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之战

标签:
互联网科技网景公司盖茨美国it |
分类: 财智 |
对于任何一家IT公司来说,一旦与微软成为对手,意味着巨大的竞争风险从此产生。但现在Google显然已经不在乎了。经过多年以搜索服务为最主要的产品进行发展后,它需要有更大、更安全的空间来保证未来的发展。
美国东部时间9月2日下午3点开始,无论是在阳光普照下的美国,还是在凌晨时分的中国,全球无数互联网用户怀着好奇的心情开始涌向Google的官方网站——他们要下载一款名为“Chrome”的浏览器软件。
就像此前推出Google Earth、Picasa网络相册等产品时的反应一样,他们在等待这次Google带来的又一次狂欢。在Chrome推出之后,他们终于可以在IE、Firefox、Opera、Safari等浏览器之外又多了一个选择。但对于Google来说,这却是它的一个战略性的举动——Chrome的推出让自己又多了一个与微软对垒的手段。
消失的霸主
在硅谷有这样一个传言:每隔15年就会有一次大的变动拽着信息产业的耳朵往前走。如果以2008年为坐标,将时间往后回溯15年,硅谷的传言似乎有迹可循。当时的那次“变动”正与浏览器相关。
1993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学生马克·安德森开发出了第一款能够在同一个窗口中显示文本文字和图像的浏览器Mosaic。Mosaic的出现让普通人终于能在网络上图文并茂地发布和交换信息,这为互联网此后的发展注入了极大活力。
著名的风险投资家同时也是硅谷图像公司的创始人吉姆·克拉克此时正在打算重新创业。在意识到安德森的“小发明”的巨大潜力之后,一年后克拉克投资400万美元联合安德森创立了Mosaic通信公司。不久安德森带领的研发团队推出了功能更为完备的浏览器产品“Navigator”并迅速获得了成功,不到一年就卖出数百万份,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
1994年11月,Mosaic通信改名为此后大名鼎鼎的Netscape(即网景公司),而该公司的浏览器也改称为“网景浏览器”。在克拉克和安德森眼中,这个结合了“网”(Net)和“远景”(Scape)两层含义的称谓预示着浏览器的远大前景。
网景公司在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显得光芒四射:1995年8月9日,仅成立一年多时间的网景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而此时盖茨正忙着到处推广它的Windows 95。
在互联网普及之前,微软垄断着人们使用电脑时绕不开的入口——Windows操作系统。但在网景公司推出了浏览器之后,这家小公司一下子就控制了从计算机到互联网这个新出现的入口。当盖茨意识到浏览器的重要性之后,他的第一个念头是通过收购控制网景。而在硅谷滚打了多年的克拉克和正处于事业巅峰的安德森显然不愿意受人摆布,他们拒绝了微软的“合作”计划。
1995年12月7日,盖茨宣布向互联网进军。这一天,正是日军偷袭珍珠港的纪念日,当时盖茨把微软的处境比成二战时被日军偷袭的美国舰队。据说有约500名工程师这一天接到了盖茨的通知:立即停下手里的工作,全力投入到微软浏览器的开发中去。不久,微软的IE问世,并且从一开始就与Windows捆绑免费提供给用户。尽管IE在功能上远不如网景浏览器成熟,但最终的市场发展表明,微软的免费策略对网景构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1997年10月,微软推出了功能与网景浏览器几乎不相上下的IE 4.0。从此,新的互联网用户再也不愿浪费时间去下载网景的浏览器了,而早前曾是网景公司拥趸的那些用户,也在一次次的系统重装之后,逐渐放弃了网景浏览器。
在微软IE的持续冲击下,网景逐渐被挤到了市场的悬崖。1998年11月,失去斗志的网景被美国在线公司收购;2003年7月网景公司宣告解散,网景这家曾经的浏览器霸主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Google的挑战
此时微软IE尽管已经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但它也并未能独霸浏览器市场。事实上,除了为众人熟知的IE之外,陆续出现的Firefox、Opera、Safari等数款浏览器产品也在狭窄的市场里缓慢地生长着,这其中尤以Firefox表现抢眼。
诞生于2004年11月的Firefox由美国的Mozilla公司推出,而拥有该公司的Mozilla基金会的前身正是网景公司在1998年建立的Mozilla组织。Firefox浏览器的推出某种意义上延续了网景跟微软的斗争。实际上,现任Mozilla公司的CEO米切尔·贝克也曾是网景公司的老员工。
与被微软打压得一蹶不振的网景公司的困窘相比,近几年来Mozilla公司一直有着稳固的收入保障——通过在Firefox上嵌入Google搜索栏从而获得后者大笔的经费投放。正是在Google的强力支持下,近年不断改进的Firefox一直在侵蚀微软IE的市场,数据显示目前Firefox在全球浏览器市场拥有约20%的份额。而Google中国研究院副院长兼工程总监幺宝刚表示,Firefox在欧洲市场的份额现在甚至已经超过25%了。
