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九寨沟的“困境”
九寨沟以“童话世界”享誉于世,有“九寨归来不看水”的美称。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已经成为中国著名的风景区,也成为了我省生态旅游的拳头产品之一,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欢迎。
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好的方面,应该看到“盛名”光环下的“阴影”,切实了解当前的处境。九寨沟还没有真正成为国际旅游的“精品”,如何可持续性发展,也受到极大的挑战。另一方面,生态环境压力和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也使九寨沟承受了沉重的负担。
如何才能走出“困境”,是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压力
九寨沟属于自然生态型风景区,生态保护是前提,同时也是打造旅游产品的基础。没有好的生态环境,就不可能出好的生态旅游产品。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区域生态环境已受到一定程度破坏,环境压力还在不断增加。
从大的范围看,环境质量下降
地区生态一旦被破坏,要想恢复起码也要50年时间。九十年代以前,大量砍树而造成了植被的持续破坏,水土不断流失,生态质量下降。同时,全球气候变暖,温度上升,雨量下降,二氧化氮增加,温室效应造成了自然灾害的增加。
九寨沟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沟外,以及周边地区。核心保护区的七百多平方公里,环境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外围区的七百多平方公里,生态环境保护仍存在不少问题,人员需要妥善安置,退耕还林需要时间。同时,由于沟内人口和客源压力的不断增加,沟内景区的污染也在不断增加。
空气环境影响
汽车迅速增多,废气也大量增加,使空气污染日趋严重,空气质量下降。尽管景区内使用了环保车,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何况,沟内沟外紧紧相连,环境融为一体,相互间肯定会造成影响。
生态环境影响
A、超过两百万人次的年接待量,不可避免的造成大量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垃圾处理工作量巨大,处理技术落后,甚至还在使用原始的方法。
B、污水处理不尽彻底,不少接待部门或人家,没有安装污水处理设备。
C、游人用食物喂鱼,使水中营养物增加,影响了水质。
D、景区内几十公里的公路修建,对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据报载,道路的建设使原本是一个整体的两栖动物觅食、繁殖地被一块块割开,破坏了动物原来的生存地。,造成很多个体动物无法正常觅食、繁殖,进而引起大量个体死亡或迁徙。
E、为防游人污染而在湖泊周围设置的铁丝网,使动物无法穿越铁丝网到湖边饮水,也给青蛙等两栖动物的生存和繁衍造成一定隐患。
F、涂有涂料的人行道紧贴地面,这些含有化学成分的涂料可能形成化学隔离带,影响周围爬行类动物的活动。
G、九寨沟也是大熊猫保护区,20年前还能看见野生大熊猫的活动,如今早已不见踪影,以至于今年召开熊猫节,还要到卧龙去借几只大熊猫凑凑热闹。
噪音污染
景区外的各种车辆和景区内的观光车,噪音也在不断增加;游人的大量涌入,在景区内也形成噪音污染。
环境容量已超过极限
《四川省旅游发展规划》中,对九寨沟的阶段性发展目标作了预测,实际上,游客人数提前十多年就达到并超过了极限指标。游人骤增,2004年接待量已接近200万人次,而且主要集中在4月至10月的半年时间里,淡旺不均,对景区环境造成沉重压力。特别是黄金周期间,经常人满为患,不堪重负。
二、人口压力
生态型景区与历史文化景区相比,人流造成的影响往往更大,人们要生活,要游动,难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人流越大,造成的影响就越大。因此,不断增长的人X压力,也对生态环境形成了压力。
游人增多
如何将人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并在淡、旺季实行分流调节,是一个亟待解决而又棘手的问题。
常住人口增多
游客增加带来了商业和服务业的繁荣,常住人口也大量增加,随之带来生活问题、交通问题和污染问题。
沟内居民对环境的影响
沟内村寨居民的生活,不可避免的造成景区环境的污染,垃圾、污水、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等等,很难就地得到彻底解决。
三、交通压力
旅游首先要解决交通问题,在山区修公路,会对周边植被造成很大破坏,很难解决开发与保护这对矛盾。
道路质量
沟内道路峡窄,弯道极多,汽车通行、停车和会车较为困难,尽管目前已加宽了道路,但是对公路两旁植被已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旅游要开发,必然要付出代价,很难有选择的余地。
