渔家旧时的装扮,现在有了不少变化。

    在饮食上,箬山有十大名菜为食客所称好,即“一粽”(肉棕)、“二面”(炒绿豆面、索面)、“三丸”(山粉丸、肉丸、鱼丸)、四“羹”(肉羹、鳗羹、鲳羹、蛏羹)。千年曙光节以后,箬山风味小吃更是闻名遐迩。如今,箬山人开的特色小吃店遍布各处,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我走在箬山街上,仿佛来到了闽南,满耳是听不懂的闽南话。在日常生活中当地人一般都用闽南话交流,当然也会说温岭话。虽然当地的闽南话已不很地道了,其发音和一些词语已与温岭话相杂,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作为闽南回族后裔的那份自豪感。

    箬山别致的秀美景色和奇异的民俗风情,每年吸引了无数的画家、作家、摄影家到此采风、创作。吴冠中、沈柔坚、张仃和袁运甫等许多当代著名的艺术大师,一览箬山后,一个个掩饰不住惊奇、兴奋之情,赞叹道:“箬山的乡土风情有一种东方民族特有的艺术美!美得出奇!”中央电视台的《渔村小叙》,北京电视台的《人之初》以及香港卫视的《渔村散记》均取材于此。1990年当时的箬山镇还被评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

    走在箬山街头,我觉得,这箬山多像渔家自酿的一壶老白干,状似平淡,喝上一口却容易让你陶醉在那份浓烈与悠长的醇香中;又如一幅富有纯净和美妙个性彩色的民俗风情画卷,这乡韵浓郁的画面,值得人们慢慢欣赏,细细品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长屿梅庄探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