对于以广告为唯一收入来源的Google而言,对Firefox的支持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它对微软的依赖,最终还是要想法绕开微软的IE甚至Windows操作系统,为自己的产品找到一条直接通向用户的渠道。尽管有相关反垄断法案的保护,但对于频频出入于美国乃至其他国家法庭、有着丰富的打官司技巧的微软来说,它随时都可能给Google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在与网景公司的战争中,盖茨就因将捆绑在Windows系统上的IE解释为一个系统功能而非单独的软件,成功将微软从垄断诉讼的漩涡摆脱出来。
但在打败网景公司之后,微软一度放松了对浏览器的研发力度:在2001年10月推出IE6.0版本后,在近5年的时间里对其几乎没有再做大的改进。这给了FireFox发展的机会:它在近几年里对传统浏览器进行了很多重要的技术改进。到2006年下半年时,以FireFox浏览器为主,外加出自挪威的Opera浏览器和苹果电脑MAC操作系统专用的Safari浏览器,已经将微软的浏览器市场份额降低到了80%。
市场份额的降低逐渐让微软感到了压力,尤其站在FireFox背后的是Google这个正崛起的新锐对手。2006年10月19日,增添不少与FireFox有着相似功能的IE浏览器7.0正式发布,微软希望以此拉回流失的用户。此时Google浏览器的研发工作也已经秘密进行了大半年。
但Google的动作常常是出人意料的,Chrome的推出最好地证明了这一点。近几年来,Google陆续从包括微软在内的多家公司挖来了顶级技术专家,其中包括BEA前任首席设计师亚当·博斯沃思(曾担任微软高级经理,对微软IE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也让近年来Google要推出浏览器的传闻一直不绝于耳。但GoogleCEO施密特对外界传言始终予以否认——他不愿在出手之前惊动微软这个巨人。
在Chrome发布后,幺宝刚向记者透露,其实Google从2006年初就开始将Chrome作为一个重要的全球性项目进行研发,并在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投入了大量资源。在这期间,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的Google技术人员都被派到美国总部接受相关的培训。当然,这一切都是在保密状况下开展的。
但微软无所不在的触须对Google一定保持着高度敏感。微软很有可能提前就知道了Google的浏览器发布计划——在Chrome发布前5天,微软针对其今年一季度推出的IE
8版本再次发布了升级版本IE 8 Beta
2。这个版本的特性之一是增加了对用户隐私的保护,而这被解读为是直接针对以搜索为主业的谷歌。
5天后,Google向全球100多个国家发布了Chrome浏览器。
战场的迁移
如果未来Google仅仅将Chrome视为一款软件,这会是微软最愿意看到的局面。当年的网景就是这样,它希望依靠自身在产品技术和用户数量上的优势抵御微软的挑战。如果对手换成别的公司,网景或许不会失败。但很不幸,它面对的是几乎垄断了全球电脑操作系统的微软。依靠软件销售获得市场份额和利润的商业模式在微软面前往往不堪一击——为了从竞争版图上抹去对手,微软可以将产品的销售价格降到零!
在2004年Google上市以后,投资人一度担心Google会被微软的捆绑手段击败。微软事实上也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它几年前就已在IE中捆绑了自己的搜索引擎。但网景公司的失败案例给了Google启示——与其依靠反垄断法案去制约微软,不如从用户端直接与其竞争。现在,包括惠普、戴尔这两大巨头的电脑在出厂前都预装了Google的搜索工具条,这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微软捆绑自有搜索引擎的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Google从一开始就抓住了“服务”这个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武器。依靠组织和索引互联网上杂乱无章的内容,成就了杨致远的Yahoo;而Hotmail的创始人沙比尔·巴蒂亚和杰克·史密斯也通过向用户提供免费的邮箱服务,在短短两年内积累起了庞大用户群,微软为此在1997年付出了4亿美元的收购代价。Google将互联网上海量的内容进行整合,并分门别类地将其方便地提供给用户,这使得Google那个简单得无以复加的网页被大量用户设为自己的主页——一打开微软IE,用户最先看到的是“Google”。
但微软毕竟是一家有着30多年历史而且同样取得神话般成就的老牌公司,它在软件领域的整体实力至今无人能敌。事实上,近几年来除了搜索引擎之外,Google推出的在线办公软件、Gmail邮箱、Gtalk即时通讯软件等一系列产品在市场规模上,始终难以撼动微软的对应产品。比如市场分析机构Gartner的统计显示,微软去年的Office软件销售额高达122亿美元,而Google推出的与之具有类似功能的Apps软件的销售额却仅有400万美元。
