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街道办事员的震后24小时

(2008-05-16 17:40:39)
标签:

余震

居民

震级

街道

帐篷

成都市

文化

分类: 财智
南都周刊 记者 周鹏 编辑:宋爽 美编:康哲峰
  老王,32岁,成都市锦江区某街道办事处的普通工作人员。在他的朋友眼中,街道办事处的工作就是处理与居民相关的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也是因为这样的缘故,三十出头的他就被朋友冠以了“老王”这样一个称谓。

  5月12日上午8点,像每一个正常的工作日一样,老王准时从位于成都万科城市家园的家里出发到单位上班。他本打算在办公室写完一份汇报材料,最近成都市正在加紧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活动,老王需要详细汇报其所在街道的工作情况。

  不过,他的工作计划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所打断——当天下午14点28分,在距成都以西约159公里的汶川县,发生了震级为7.8级的强烈地震,成都市震级为5.6级。

  13日晚12点,成都市下着小雨。在宽阔的天府广场、静静的府南河岸,以及更多的空旷地带上,依然有不少的市民正挤在临时搭建的简易帐篷、汽车里,甚至坐在滴着雨水的树下。而在前一天的晚上,这些空地上曾停留了400多万人。

  这时,老王已经连续工作了近24个小时,但他“实在是睡不着”。
 

  5月11日的成都市还阳光明媚,气温高达28摄氏度。第二天,天空一下子转变为阴沉沉的,下午一点左右,成都开始飘落雨点。

  两点半,地震发生,企图联系亲友的人们发现,所有电话都出现忙音。在各自的亲人朋友生死难料的巨大恐慌中,老王和他的同事们全部没有离开工作岗位。“我们要是走掉的话,街道的居民会更加恐慌”。这个外表斯文的成都人跟他的同事在“每隔两三分钟就重复一次”的余震中,开始大声安抚居民,让“大家保持冷静,不要回家拿东西,等政府发布信息”。在地震中受伤的6位居民,被及时安排入院救治,费用由办事处负责解决。

  在第一次地震发生后大约半小时后,一位居民的汽车收音机里传来成都人民广播电台的灾情播报。车主将声量调到了最大,聚集在车前的人们忐忑不安地收听着广播,不时传出一阵阵的惊呼声。在这个长久浸泡在悠闲氛围中的城市,地震只是一个遥远的灾难。而现在,他们脚下的大地正不时传来沉闷的震动。

  尽管电话依然无法使用,但为了能第一时间与外界取得联系,老王的一位同事在频繁的余震中冲进办公室,将电话线从墙上扯下牵出来,在办事处院子的空地上搭建起了一个简易的办公桌。老王说,“灾难中,什么信息都不知道是最可怕的”。

  当天下午,街道办事处的多位负责人均在外开会。因为地震导致的交通堵塞,这些负责人不少是小跑回到办事处的。街道所属各社区的居委会负责人也很快到街道办事处请示工作安排。

  在露天开完紧急会议之后,老王的同事们按居民组织、灾情统计、宣传安抚、物资准备、设施搭建等不同功能被分为多个工作小组,所有办事处员工即刻投入救灾善后的工作中。

  下午五点不到,5支由街道办事处人员组成的巡防小组开始深入街道所属的5个社区。“当时所有人都在外面,人员安全没有什么问题,但巡防组需要安抚居民情绪,组织善后工作,并统计哪些建筑出现裂缝、倾斜等险情”。四川省地震局发布的消息显示,截至当天下午5时28分,该局已探测到313次余震,最大的一次震级达到6级。

  此时,成都市的天气情况更为阴沉,早前间歇性的细雨已转为连绵不断滴落的小雨,一阵阵风不时刮过。间歇发生的一次次余震,让这个城市那些一向乐观的人民只能选择呆在离家不远的风雨中。

  不过此时市区已瘫痪的通讯开始陆续恢复,座机已能不时接通电话。来自民政、公安、房管等政府部门的情况通报和工作指示开始陆续传来。锦江区政府各主要领导也已开始分头巡视辖区的受灾状况,并现场协调相关部门开展救灾善后工作。

  由于余震不断,此时的成都市依然不断出现隐患。一位社区居民告诉工作人员,他所在的社区至少有三处楼房出现了裂缝,不少建筑外墙的马赛克也出现了大片脱落的状况;一户15层高的房间窗台上的花盆已经跌落两个,另外的几个花盆正摇摇欲坠。锦江区政府的办公大楼也出现了明显的裂缝。

