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英译】《风》 Wind(解落三秋叶) -- 李峤 译/晚枫
(2011-02-23 15:36:22)
标签:
诗歌唐诗翻译李峤风晚枫教育 |
分类: 唐诗英译_Tang_Poetry |
儿童出版社《唐诗三百首》 (8)
—— 李峤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作者简介】
李峤(644~713),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20岁时,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军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睿宗时,左迁怀州刺史。玄宗即位,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李峤的生卒年,新旧《唐书》均无记载,根据《通鉴》推断,生年应在贞观十九年(645),卒年在玄宗开元二年(714)。
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诸人死后,他成了文坛老宿,为时人所宗仰。其诗绝大部分为五言近体,风格近似苏味道而词采过之。唐代曾以汉代苏武、李陵比苏味道、李峤,亦称“苏李”。明代胡震亨认为:“巨山五言,概多典丽,将味道难为苏”(《唐音癸签》)。他写有咏物诗120首,自风云月露,飞动植矿,乃至服章器用之类,无所不包。虽刻意描绘,以工致贴切见长,但略无兴寄。王夫之《天堂永日地域一日论》说他“裁剪整齐,而生意索然”,切中其病。七言歌行现存《汾阴行》一首,咏汉武帝祀汾阴后土赋《秋风辞》事,写盛衰兴亡之感,最为当时传诵。据说唐玄宗于安史乱起逃离长安前,登花萼楼,听到歌者唱这首诗的结尾四句时,引起了情感上强烈的共鸣,悲慨多时,并赞叹作者是“天才”。
【诗篇大意】
风能吹落晚秋的树叶, 能催开早春二月的百花。经过江河,能掀起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能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解题】
这是一首构思巧妙的咏风诗,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风无形,空气流动形成风.但它又是有形的, 一阵微风掠过,小草含笑向人们点头,花儿在风中摇曳着,变着法儿撒欢儿,炊烟随着风的节奏跳起直上重霄的舞蹈,纤细的柳枝轻拂着树下游人的脸庞。
风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当它欢欣的时候,往往伴着细雨洋洋洒洒飘落,春天来临的时候,风过千山秀、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拂拂,象“飞天”的裙裾在梳理着,春风吹醒冬眠的柳绦,春风送来翩飞的燕子,春风吹绿了千沟万壑,春风摇醒了小草的青春,也在人们心中播下了盎然的春意。
当它发怒的时候,过江卷起漫天狂澜,有苏轼的《赤壁怀古》来证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它引发海啸,将参天大树连根拨起,用掌击碎轿车甩向路沟,用衣袖挥断成片树木,狂笑着,轻蔑地看着对它束手无策的人们,视自己为一列战车,而世上万物如螳臂。
当它悲哀的时候,会发出呜呜咽咽的声音,似在诉说心中的悲怨与委屈,似小孩在哭泣,听之也不得不为之动容。
风是神奇的,风是千变万化的,风是柔弱的,风又是强悍的。敏感的风,多情的风,凄婉的风,千姿百态的风,你是人类的朋友,却也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风,你让人不得不爱,同时也让人惧之三分。
(Cited from internet)
【注释】
①三秋:晚秋,指农历九月。
②二月:早春,农历二月。
③斜:这里按古音读法,读xiá。因此四句的韵式为abcb。
Wind
By Li Qiao(644 - 713 A.D. Tang Dynasty)
Tr. Rhapsodia_晚枫
(5 Syllable Edition)
Untie late fall leaves,
Bloom early spring buds.
Heave rivers in waves,
Bow thousands bamboos.
(6 Syllable Edition)
Take down late autumn leaves,
Unfold early spring blooms.
Whish rivers into heaves,
And slant thousands o’ bamboos.
译后记:
这首诗里有几个动词,其用法妙不可言,如果能译出神韵,则堪称佳作。我理解除“解”字有“解开”“分离”和“使之落”的含义以外,这里的“开”,也因为把“主动词”用作“使动词”,(好像是英语的不及物动词被用作为及物动词)而使诗句具有诗意。而“过江”一词,和下一行的“入竹”对仗,在语义上都表示“当。。。的时候”,或者可以说“在。。。情况下”,作状语用。我理解“过江”和“入竹”,句子中心并不在描绘风的这两个动作行为,中心目标在“浪”和“斜”这两个结果上。因此,可以把“浪”和“斜”理解为“使。。。起浪”和“使。。。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