要在微软制定规则的战场中与之博弈,Google几无胜算。对它来说,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开辟新的战场。在Google的公司价值观中,“快比慢好”(Fast is better
than
slow)是一条重要的行为准则。现在推出Chrome无疑是改变与微软目前竞争格局的重要一步。联系Google正在全力以赴地推进的“云计算”战略,很明显,Google正在将与微软的战场从桌面向互联网迁移。施密特已经明确表示,Google现在“所做的投资、所花费的精力都与‘云计算’相关”。按照“云计算”战略,目前人们安装在电脑端几乎所有的应用程序都将被搬迁到由无数台服务器构成的数据中心里,依靠电脑、手机等各种能连接到互联网的设备,用户通过一个浏览器就能获得所有的软件应用服务。
这正是微软这个软件巨头最担心的——想象一下,如果全世界的PC都不再安装Windows、Office等软件,微软将如何生存?从事在线软件运营的Salesforce总裁Jim
Steele曾讽刺说,微软这样的传统软件企业未来都将被淘汰,因为“它仍然在卖CD”。
创建了微软帝国的盖茨在去年还固执地声称,“我们将致力于推动PC成为一切的中心”,现在看起来,这是他为数不多的战略误判之一。新任的微软首席软件架构设计师雷·奥茨显然已经扭转了盖茨的理念——他说“新时代是互联网时代”。
实际上,提供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互联网服务已经成为整个IT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不只是Google,包括Intel、IBM、SUN、HP、Yahoo、Amazon等众多举足轻重的IT巨头也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开展面向“云计算”的研发,这其中也包括了微软!当然,与其他公司比较起来,微软的姿态要低调得多。毕竟,依靠软件销售获得利润这一模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依然是它最重要的支撑。但在数个月前,微软已经在其IE浏览器上的Live
Search搜索引擎中添加了名为“Live
Mesh”的在线服务预览功能,这一功能可为用户提供有着“云计算”特点的在线数据存储、共享等服务。对Google来说,这并不是个好消息。
无论怎样,随着Google推出Chrome,在互联网时代的浏览器战争已经开始。
Chrome来势汹汹
Net
Applications针对9月上半月浏览器市场的研究数据显示,虽然近期发布的谷歌Chrome和微软IE 8 beta
2浏览器引起了众多用户的兴趣,但并没有促进浏览器市场的发展,而且IE 8 beta
2的发布没有能抑制住微软市场份额的减少。
IE 8 beta
2版本的发布,使微软的IE 8的市场份额从9月初的0.23%上升到现在的0.41%。不过,相比谷歌Chrome,微软的IE
8则逊色不少。谷歌Chrome在9月4日发布当天,其市场份额就攀升至惊人的1.16%。随后,这个数字就一直低于1%。但这半个月Chrome的平均市场份额还是高达0.79%。
目前,微软IE依然是浏览器市场的绝对霸主。但相比8月,9月的上半月IE的市场份额下滑了1.33%,约占到70.82%。显然,IE流失的市场份额大部分被Chrome分流。
南都周刊编辑/张鹏 记者 | 周鹏
http://nbweekly.oeeee.com/UserFiles/fckfiles/2008/09/19/0adcad614b594377bcda1130dd9417a0.jpg
2008年6月23日,美国纽约,GOOGLE公司乔迁新址。新公司位于Chelsea
Market内,与老公司只相隔一街,大约有300名员工进驻公司新址。
美国东部时间9月2日下午3点开始,无论是在阳光普照下的美国,还是在凌晨时分的中国,全球无数互联网用户怀着好奇的心情开始涌向Google的官方网站——他们要下载一款名为“Chrome”的浏览器软件。
就像此前推出Google Earth、Picasa网络相册等产品时的反应一样,他们在等待这次Google带来的又一次狂欢。在Chrome推出之后,他们终于可以在IE、Firefox、Opera、Safari等浏览器之外又多了一个选择。但对于Google来说,这却是它的一个战略性的举动——Chrome的推出让自己又多了一个与微软对垒的手段。
消失的霸主
在硅谷有这样一个传言:每隔15年就会有一次大的变动拽着信息产业的耳朵往前走。如果以2008年为坐标,将时间往后回溯15年,硅谷的传言似乎有迹可循。当时的那次“变动”正与浏览器相关。
1993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学生马克·安德森开发出了第一款能够在同一个窗口中显示文本文字和图像的浏览器Mosaic。Mosaic的出现让普通人终于能在网络上图文并茂地发布和交换信息,这为互联网此后的发展注入了极大活力。
著名的风险投资家同时也是硅谷图像公司的创始人吉姆·克拉克此时正在打算重新创业。在意识到安德森的“小发明”的巨大潜力之后,一年后克拉克投资400万美元联合安德森创立了Mosaic通信公司。不久安德森带领的研发团队推出了功能更为完备的浏览器产品“Navigator”并迅速获得了成功,不到一年就卖出数百万份,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
