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心临咸阳
心临咸阳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44
  • 关注人气:12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米·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2010-07-14 11:39:20)
标签:

学习资料

一、小说的“复调”

陀思妥耶夫斯基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艺术思维类型,我们把它权且称为复调型。这一艺术思维的类型,体现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作品中,然而它的意义却不仅仅局限在小说创作上,并且还涉及到欧洲美学的一些基本原则。在这个新的艺术模式中,旧艺术形式的许多基本因素都得到了根本的改造。

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在他的作品里,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体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识支配下层层展开;这里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相互间不发生融合。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主要人物,在艺术家的创作构思之中,不仅仅是作者议论所表现的客体,而且也是直抒己见的主体。主人公形象不是传统小说中一般的那种客体性的人物形象。主人公对自己、对世界的议论,同一般的作者议论具有同样的份量和价值。

小说结构的所有要素,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均有其深刻的独特之处。这就是创作一个复调世界,突破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独特之处,不在于他用独白方式宣告个性的价值(在他之前就有人这样做了),而在于他把个性看做是别人的个性,他人的个性,并能客观地、艺术地发现它、表现它,不把它变成抒情的,不把自己的作者声音同它融合到一起,同时又不把它降低为具体的心理现实。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素材中的成分相互极难调和,分成几个世界,分属于几个充分平等的意识,分置于几个完整的、同等重要的视野之中,这一切结合成为高层次的统一体,亦即复调小说的统一体。

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观察中的一个基本范畴,不是形成过程,而是同时共存和相互作用。他观察和思考自己的世界,主要是在空间的存在里,而不是在时间的流程中。他把世界的所有内容作为同时存在的事物加以思考,探索出它们在某一时刻的横剖面上的相互关系。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前的欧洲和俄国小说中被认为是极完美的整体的东西,即作者意识中独白型的统一世界,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变成了整体的一部分,一个成分。曾被当作整个现实的东西,这里成了现实的一个侧面。过去联接整体的东西,即实际的情节、作者的风格和情调,到这里变成了从属的因素。出现了组织各种成分和构筑整体的新的艺术原则,用比喻的话来说,出现了小说的对位旋律。

陀思妥耶夫斯基把作者对主人公的确定的最终的评价,变成了主人公自我意识的一个内容。过去由作者完成的事,现在由主人公来完成,整个艺术视觉和艺术结构的重心转移了,于是整个世界也变得焕然一新。

总之,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里,作者对主人公所取的新的艺术立场,是认真实现了的和彻底贯彻了的一种对话立场。这一立场确认主人公的独立性、内在的自由、未完成性和未定论性。对作者来说,主人公不是“他”,也不是“我”,而是不折不扣的“你”,也就是他人的另一个货真价实的“我”(“自在之你”)。主人公是对话的对象,而这种对话是极其严肃的、真正的对话,不是花里胡哨故意为之的对话,也不是文学中假定性的对话。这种对话(整部小说构成的“大型对话”)并非发生在过去,而是在当前,在创作过程的现在时里。

二、小说的“时代对话”

据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看法,世界的真情是不能同个人的真情分割看来的。自我意识中的某些范畴,如接受与不接受,反抗抑或顺从,如今变成了思考世界时采用的基本范畴。所以,世界观中左右一切的最高原则,同左右着非常具体的个人情感的原则是一致的。这样,就形成了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来十分典型的特征:个人生活同世界观、最隐秘的感情同思想,达到了艺术的融合。个人生活变成为某种非为私念而基于一定原则的生活,高级的观念思维则变成了个人隐秘的思维、感情强烈的思维。

陀思妥耶夫斯基具有一种天赋的才能,可以听到自己时代的对话,他不仅把握住个别的声音,而且把握住不同的声音之间的对话关系、它们之间通过对话的相互作用。他听到了居于统治地位的、得到公认而又强大的时代声音,亦即一些居于统治地位的主导的思想(官方的和非官方的);听到了尚还微弱的声音,尚未完全显露的思想;也听到了潜藏的、除他之外谁也未听见的思想;还听到了刚刚萌芽的思想、看到未来世界观的胚胎。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世界中居于中心位置的是对话。它不是作为手段,而是目的本身;不是行动的前奏,本身就是行动。陀思妥耶夫斯基把对话看成是永恒,是永恒的共欢、共赏、共话。这表现为对话的不可完成性。对话潜在的无限性本身,就说明这种对话是超情节的,从内在性质看,它不受交谈之间情节关系的制约。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话的基本公式是:“我”与“别人”对立的人与人的对立。

一个主题通过许多不同的声音来展示,这可以称为主题的根本性的、不可或缺的“多声部性”和“不协调性”。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重要的,也正是不同声音的配置及其相互关系。

三、小说的“狂欢体”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属于一种全新的体裁类型。小说体裁有三个基本来源:史诗、雄辩术、狂欢节。这三个来源交替占主导地位,形成了欧洲小说发展史上三条线索:叙事、雄辩、狂欢体。在狂欢体这条线索中,包含引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那个变体。我们权且称这一变体为“对话型”,在小说和艺术散文的发展史中,对这一变体的形成起了决定作用的,是属于庄谐体的两种体裁:“苏格拉底对话”和“梅尼普的讽刺”。

“苏格拉底对话”不是雄辩演说的体裁。它是在民间狂欢节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深刻地渗透着狂欢节的世界感受。其基础是苏格拉底关于“真理及人们对真理的思考都具有对话本质”这一见解。它的两种基本手法是对照法和引发法。偶尔还利用对话中的情节场景。对话里的思想是同这思想的所有者的形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依据这些特点,可以认为在欧洲艺术散文和小说史上,“苏格拉底对话”是通向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那条发展路线。是它形成的基础之一。

“梅尼普讽刺”在欧洲文学的发展中曾有过巨大的、至今还估计不足的作用。它在文学中成了狂欢节世界感受的主要代表者和传播者之一。梅尼普体增加了笑的比重。它从“苏格拉底对话”写史实写回忆的限制里解放了出来。它将自由的幻想、象征同极端而粗俗的贫民窟自然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大胆的虚构同极其渊博的哲理、对世界极其敏锐的观察结合起来。梅尼普体具有现实的政论性。这是古代的“新闻体”,能对当时的思想现实作出尖锐的反应。

狂欢式的生活是脱离常规的生活,是“反面的生活”。在狂欢中,人与人之间通过具体感性的、半现实半游戏的形式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相互关系。决定着非狂欢式的普通生活的规矩和秩序的那些法律、禁令、限制被取消了,人的行为、姿态、语言从等级地位中得以解放。一切被狂欢体以外的等级世界观所禁锢、所分割、所抛弃的东西,复又产生接触,相互结合起来,神圣同粗俗,崇高同卑下,伟大同渺小,明智同愚蠢等结合成一体。狂欢式的形象具有两重性质。它们身上结合了嬗变和危机两个极端:诞生与死亡,祝福与诅咒,夸奖与责骂,青年与老年,上与下,正与反,愚蠢与聪明。

狂欢化提供了可以建立一种“大型对话”的开放性结构的可能性,使人们能把人与人在社会上的相互作用转移到精神和理智的高级领域中;而这个领域向来主要是某个统一的和唯一的独白意识所拥有的领域,是不可分割的自身内向发展的精神所拥有的领域。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帮助陀思妥耶夫斯基克服伦理上的唯我论,又克服认识论上的唯我论。

(白春仁 顾亚玲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