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芙蓉镇》的讲述
(2008-11-04 15:05:56)
标签:
《芙蓉镇》长平文革谢晋中国杂谈 |
分类: 新闻 |
作者系南都周刊总主笔兼副总编辑。
南都周刊编辑:吴金 美术设计:郑佩芬
怀念一个艺术家的最好方式,就是去看他的作品。为了哀悼谢晋,我重温了一遍《芙蓉镇》。这部电影被视为他的电影艺术的巅峰之作。他曾说这是他唯一的自选题目,足见其珍爱之情。重温之时,刚好有朋友和我谈到“毛派”青年,不由得感慨万千。
就电影艺术而言,很难想象《芙蓉镇》和《红高粱》几乎是同时拍摄的,而且男主角是由同一个人饰演。这两部电影,分别是一个时代的尾声和另一个时代的开端。前者像是一个老人的沉痛追忆,说话的方式虽然老旧,但在今天看来却有一种资料片式的力量。后者带着青春飞扬的激情,嫌前者过时和
“毛派”青年自称是“觉醒的八零后”,曾经被书本“洗脑”,痛恨“文革”,认为中国应该学习西方。但是在了解更多的现实之后,为社会丑恶现象愤愤不平,发现这是最糟糕的时代,于是又被洗脑一次,清醒了,认为中国应该回到“文革”那个“伟大的时代”。
我能理解这些青年在目睹社会问题之后的愤慨,也能理解他们改变现实的冲动。从情绪上说,青春的底色都是革命,这正好是“文革”的魅力。有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也利用这些青年的情绪来做学问。发现他们对现实不满,就趁机把“文革”描绘成天堂。这些青年大多没有经历过“文革”,但是他们都能振振有词地说,那是一个公平、正义、和平、温暖人心的时代,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而不像现在这样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社会不公,暴戾弥漫。
目前的社会的确有很多问题,这些控诉大多是成立的,但是这并不能反证“文革”的美好。那时候社会控制的确是要严格一些,但是这种控制是以牺牲个体权利为代价的。《芙蓉镇》里的胡玉英,靠卖米豆腐挣钱修了个新房,政府说没收就没收了,然后让她去扫大街。这是八零后青年难以想象的。
即便是在这样严格的社会控制之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也是一个谎话。金钱可以腐蚀人的灵魂,但是贫困并不是道德的温床。在那些知青忆旧的文章里,有多少知青没有偷过农民的鸡鸭和瓜果?要知道那时候农民的一只鸡,价值等同于现在的一台彩电。
《芙蓉镇》里也再现了权力操弄者的尔虞我诈,普通民众的灵魂扭曲。隐忍、屈辱、报复、背叛和出卖,成为生活的常态。
回头看去,《芙蓉镇》不仅是谢晋电影生涯的一个巅峰,八十年代也成了中国人反思“文革”的一个巅峰。这是一个可悲的事实。“文革”到底是怎么回事,只有《芙蓉镇》的讲述是远远不够的,何况现在的青年连这部电影都未必看过。
欢迎订阅南都周刊,邮发代号45-139。网络转载请注明,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