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如花

标签:
gb2312楷体焦念淄博市作家协会回报社会 |
分类: 采风文字 |
生命如花
他是中国时代十大杰出人物,他是感动淄博年度人物,他是淄博十佳微笑大使,他是淄博市十大孝子,他是淄博市十佳市民,他是淄博市道德模范,他是孝感淄博模范人物,他是淄博市作协会员……
他就是我刚刚认识的老乡,焦念红。
http://s15/middle/4fbf95e3t96f7af0605ae&690
自2002年始,从网络上、报刊上、同事们的言谈中,我渐渐知道了念红的生命轨迹。
念红出生于1967年,是我们博山区池上镇王疃村人。2002年前曾是生龙活虎的邮递员、通讯员。当年3月,因手术造成高位截瘫,自胸部以下三分之二的身体失去知觉,被鉴定为一级残疾。2005年5月和2007年3月,他的左右下肢分别被截去。在与病魔顽强抗争的日子里,他以惊人的毅力经营着自己崇高的事业——写下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诗歌、散文和小说。现在,已有200多篇诗文发表在省市区各级报刊电台中,并多次荣获各种文学奖项,被吸收为淄博市作家协会会员,被媒体称赞为“淄博的保尔”。
2005年5月18日,他与淄博市卫生局、市区红十字协会等有关单位签订了捐献自己眼角膜和遗体器官的协议,成为我市协议捐献遗体器官的第一人。8月29日,淄博市文联、鲁中晨报社、大众文艺出版社等单位联合为他出版文集《生命日出》,该书荣获淄博市作家协会优秀文学奖。2006年1月6日,他被授予“淄博市十佳好市民”的荣誉称号。
2008年,渐渐康复的念红说,“社会给予我的太多了,我要尽自己所能回报社会。”他在淄博凯达老年修养中心治病期间,看到医护人员对老人的关爱就想,如果有一天自己也能办一个养老院,每天跟老人们在一起聊聊天,照顾照顾他们多么好啊。念红的这个想法,得到爱心使者尚燕以及有关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经过努力,养老院终于成立,并开始了正常运作。
2010年12月4日,我有幸搭乘百名作家进博山的快车,第一站来到了念红养老院。
路上,在作家兼司机陈伟刚老师的介绍下,我对养老院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养老院坐落在八陡镇北河口村,院址是区作协会员尚燕原来的幼儿园校舍。院子较小,容纳老人不多。如果能够扩建的话,这里应该是一所容纳省内外几百甚至上千人的养老院了。因为,念红敬老院的美名已经远扬,远远近近的人正在慕名而来。有的已经来了,没地方容纳,不得不回去了……
说话功夫,我们泊好车,沿着一路西行的街道下行,来到念红敬老院的门前。这实在是不起眼的院落,如果不是到了门口,陌生的你是根本看不到大门西边的门牌的。
这是一溜南墙若干大门中的一个南大门。进大门,下斜坡,是一个家居似的院落。养老院的居房是七八间北屋改建的,院子南面自东向西有锅炉房、厕所,院子里有一排码的整整齐齐的劈柴,迎面而见的西墙上书写着《诗经》中发人深省的名句——“那在你心里动了善工的必成全这工”。从这里南行有出口,也是养老院的正门,门东的墙上写着——孝文化教育基地。北屋靠墙处有一洗刷池,一位员工正在洗衣服。
员工看到我们来了,热情地打着招呼,让我们进屋。进屋,才发现,房子虽然不大,却是极为雅致的改建。屋子中央是走廊,南北各有一个容纳一人或者两人的房间。房间虽小,却洁净光亮。面南处,一间有门通向院子,设为客厅。
正是早餐时间,老人们有的躺在床上被伺候着吃,有的自食其力坐在床边桌前吃,有的来到客厅沙发上凑着热闹吃。在这里,我看到了熟识却也是第一次见面的尚燕。她一手端稀饭,一手拿馒头,正在喂一位老人吃饭。
陈老师是他们的老朋友了,他们都认识。我们与老人、尚燕打了招呼,跟着陈老师继续往前走,于走廊的尽头南拐,这就是念红的卧室兼工作室。尚未进门,墙上的、桌子上的锦旗、画册已经映入眼帘。看到躺在床上念红的同时,也看到了那张熟悉却也是第一次谋面的笑脸——哦!我不知道说什么了……这就是生命!生命!生命啊!
我被他的生命力之顽强之美丽彻底震撼了——三分之一的知觉躯体竟然支撑了一个这样的奇迹,那如花的笑靥,那幽默的话语,那给人无限力量的文章里蕴藏着怎样顽强的信念啊!
我倍加珍惜与念红相处的时间了。我们一同乘车、一同听讲座、一同游览五阳湖、一同参观蔬菜基地、一同拍照留念、一同午餐——为的只是沾染他更多的积极向上的精、气、神!
念红,他的身体是不完美的,甚至现在还遭受着可恶的褥疮的折磨。可是,他的生命如花一般的美丽着、灿烂着,向着人们闪耀着熠熠的光辉,散发着浓郁的馨香……
http://s6/middle/4fbf95e3tde5ace29c4a5&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