车辆大增
目前九寨沟的客源结构主要还是旅行社的团队,旺季时,每天有几百台甚至上千台旅游汽车进出。随着私家车的迅速增加,自驾车的家族式旅游也不断增加,特别是节假日期间,不少地方交通拥挤,停车也成了问题。
交通故障
交通事故也有上升的趋势,常常造成阻塞。汽车加油、修理维护和洗车等,也造成了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四、品牌压力
良好的品牌对于地区形象推广和产品销售,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任何时候,事物都有两个方面,消极的因素不可忽视。
品牌的模糊性
最早的九寨沟的概念,也是传统的九寨沟的概念,是指沟内50多公里的道路,涵盖3条主沟,九个藏族村寨,700多平方公里的核心保护区。近年来,由于开发的需要,又推出“九寨天堂”的概念,包括神仙池,甘海子,甚至红原草原、九曲黄河,使人感到“云里雾里”。
人们还没回过神来,阿坝州又叫响“大九寨”的形象,涵盖面更广。南坪县己改名为九寨沟县,据说有人还打算将阿坝州改名叫九寨沟州,该不会有一天,四川省也改名叫九寨沟省?都想打九寨沟的品牌,出发点是好的,但如果处理不当,必然造成品牌模糊,内耗加剧,各方受损。
品牌的负面影响
游客到过九寨沟以后,有了固定的印象,加上产品单一,短期内很难引起重游的兴趣。品牌的效应很难持久,这是由于人们的好奇心所决定的。
品牌的完善与创新
品牌的树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加以完善,才能逐渐深入人心。品牌还应不断创新,制造新的“卖点”,给人以新鲜、好奇和回味的感觉,特别是对吸引回头客,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九寨沟的旅游资源质量很高,开发和利用的前景广阔,人们对它的期望值必然很高,因此,品牌的压力也很大。
五、产品压力
游客通过购买旅游行程这个特殊产品,在消费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产品的认识,并得到享受和满足。但是,市场要求产品应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九寨沟的产品如何更新和完善,目前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从某种意义上说,解决好产品问题,才能解决好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
产品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旅游资源的利用目标,就是尽可能使产品多元化,以适应市场需求。对生态类型的景区来说,环境保护尤为重要,难度也很大,开发与保护的矛盾非常突出,掌握好“尺度”非常困难。
产品老化
九寨沟作为旅游开发已有20余年,产品二十年一贯制,别无多少新意。目前仍是高成本的大众化产品,除了生态观光以外,徒步、攀岩、观花、水上运动等专项特种旅游还未开展,产品开发潜力很大。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资源应该充分加以利用。
客源分层定位
目前的产品还是观光型的大众化产品,还未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客源需求,制作出不同类型、不同档次的观光休闲产品和专项旅游产品。客源的研究和产品的深度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正在打造的扎如沟户外运动目的地项目,以参与性为主,目标对准中、高端市场,就是为了弥补产品单一的不足。
产品的模糊性
九寨沟品牌的模糊性导致了产品的模糊性,外界对此并不十分清楚,肯定带来负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九寨沟的产品,现在是以核心景区中三条沟的生态观光为主,活动面积有限;
九寨天堂的产品,是由多个景区组合起来的,包括九寨沟县以外的景区,如神仙池、九曲黄河等,活动区域较大,能够组合成多种产品,但不包括九寨沟景区;
九寨沟县的产品范围,包括九寨沟、神仙池、甘海子等景区,但不包括阿坝草原;
大九寨的资源丰富,产品基础就更大了,产品涉及到整个阿坝州,其中包括了九寨沟、九寨天堂和黄龙等等。
名称的确定及形象定位是首要的任务,我们应该吸取张家界和沙市的教训,改来改去,矛盾加剧,混淆了自己,走了不少弯路。
六、质量压力
经营质量取决于产品质量和管理质量,目前,完整的质量体系还未形成,还需作更多的努力。
规划质量
世界级的景区,应有与之相适应的、高水准的规划,目前的规划显得不足,部分区域滞后,比如扎如沟的规划与开发。特别是市场规划较弱,比如如何解决好四季旅游产品的问题,必须加以补充和完善。
人才质量
从总体来看,景区各级人员的管理水平,与国内外一流水平还有不小差距。
硬件质量
接待设施的质量有待提高,相关网络等配套服务还应跟上。
软件质量
整体服务水准还不很高,与境外先进地区相比差距明显。
产品质量
还未形成独具特色的系列产品,现有产品还不能算是精品,比如缺乏个性化旅游产品。
市场经营质量
