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爸爸,去哪儿

(2013-10-24 06:47:33)
标签:

爸爸

去哪儿

收获

成功

育儿

分类: 早教育儿观

http://s1/mw690/001svCbJgy6DFfwKDcI20&690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和老婆看了《爸爸,去哪儿》节目,马上就被其吸引。今天在温哥华当地的中文报纸上,有整版介绍这个节目的报道,可见其火热的程度。看完第一集,老婆问我如果你带飞飞去呆两天,会发生什么情况,你能用一袋面粉和一些蔬菜给儿子做一顿可口的食物出来吗?我只能嘿嘿的傻笑。

     这个节目之所以好,是因为其真实。其实最近国内的不少综艺节目都非常吸引眼球,去年的《中国好声音》延续今天的火爆,还有《超级演说家》,以及口碑一直不错的《非诚勿扰》。不过所有的这些节目都有被指责过真实性,因为这都是成人的世界。唯独《爸爸,去哪儿》的主角是孩子们,而且都是些4-6岁的孩子们,他们想哭就哭,想说就说,一切都是这么的真实可信。所以它没有不成功的理由.唯一遗憾的是,这个节目的创新点子依然来自于国外,据说是韩国。

     我一直很重视孩子的教育,飞飞也是上个月才满6周岁,所以从当爸爸的角度看,我和这些明星们是一样的,都有一个所谓的“不听话”孩子。在这个社会中,做什么都需要先学习考证书,唯独做父母是没法学的。家长们只能在遇到实际问题后尝试着去解决,一旦搞不定了可能就会暴露出父母们自身性格缺陷而出现大声呵斥,责骂,甚至动手打孩子的这些情况。节目中田亮的一番话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你们在拍节目我总不能发火吧,只好耐心地劝她。这说明在现实生活中,要是他女儿cindy一直这么哭,他早就不耐烦了。在一场场父亲与孩子的交流中,我看到了林爸爸的细心与尊重,看到了郭爸爸的威严和机智,看到了田爸爸的幽默和无助,看到了张爸爸的耐心和巧妙,看到了王爸爸的轻松和放手。同时也看了到kimi的有教养,石头的独立,Cindy的敏感,Angela的早熟和天天的善解人意。

    从生活优越的环境一下子来到一个如此贫穷的地方生活两天,孩子们遇到了巨大的挑战,他们的心理变化也同时不断地考验着爸爸们的育儿方式。每个孩子都在适应着新的环境,爸爸们处理得好些,孩子们适应得快些,比如林爸爸,爸爸们束手无策,孩子们就适应慢些,比如田爸爸。从这一点我所获得的经验是,要让孩子们适应新环境的最好方法是帮孩子们找到感兴趣的东西,比如Kimi找到了蜘蛛,Angela被小山羊迷住了,石头住进了最好的房子很开心,他们很快适应了,天天一开始最抵触,不过张爸爸处理很不错也挺过来了,Cindy一直没有找到有意思的事,就一直哭,田爸爸偶然还讽刺她几句更是火上焦油,不过最后在孩子们离开成人们独立去完成任务时,Cindy终于把精力集中到了任务本身中,然后就出现了巨大的转变。

     可以说,从这五位爸爸中,我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对待飞飞时,有时我会很细心,有时也会很无助,有时我甚至会有些粗暴,就像郭爸爸一下子把石头推出了门,当我在沉浸于对待飞飞的某种表现时,其实我是没有意识到一些问题的存在,但当我以第三者的角度来看待这几位爸爸的行为时,我一下子醒悟过来这样做是不对的应该怎么做才会更好。我特别羡慕王爸爸,他的Angela个性太好了,真的很好带,只要给她吃就能化解一切矛盾,而且才刚满四岁的Angela表现出的懂事再次证明,女孩比男孩要早熟得多。张爸爸在晚上睡觉前的一段父子对话,设身处地地让天天扮演村长,他则扮演天天表现出那种不礼貌,马上让天天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的,这种现身表演的方法可以让每位家长借鉴。

     我一直在设想,如果我带飞飞去经历这些,只会比这些爸爸们更糟糕,这个节目中所安排的一些内容真的很具有挑战性。飞飞是个很敏感的孩子,他有很强的自主性,但凡他觉得要去做的事我们很难改变他的想法。像Kimi能相对平静地交出自己最好的睡觉宠物,飞飞就做不到!至少我是搞不定他。不过飞飞的适应能力挺强的,住破房子应该问题不大,去挨家挨户讨菜也不是什么问题。但如果午睡被叫醒估计也要折腾很长一段时间。此外,如果给我一袋面粉去做饭,我最多也就是做出一锅面疙瘩汤来,像林爸爸居然能包出水饺,郭爸爸居然能拉出面条,那真的是让我佩服不已呀!

