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日子,在看《北京青年》,一是因为导演赵宝刚,赵导的作品总能把握时代的脉搏,他所提倡的快乐价值是我最为欣赏的。一个有情怀的导演的作品天生具有一种吸引力,让你有不得不看的魅力;二是因为《北京青年》这部剧里有我们慈文的演员王丽坤。她在剧中饰演的任知了,属于“非正常”角色——因受情感伤害导致精神分裂的精神病人,首次挑战这样的角色,她能演好吗?观众能认可吗?http://s10/middle/4fbf10f6gc860022a47d9&690
坤哥一出来,我的女神来了……《北京青年》开播数日,当王丽坤所饰演的“小疯子”任知了终于现身荧屏,很多喜欢她的观众不由长呼这一句。
不过,坤哥或许没有料到,她这一“疯”,却惊起争议无数。
有人说,坤哥漂亮、可爱,而且能挑战难度如此之大的精神病人,又得到赵宝刚导演的力荐,可见功力非同凡响。
而不习惯看心理剧的人却说,她怎么这么“二”!
中文博大精深,一个数字就能描绘一种精神面貌,比如,二。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很难找到匹配的外文单词来翻译。
这个很二的小疯子,好像很明白世情,知道难得糊涂,知道傻子力量大。剧里把这点也阐释得很明白。谁最幸福?任知了,而且是疯癫状态时的任知了。一旦病好,痛苦就来了。
在2005年的《大众电影》上,可以找到赵宝刚导演曾说的一句话:让作品净化社会和心灵。执着的赵导,直到今天,似乎仍在坚持走这条路线。
单就《北京青年》来看,赵导使用的“净化剂”,就是任知了这个小疯子。里外里都在阐释着一句话: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这或许正应了某些人的一个观点:每一个大时代的精神病人,都是这个时代的最清醒者。
http://s4/middle/4fbf10f6gc860064c67c3&690
2010年7月,在一个叫“我们家青年自治实验室”的地方,举办了主题为“精神病人对时代的反诊断”的约夫斯基绘画展。这是一位艺术家与一个充作临时展场的生活空间共同合作的一次展示,或者说,是一个所谓的精神病患者对一个所谓的时代的反诊断。
此次画展上,一个有趣的设问因此形成:如果一个让一个精神病人来对所谓的现实的时代做一次诊断,会如何?会不会更真切?
约夫斯基曾这样表白:一刻不歇,喧闹不止,钢筋水泥蔓延开来,在每个角落隆起,工厂拉出塑料玩具,汽车排出令人恶心的有毒废气。业已确诊的肿瘤,继续扩散,愈积愈大。在病态的狂欢中,身体碎裂,脱臼,然后化为灰尘;灵魂撕裂,脱水,耗竭。逃亡已经不再可能。那么,该如何面对它?
约夫斯基想逃离钢筋水泥和塑料玩具,而任知了则是想摆脱世间的种种恶俗和丑态。要知道,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生命本身就是一个迷,真正探索它的人却似乎只有任知了这样的疯子。她破坏的是一个世人眼中所谓有秩序的精神状态,实际上或许是拒绝在所谓的真理中迷醉狗蝇。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的唐登华教授说曾说过:精神病人的智商都不低,他们因为内向而更多思考。
说到这儿,我已经无意与其他观众去争执《北京青年》是否好看,也无意探讨坤哥所饰知了这一角色的二或不二。在电视剧已经过度商业化,过分向世俗倾斜的这个时代,知了的疯,是一场行为的艺术,或许你无法理解她,但她能让你思考。这或许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
------------------------------------------------------
(本文隆重感谢老战友丽娜!此外还要谢谢素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