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平:孩子,城市并非异乡

(2008-06-30 09:41:52)
标签:

长平

南都周刊

羌族

族群

王明珂

异乡

杂谈

 
  由于“5·12”地震的缘故,一本历史人类学著作几乎成了畅销书,它就是台湾学者王明珂的《羌在汉藏之间》。作者在书后的追记中说,这本书的简体中文版即将付印的时候,地震的噩耗传来,他曾经无数次考察过的羌族地区遭受摧残,不胜悲痛。后来的数据表明,这次地震中,总人口30万的羌族同胞死亡数字多达2万。

  人们为了纪念逝者而去读他们的历史,是一种阅读上的善举。然而,这本书和我们通常看到的民族史不大一样,并不是通过了解一个优秀民族的辉煌历史,从而增强对这个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的自豪与热爱之情那样的历史书写,恰恰相反,作者更倾向于解构这种历史观念,并不认同“客观事实”的历史认定,而是在承认并反思“主观认同”的历史逻辑的前提下,去揭示一个民族的成长史。

  “主观认同”派认为,国家、民族等概念都是人们自我建构的结果。比如,过去我们只有朝廷和四夷的概念,在19世纪西方列强的“国族主义”影响下,中国知识分子建构并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概念。而清晰的“羌族”认同和区分,则是五十年代民族划分之后的事。不过,王明珂认为,客观的历史事实也是实际存在的。他要做的事情,就是在真实的历史与人们主观建构的“历史”之间梳理关联。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几位同事正在采访震区的孩子在城市的生活和求学情况。地震之后,迄今已有数千名孩子来到城市,带着悲痛、思念、畏惧、新鲜、向往等等复杂的感情,开始了新的生活。由此我想到了“故乡”这个概念,这个令人魂牵梦萦的概念中,有多大成分是客观实体,又有多大成分是主观建构?它们对于这些孩子的影响,又分别是怎样发生的,分别有什么后果?套用王明珂的话说,我们不仅要知道谁(who)是思念故乡的孩子,还应该知道他们为何(why)思念,以及怎样(how)思念,从而才能真正帮助他们。

  在客观实体方面,故乡是一个人的出生地,也是他的成长经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童年的记忆跟随他的一生。也就是说,“客观事实”派历史学家们所研究的体质、语言、经济共同体和文化,在一个人的故乡观念中也同样存在,故乡认同是族群认同的重要基础。

  然而,主观建构在故乡观念中也功不可没。几乎每一个孩子都在背诵李白的《静夜思》。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吟诵中,成人们开始了对孩子们的故乡观念的教育。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此后每一个人都将步入一个系统的教育之中。这个教育来自我们的祖先,也成为族群认同的重要部分了。荀子说:“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踯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屈原说:“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几年前我初到美国的时候,寂静的夜里也很想家。这时我无意间在房东的书房里发现了一本《美国华人史》,它开篇就写道:跟爱尔兰人、西班牙人一样,华人也对美国的历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和他们不一样的是,(历史上)华人从来没有把美国当作家园,他们总是想着挣钱之后回去建设祖国,美国人也从来没有把他们当作自己人。事实上大多数华人都没有机会回去,终老美国,由于这种观念,可以说他们白干了,也白活了一辈子。

  这段话让我感触良深。当时我想到了中国城市的民工,他们也许会在城市里生活一辈子,但是从来没有融入城市,城市也没打算接纳他们,他们也白干白活了。

  记得小说《飘》里那个爱尔兰家族吗?他们也有很强的故土观念和印迹,但是来到美国,他们就当自己是美国人,在那里奋斗、发迹和生根。而中国文化中,“反认他乡作故乡”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也有“四海为家”这个词,但它的本意是指帝王坐拥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见,虽然都有故乡的实体存在,但观念建构大不相同。
 
  王明珂说,族群划分的根本动力来自资源的分配和争夺。在中国,城市和乡村的归属观念如此泾渭分明,甚至水火不容,其实也是延续至今的城乡二元政策强制性的资源分配不公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为震区来的孩子过度建构故乡观念,其实是在强化这种不公。
 
  我们应该告诉他们:孩子,故土并不难离,城市并非异乡。孩子,这里也是你的家。

作者系南都周刊总主笔兼副总编辑
 
欢迎订阅南都周刊,邮发代号45-139。网络转载请注明,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