    总之,从这个节目中,我学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最大的收获是:七岁以下的孩子们都是需要引导的,绝对不能强压他们,要耐心地理解他们的心理想法,帮助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家长们遇到问题自己先不能生气,如果你的情绪出问题了就无法再运用正确的方法对待孩子,像田爸爸因为女儿一直在哭很生气,安慰了几句不见效居然讥讽她,郭爸爸因为儿子不肯唱歌选择逃避而感到自己很没面子,就一把把儿子推出门外,当然后来他对石头的一番谈话还是很有必要的。这些错误行为是每位家长都很难避免的。作为父母我们要尽可能地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能用正面的积极的情绪来影响孩子们,帮助他们塑造出一个优秀的性格。


附一篇专家对此节目访谈,读后很有启发。

知名儿童心理专家李雪谈《爸爸去哪儿》

 李雪:我们中国父母都在养一个孩子——他的名字叫应该” 

   采访:黄佟佟  

             一、中国的父母很少跟孩子有眼神上的交流

 黄:看完电视,网友们觉得最好的爸爸是林志颖,他的小孩也表现得也最好。觉得最差的是田亮,说他其实根本没有带过孩子,你从专业的角度上来看,这觉得这几个爸爸给你印象最好的是谁?

李:我挺同意网友的说法,我们都可以凭自己的本能感觉到谁是好爸爸谁是坏爸爸。林志颖是一个很好的爸爸。他并不着急去改变孩子或者解决问题,他更多的时候是理解孩子的感受和等待他,陪他渡过。而田亮他就希望他的孩子不要给他惹麻烦,不停地要求小孩不要哭,他并不去停下来感受孩子的感受,陪她渡过这段不安,而是希望她赶快停止,免得在大众面前丢面子,最让我奇怪的是,他和孩子交流的过程当中也比较少用眼神交流。

黄:好像中国的父母很少跟孩子有眼神上的交流?

李:因为他们自己童年也没有得到过眼神的交流。没有眼神的交流,它有一个很直接的含义,就是我看不到孩子。真实的孩子在害怕,在大哭,可是我们大从看不到这个真实的孩子,我们看到的是应该中的孩子,一个名字叫应该的孩子。他应该不哭,他应该怎么怎么样,就是我们中国父母都在养那个孩子——他的名字叫应该,我们中国的父母是看不到真实的孩子。

黄:网友的讨论觉得林志颖的教育方法,好像比所有的大陆爸爸的教育好像要好,父子之间的关系融洽度啊,交流啊都好像比大陆父亲要好,这说明了什么?

李:总体上,台湾人对感情的表达是要比大陆要好,他们没有经历过文革,总体上要比大陆好。

             二、中国家庭教育中最严酷的问题是大家都缺乏情感能力

黄:大陆的爸爸好像看得出平时不太参与家庭方面的互动,包括王岳伦给他女儿梳辫子,完全不会做,中国的男人有一些是完全不参与家庭的任何互动的,这是挺让人震惊的?

李:确实,普遍上,中国男人在参与家庭的程度很低,这是一种情感上的封闭。这并不是因为生存压力啊什么的,而就是最基本的情感上的封闭,所以中国绝大多数家庭的结构,父系结构都是这样的,男人是回避型的,然后女人就是索取型的,就是要亲密啊你要跟我交流啊,这是非常典型的一种婚姻状态。中国男人缺乏情感能力,而且合理化成我要做事业,我要去养家,觉得这就是对家庭的责任了。其实,正确的家庭是由——它是由爱组建起来的。物质只是其中很重要很正常的一部分,物质是绝对不可以组建一个真正的爱的家庭,家庭的核心是情感。但中国家庭教育中一个很现实又很严酷的问题是,大家都缺乏情感能力。

黄:对,对,母亲可能被迫——必须多表露一点情感,而父亲好像理所应当的可以不参与任何的家庭情感,因为他要工作啊他有各种理由。

李:对,是的。大家都缺乏情感能力,但是母亲没办法,孩子是她生的,男人就好像更有理由就脱离这个情感的流动。男人如果从情感上完全脱离这个家,容易造成儿子性别认同现问题,卡在俄狄浦斯情结中。母亲难以避免把儿子摆到老公的那个位置,向儿子索取情感。被妈妈索取情感的男人,基本上都会成为回避型人格。

