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9月25日
(2010-09-25 03:29:28)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下场 |
我追求的挥杆,无非就是像这个视频里面这样的,简单、节省、稳定、高效。
已经看到一点希望了
进一步理解了转动式挥杆、杆人一体、更为完整地释放、以及身体的振动。。。有那么一些击球,效果之好,令人上瘾;但熟练程度不够,离自动化的要求尚远,需要继续多球练习。
还有,知道怎么做不代表就有能力做好,能力比技术还重要,例如手部能力和身体藕联的效率。挥杆总时间长达1200ms,下杆时间约260ms——上杆时间之长,是否说明杆手平衡还不过关?
绿野说上杆时间长是因为我在上杆,最好是没有上杆(无意识上杆?),时间就会降下来。另外手腕和肩还存在对抗,肩臂环连接得还不够好。
w爷则批注说,动作应再精练些;关节的运动能力不在幅度,而是其全身的震颤肌在某一刻一致性工作,要我体会短促发力的效果,如果无法传递到球,就说明身体内部还有对抗。
开始接触动桩,发现这是下场前热身的好办法!
通常我下场前几杆都比较弱,除心理因素之外,多半都是身体藕联的问题,要打几杆身体才会慢慢打通。下场前练练动桩,效果之好堪比振动机;虽然老外看咱挺奇怪的。。。
下场实践,重新见七,十二次67%的标ON创历史新高,抓三鸟;打得比较轻松,底气足,什么距离都敢攻,效果不差。77杆的成绩还包括四次三推和一次多余的沙坑击球,所以还有潜力。
开球不太满意,只有五个上球道,但都是semi-rough,问题不大;距离确实增加了,上球道率下降也与此有关,但也确实没有打出训练水平,需要注意。
最近没碰推杆,但随着手部能力的增强,推杆也自然有所进步,触球和同步做得比较好,但攻击性不够;或者说条件反射还没有建立起来,需要专门练习,另外也要好好体会一下汽车轮子和火箭的区别。
总得说来,练习场的水平还没打出来,满意的击球还不多。对比四五个月前,进步主要表现为挥杆越来越没有负担,抓起杆就打,或许还不完美,但已经够维持一个让人愉悦的成绩了。
值得总结的是,任务意识依然比较欠缺,没打好的几个洞均与此有关;
左右手同步和释放做得还不好,留给多球去解决。
身体的振动效率较低,重心弹起很“震撼”的几次击球,距离倒是可观,但方向控制就差些;后面继续练习混元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