  老王的任务是守在街道办事处的值班电话旁。在所有手机无法接通的情况下,那部唯一的固定电话除了需要尽量与其他政府部门保持联系之外,解答居民偶尔能打通的问询电话也是街道的重点安抚工作之一,“每一个电话都很重要”。此时,成都市政府的一个关于抗震救灾紧急通知已经开始传达,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及时准确掌握并公布灾情,最大限度降低和消除市区中的恐慌情绪”。

  六点过,老王接到锦江区预备役部队打来的紧急电话,让街道办事处马上组织6名预备役人员穿上迷彩服到指定地点集合待命。半小时后,预备役部队再次拨通了电话,这一次,部队要求老王所在的街道再迅速组织20名民兵到指定地点集合,“一个都不能少,晚上必须往灾区进发参加救灾”。

  由于当时大多数人均在外避震,为确保救灾人员组织到位,老王的几位同事开着摩托车左冲右突,一个一个地将任务传递到了辖区的各个社区居委,“这是灾区的救命信息”。他的一位同事因为技术不熟,甚至撞到了电线杆上,“爬起来后又继续开”。

  不久之后来自锦江区红十字会的紧急通知又接踵而至,要求街道办事处迅速组织人员详细调查辖区内的居民生命财产受灾状况。成都市红十字会将根据各街道办事处汇集的受灾状况启动相应的抗震救灾工作。

  来自市区多个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也陆续到街道办事处安排救灾善后事宜。街道工作人员在接到任务分配后,迅速分头冒雨开展临时帐篷搭建、居民食品、饮用水以及药品等生活物资的储备。大量居民在工作人员组织下,也开始积极配合安置老人、妇幼进入临时帐篷休息。
 

  此时,成都市内的主要街道已大多从瘫痪状况中恢复过来,老王所在街道的居民也陆续有部分回到家里。但老王还没有与妻子取得联系。由于地震后电话始终不通,小李只能给丈夫发了一条报平安的短信:“我没事了,你还好吗?”

  直到近五个小时之后,老王才收到这条短信。他的第一个念头是——晚上可以放心加班了。此时的成都已在不时而至的余震中进入雨中的夜晚。虽然老王所在的街道并未出现楼房垮塌等情况,但仍有大量居民不愿冒险回家,纷纷聚集在临时设置的安置点。周围不时闪着警灯驶过的警车静静地来回巡逻。

  5月12日晚,穿着一件T恤的老王在冷风中的电话旁守了一夜。不断将相关部门发来的通知发给街道领导,并将各社区上报来的情况写成材料上报。其间,为了及时查收相关部门可能发来的文件,老王每隔半小时就到办公室里查收一次电子邮箱。由于晚间的余震强度逐渐减小,居民并未出现恐慌。“在外留宿的居民都坐在电视机、收音机旁,来自灾区的伤亡情况让很多人泣不成声”。

  此时老王的街道办事处已成了由街道书记和主任直接负责的“地震应急处置领导小组”,120多人的各类员工全部被组织起来。除了各科室的留守值班人员,其他人均在街道的各社区巡逻、统计新增的隐患、并向有需要的居民提供饮用水、面包、药品等物品。为了让居民快速了解防震自救的知识,老王还打印了300份相关资料,让同事们连夜向居民派发。

  老王只在5月13日上午七点回了一趟家,值了一夜的班让他全身淋湿了,需要换一身衣服。家里的状况比老王想象中要好:冰箱移位、一个花瓶跌落到地上摔碎、洗发水掉进了马桶里。不过老王没有时间收拾房间,他换了一身衣服,又多装了几件在包里。“有需要的话,最近就不回家了”。他的妻子目前跟父母住在一起,还在等学校复课的通知。不过成都市手机通讯已在13日凌晨3点左右恢复正常,他们现在能随时保持联络。

  老王现在仍然在办公室里值班,“晚上要是没有余震的话,大家就能休息一下了”。他的同事大多还在外面统计新的房屋受损情况。办事处当天深夜得出的一份统计材料显示,老王所在街道已有居民楼12栋及农房821间受损,“这都是同事们一间间去数,一家家去问出来的数据”。根据该情况,街道办事处想法协调到了34个帐篷。这些15平方米的帐篷,让数百名房屋受损的居民免去了风雨侵袭。

  目前,老王所在的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居民除了19人受伤外,无一例死亡、失踪事件,在5月14日,受损房屋基本没有新的增长。

  他接到了朋友们的大量问候电话和短信。得知他们办事处这两天的工作后,朋友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王哥,你们辛苦了哦”。

  老王很自豪。
    (文中老王为化名)
 
欢迎订阅南都周刊,邮发代号45-139。网络转载请注明,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更多内容详见:南都周刊电子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