黄:什么叫回避型人格的男人。

李:因为小孩子的时候,他体验到了情感是难以承受之重。所以,以后等他结了婚,他应该给老婆爱的流动,但是这个会刺激他童年时候感受到的那个不可承受之重。所以,父亲缺失的家庭,男孩会看上去比较老实有责任感,通常丈母娘很喜欢,觉得这是一个好男人,但是他们在情感上是非常封闭的。如果是女儿呢,这个父亲的缺位最直接的影响是她不知道怎么跟男人建立起关系,比如我爷爷就很经典,我爷爷就像个机器人一样,他一天的活动可以当成钟表,他只管上班赚钱,其他任何事都不管。我奶奶操心这个家里一切大小事,结果我的几个姑姑找的老公都是废物,当然这个案例很极端啊。没有了爸爸的爱,女儿将来结婚了也是很难找到男人的爱。

黄:林志颖也是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林志颖,他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林志颖是跟着一个很强势的爸爸长大的。他的爸爸对他的影响非常大,

李:从林志颖对孩子的状态我想林志颖的爸爸肯定不会说是那种对林志颖很差很差的,相反是无微不至那种。

黄:对,林志颖说过父亲对他们是无微不至。

李:控制力很强,但是总体上还是一个挺好的爸爸。妈妈控制比爸爸的控制要惨。因为妈妈要想控制孩子那是很难逃脱的。尤其对于儿子来说,妈妈的控制还伴随着把儿子变成老公这种感觉,所以寡父还是比寡母对男孩要好一些。

 

         三,教育就是做好自己然后陪伴和等待孩子

 黄:作为一个教育专家,你要分别加以点评的话,你觉得各位爸爸应该要注意点什么呢?

李:对于一个心理学家,我个人认为田亮可能应该去看看心理医生。在我看来,他几乎是没什么情感能力的人。特别是第一集的时候他和女儿的感觉是隔得很远很远的。

黄:这也许和运动员的际遇有关,因为很小很小就去集中训练了,他几乎没有过过家庭生活

李:也可能是,王岳伦就是那种消积的不参与的父亲,那个模特张亮,背着儿子到处跑的那个,倒还OK,因为他至少面对了孩子的那个不愿意,去制止,他至少面对这个事情,在想一些办法去解决,没有那种很强势的地方。

黄:郭涛呢,有人说他是很好的父亲,但是也有人说他控制欲太强,比方说第二集里面孩子不想表演节目想逃避想走,他就强迫孩子跑回来,训他,很明显看得出来他在家里是非常强势,这也是中国父亲的一种吧?就是控制欲超强,但还觉得自己特开明。然后那郭涛呢?

李:郭涛,我觉得整体上还是一个不错的爸爸。当一个爸爸自己本身不错、事业也挺成功的时候,他很容易把自己成功的经验看成是全部——就是一种自恋嘛,就容易自恋,比如说男人要担当啊,你一定要去完成这个任务啊。当人活在这种自恋当中的时候,他不会去相信孩子有他自己的生存之道和解决之道,孩子需要的是这一刻我的感受,也许是回避一些挫折,某些感受他需要父亲去陪伴、等待,然后孩子自己会由内而外地生出来他作为男人的雄心,这个不需要被要求被教育,你尊重他就好了。

黄:你觉得就是说,如果爸爸要教好小孩,其实就以他的行为去感染他就好了,不需要讲那么多。

李:对。大人——这句话对爸爸妈妈都合适,就是你做好自己,然后陪伴和等待儿子就好了。

黄:那孩子呢?

李:林志颖孩子大家都说好,林志颖自己说儿子特黏人。我个人觉得KIMI是一个对外界很恐惧的人,不像郭涛的儿子对外部世界安全感那么足,石头对外部世界还是挺有勇气,我想那不是林志颖的问题,应该是KIMI妈妈的问题。

黄:你的意思就是说你觉得郭涛的老婆,小石头的妈妈是一个挺出色的妈妈。

李:有可能吧!毕竟节目还刚开始,不敢下定论,但是石头展现的这种安全感,肯定是和他妈妈有关系。其实妈妈对孩子的影响还是主要的,父亲的影响是次要的。

黄:节目是从韩国传进来的。韩国为什么做这个节目呢?是因为韩国本身也是非常大男人主义,韩国的男人也基本上不管小孩,中国的情况也差不多。

李:是的。这个节目当然对家庭教育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像照镜子一样确确实实地反映了家庭中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我非常希望我们的媒体能够多做一些这样的节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