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斌:抛弃美元是正确的
(2009-03-29 10:12:11)
标签:
经济财经通胀美联储周斌美国杂谈 |
分类: 专栏 |
南都周刊编辑 王延礴wangyanbo2001@hotmail.com 文/周斌
周斌: 《21世纪经济报道》基金版主编
--------------------------------------
3月18日,美联储表示,将收购至多3000亿美元长期美国国债,并将另购入至多75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这一举措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无耻”的救市,为何,因为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美联储印美元买国债,相当于制造通胀,这无疑是剥夺债务人的财富。
随后国际原油、黄金以及大宗商品期货市场的反应则体现了世界的恐惧,在伯南克的屠刀之下,新的一轮通胀几乎是不可避免地要来临。
为什么呢?一方面是美元贬值造成资源品的价格上涨,这一点已经毫无疑问。而且,假设美国的刺激政策能够起到作用,实体经济的需求恢复,也将进一步推动资源品价格的上涨。
如何应对“新通胀”时代的来临,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现实的困境是,中国已经被套牢,成为美国次贷危机最大的买单者,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总量达到7396亿美元。美联储一下子就可以购买接近中国一半的持有量。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我国的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又将面临新一轮的缩水。我们可以选择抛售美国国债,但如果量太小,根本解决不了问题;量太大,美联储可能继续天量买入,也可能导致一个双输的结局。未来中国将遭受美元贬值、美国国债收益下降双重损失。
在讨论解决问题之前,很有必要回顾一下以往的失误,为将来提供思路和启发。
早在2007年9月份,笔者曾经邀请世界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郝福满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先生两位专家共同探讨次贷问题,当时中国经济学界充满着无知的乐观,很多知名的学者纷纷抄袭外媒的观点,认为次贷危机对美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很小。然而,基于对金融市场的了解和对这些学者专业水准的本能怀疑,我们提出《次贷危机远未结束》,却并未引起太多的关注和讨论。中国由此错失了一次全面检讨和思考的机会,为之后的深度套牢埋下了伏笔。2007年底,中投斥资50亿美元购买摩根士丹利10%股权,2008年6月,外管局向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公司TPG Capital最近新成立的基金投资逾25亿美元,都与国内这种盲目和无知的乐观密不可分。
2008年6月,在央行的货币紧缩政策中,我们关注到,实体经济受到的影响已经很大,已经对众多中小企业的生存形成致命挑战。当时笔者在《华尔街的嘴脸》一文中提出,中国面临的是输入型通胀,一方面是国际热钱的流入导致基础货币不断放大,其次则是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大幅上涨,推高了国内工业品的生产成本,在此情况下,试图单纯地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以“自废武功”的方式来压缩国内的物价,会加剧人民币升值,对企业造成巨大的压力,笔者提出,要警惕在控制通胀时为华尔街买单。然而,直到2008年9月份,央行才开始放松货币。而根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有关负责人透露,2008年上半年,全国已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
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将来,就像我们在2008年末提出的《用泡沫对抗衰退》,美联储正在采取这种策略。笔者曾经在上周末提出,随着美联储开动印钞机,现在应该抛弃美元。首先,假如美国的经济刺激政策起不到效果,现在抛弃美元当然是正确的。退一步来说,即使美国的刺激政策有效,目前美元也必然要贬值,世界很可能进入一个“新通胀时代”,投资者完全可以等到美国经济见底回暖的时候再持有美元。
不过,对于中国的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尤其是其中的7396亿美元而言,除了与美国“共存亡”外,已经别无选择,近期美国在南海不断滋事,其意图已经十分明显,即恐吓与威胁中国为其通胀买单。
正如笔者上周末在《为何美国可能“咸鱼翻生”》一文中提出的那样,通过制造通胀和推动大宗商品价格,掌握全世界1/3黄金储备和2/3原油储备的美国,完全有能力把其危机转嫁到中国等其他国家身上,因此,除非出现特大意外,美元不会崩溃,国际货币体系的秩序重建,也不可能在一时一日之内完成。
没有广场协议和日本的“失去的十年”,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互联网泡沫,这一次,中国是否会陷入和日本一样的境地?这需要我们万分警惕,努力思考,吸收各方智慧的声音参与探讨,某些一意孤行的决策失误已经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们希望在“新通胀”时代来临时,能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而民众对此已经了然于胸,否则某些专家自称“三年前已经预计到金融危机”的说法,又怎么会被网友们讽刺为“事后诸葛亮,事前猪一样”呢?
前一篇:烟斗客:易入口,宜节制
后一篇:刘原:浪里挑灯看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