1994年11月,Mosaic通信改名为此后大名鼎鼎的Netscape(即网景公司),而该公司的浏览器也改称为“网景浏览器”。在克拉克和安德森眼中,这个结合了“网”(Net)和“远景”(Scape)两层含义的称谓预示着浏览器的远大前景。
网景公司在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显得光芒四射:1995年8月9日,仅成立一年多时间的网景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而此时盖茨正忙着到处推广它的Windows 95。
在互联网普及之前,微软垄断着人们使用电脑时绕不开的入口——Windows操作系统。但在网景公司推出了浏览器之后,这家小公司一下子就控制了从计算机到互联网这个新出现的入口。当盖茨意识到浏览器的重要性之后,他的第一个念头是通过收购控制网景。而在硅谷滚打了多年的克拉克和正处于事业巅峰的安德森显然不愿意受人摆布,他们拒绝了微软的“合作”计划。
1995年12月7日,盖茨宣布向互联网进军。这一天,正是日军偷袭珍珠港的纪念日,当时盖茨把微软的处境比成二战时被日军偷袭的美国舰队。据说有约500名工程师这一天接到了盖茨的通知:立即停下手里的工作,全力投入到微软浏览器的开发中去。不久,微软的IE问世,并且从一开始就与Windows捆绑免费提供给用户。尽管IE在功能上远不如网景浏览器成熟,但最终的市场发展表明,微软的免费策略对网景构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1997年10月,微软推出了功能与网景浏览器几乎不相上下的IE 4.0。从此,新的互联网用户再也不愿浪费时间去下载网景的浏览器了,而早前曾是网景公司拥趸的那些用户,也在一次次的系统重装之后,逐渐放弃了网景浏览器。
在微软IE的持续冲击下,网景逐渐被挤到了市场的悬崖。1998年11月,失去斗志的网景被美国在线公司收购;2003年7月网景公司宣告解散,网景这家曾经的浏览器霸主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Google的挑战
此时微软IE尽管已经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但它也并未能独霸浏览器市场。事实上,除了为众人熟知的IE之外,陆续出现的Firefox、Opera、Safari等数款浏览器产品也在狭窄的市场里缓慢地生长着,这其中尤以Firefox表现抢眼。
诞生于2004年11月的Firefox由美国的Mozilla公司推出,而拥有该公司的Mozilla基金会的前身正是网景公司在1998年建立的Mozilla组织。Firefox浏览器的推出某种意义上延续了网景跟微软的斗争。实际上,现任Mozilla公司的CEO米切尔·贝克也曾是网景公司的老员工。
与被微软打压得一蹶不振的网景公司的困窘相比,近几年来Mozilla公司一直有着稳固的收入保障——通过在Firefox上嵌入Google搜索栏从而获得后者大笔的经费投放。正是在Google的强力支持下,近年不断改进的Firefox一直在侵蚀微软IE的市场,数据显示目前Firefox在全球浏览器市场拥有约20%的份额。而Google中国研究院副院长兼工程总监幺宝刚表示,Firefox在欧洲市场的份额现在甚至已经超过25%了。
对于以广告为唯一收入来源的Google而言,对Firefox的支持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它对微软的依赖,最终还是要想法绕开微软的IE甚至Windows操作系统,为自己的产品找到一条直接通向用户的渠道。尽管有相关反垄断法案的保护,但对于频频出入于美国乃至其他国家法庭、有着丰富的打官司技巧的微软来说,它随时都可能给Google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在与网景公司的战争中,盖茨就因将捆绑在Windows系统上的IE解释为一个系统功能而非单独的软件,成功将微软从垄断诉讼的漩涡摆脱出来。
但在打败网景公司之后,微软一度放松了对浏览器的研发力度:在2001年10月推出IE6.0版本后,在近5年的时间里对其几乎没有再做大的改进。这给了FireFox发展的机会:它在近几年里对传统浏览器进行了很多重要的技术改进。到2006年下半年时,以FireFox浏览器为主,外加出自挪威的Opera浏览器和苹果电脑MAC操作系统专用的Safari浏览器,已经将微软的浏览器市场份额降低到了80%。
市场份额的降低逐渐让微软感到了压力,尤其站在FireFox背后的是Google这个正崛起的新锐对手。2006年10月19日,增添不少与FireFox有着相似功能的IE浏览器7.0正式发布,微软希望以此拉回流失的用户。此时Google浏览器的研发工作也已经秘密进行了大半年。
战场的迁移
Chrome来势汹汹
欢迎订阅南都周刊,邮发代号45-139。网络转载请注明,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http://nbweekly.oeeee.com//UserFiles/fckfiles/2008/07/23/6afa2613c13346b99c4bcade62c4c80b.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