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外IC公司毛利差距有多大?

(2007-12-16 11:17:57)
标签:

it/科技

 “在IC行业,由于需要较大的研发投入,毛利50%以上可以才能活得不错,毛利40%左右可以活下去,而毛利底于25%就很难活下去了。但是现很多台湾和中国大陆的IC厂商,毛利低于25%还在玩,这是在亏本赚吆喝!"曾经不少国际IC公司的专家告诉我.
 
通常,欧美一些上市的IC公司,华尔街对他们毛利的期望值是50%以上,当他们有一些产品线的利润低于这个值时,就会卖出去。典型的例子有近期ADI出售手机产品线和之前出售DSL产品线,还有,TI也在今年出售了DSL产品线,Silicon Labs出售手机线等。
 
但是,随着电子产品的更新周期越来越快,高利润的持续时间也越来越短,因此,欧美厂商的策略也在改变。由于这几年杀手级的产品并不多,那些欧美大厂不再轻易放弃,且会进行各种Cost Down规划,以维持市场的占有率及产品的毛利率,这让台湾IC设计公司和中国本地的IC厂商承受了越来越大的的竞争压力。
 
其中,最大的降成本措施就是生产外包,走轻资产的路线。90nm节点时,还有一些先进的欧美厂商跟着建了晶圆厂;65nm节点时,建晶圆厂的IC公司已是凤毛麟角比如还有TI、飞思卡尔、ST等;而再往45nm时,就只有英特尔一家在建自己的工厂了,其它基本采取了外包的策略。
 
欧美厂商降成本的另一个措施是将营运本地化。比如近期赛普拉斯在上海成立了中国营业部,将IC产品的定义、设计、制造、销售和支持全在全中国进行,俨然已成为一个本地化的公司。
 
然而,即使这样,欧美厂商的毛利需求一定比中国大陆或台湾IC公司的需求高。他们Cost down后,对毛利的需求是多少呢?
 
还有,一些本地或台湾的IC公司毛利率低于25%还能存活吗?他们是不是在亏本赚吆喝?
 
IC行业的赢亏平衡点正在发生变化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