九寨沟应是政府、企业、景区的综合协调与合理开发,目标是获得效益最大化和利益最大化。由于季节和市场规划、管理等原因,地区经营业绩还不够突出,经营质量还不够优秀,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七、经营压力
景区面积大,经营成本高,加上长期投入的资金,要限期归还借贷,并且今后还需要有新的投入,这些都带来沉重的经营压力。
环境压力带来经营压力
环境压力被迫调整发展思路,逐渐向高端产品过渡,最终打造成世界级的生态观光旅游精品。但是,高端产品的成本大量增加,高价位又必然导致游人减少,甚至收入减少,短时间内,经营压力会很大。
资金投入与回收
基础建设已投入了大量资金,由于无序建设的原因,必须整治市容市场,也花了很多“冤枉”钱,不但走了弯路,同时增加了经济负担,还贷压力也带来了经营压力的不断增加。
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经营状况除了客观条件以外,主要取决于领导和管理水平,目前景区及周边的社会状况还不够理想,管理水平和能力还应有较大的提高。
八、社会各方关系压力
景区的经营管理,需要协调和疏缓与各方面的关系,求同存异,加强合作,落实措施,解决问题。
与其他景区的竞争
景区之间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市场规律是无情的。在阿坝州内,神仙池,黄龙,牟尼沟,卧龙保护区,四姑娘山等,都是同类的竞争对手。省内还有峨眉山、乐山、都江堰、青城山等老牌景区,开发和管理都有很高水平。而甘孜州的不少景区,如稻城亚丁香格里拉,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
特别注意不要以“老大”自居,应该需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不只停留在口头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行动上。“酒好不怕巷子深”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市场经济时代已不适用,骄者必败,千真万确。
与旅行社的关系
旅行社对九寨沟产品的促销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由于市场竞争的原因,目前九寨沟的常规行程,是靠低价格来维持的,旅行社为了降低产品成本,对外提高竞争力,希望景区在门票上给予更多优惠,往往不能得到满足。景区的误解和经营压力,导致了与众多旅行社的矛盾。
与当地村民的关系
景区内村民占尽天时地利,对送上的客源大做文章,不利的事时有发生,由于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原因,管理难度很大。
与当地企业的关系
九寨沟开发初期没有搞好规划,建筑毫无特色,街区杂乱无章,经过20多年的发展,广泛招商引资,建了不少宾馆饭店、餐厅及购物商店,为接待游客提供了条件。现在为了治理市场的需求,行政命令开道,大量拆除有碍景观的建筑,客观上给企业和景区带来很大损失,也造成了各方很大的矛盾。
九、走精品战略之路
九寨沟的独特品质,构成了产品的特色。旅游产业的深度开发,要求九寨沟承担起生态旅游产品“带动者”的重任。因此,品质、环境和任务,决定了九寨沟必然要打造成为我省的国际旅游精品,包括高端产品和大众化产品,观光休闲产品和专项特种产品,应该是个系统工程,必须考虑解决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
资源品质是打造精品的基础
九寨沟的旅游资源品质,在我国众多的同类自然生态景区中,是独一无二的。资源的独特性,为产品的独特性打下了基础,但资源的独特性不等于产品的独特性。合理利用资源,提高产品质量,打造旅游精品,是长期的任务。
环境压力导致精品战略的选择
由于九寨沟的环境资源所限,决定了必须走高端产品的道路,同时兼顾大众化旅游,必须处理好两个问题:
一是如何减少人流,增加效益,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价格”这个杠杆。但必须冒这个风险,即可能游人减少,效益也减少;
二是如何有效的调节淡旺季的游客,“拉长”旅游季节,平衡客流走向,只能用产品的“多样化”和价格来控制。因此,产品的设计和包装尤为关键,应突出“亮点”,如九寨沟“四季游”,同时加强宣传促销,天长日久,方能见效。
经营压力加快精品的包装和促销
近年来,九寨沟不断增添设施,改建道路,投入大量资金。加上城镇建设和市场整治,拆房扩路,又花了大笔的钱,货款压力很大。形势所迫,要求加快打造“精品”的步伐,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经营目标还有不小差距,必须及时有效的解决“产品粗糙”的问题。
精品的分阶段实施目标
旅游产品的提升仍然是有规律的,应该遵循这个规律。从硬件到软件,知名度的提高,市场的接受度,产品的不断改进,宣传促销的加强,以及人员素质的提高等等,都有个渐进的过程。
首先应该思路明确,目标清楚,抓住重点,落实措施,不断提高产品档次;其次是注重形象推广,宣传方法得当,产品促销对路,不断增加知名度。
2004年5月20日
2005年11月20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