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汶川地震特刊(二):生是对死的回答

(2008-05-23 16:26:25)
标签:

特刊

南都周刊

死难者

灾民

黎民百姓

汶川

杂谈

长平

分类: 新闻
南都周刊汶川地震特刊开卷语
 
文/长平
 
不知道要过多久,灾民的生活才能恢复正常。
更不知道的是,什么才叫正常?
在那一瞬间,他们的世界已经改变。
家园已毁,亲人已逝,活着是一种勇气。
所谓幸存,其实是一种不幸的生存。
 
越来越多的灾区朋友在说,他们为劫后余生而负疚,为不知道该怎样活着而备受折磨。他们每天都在尽力为死难者做一些事情,但是总是觉得做得不够,做得不好。
首先我要说,这是一个灾后心理康复的过程。他们能够认识到,能够说出来,就是一个开始。我希望心理专家站出来,给出更专业的建议。
其次,这也是一个更普遍的问题。大灾难面前,每一个人都需要给自己一个交代。每一个人都必须回答:我该怎么办?我能做什么?
大多数人可以通过关注、祈祷、捐款等方式给出答案。一些人需要更多的行动,或去前方做志愿者,或在后方做募集人,或搜索各种信息,随时准备拾遗补阙。
机构和组织也有灵魂,也要作出回答。从单位到企业,从行业协会到联合国,悲伤着,哀悼着,表达着,行动着。
国家更不用说了,从救援到重建,都是灾民的依托。五千年来,半旗第一次为黎民百姓而降,是公民社会的进步。
 
而这一切回答,都基于一个事实,那就是“5·12”的生死之门。
因此,我们需要这样一个记录。
那一天,他们死里逃生。
那一天,他们生离死别。
那一天,他们永别人世。
从那一天开始,直到现在,生死的烙印,深深地刻在大地上,刻在社会中。
记录和整理,是为了哀悼,也是为了对抗遗忘。
记住幸存者的痛苦,记住他们抗争的勇气。
也记住死难者的辞别,记住他们和我们同在一片土地上,同处一个世界中。
记住,然后行动。
 
作者系南都周刊副总编辑兼总主笔
 
欢迎订阅南都周刊,邮发代号45-139。网络转载请注明,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