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流传着一篇名为《儿子,爸爸不是郑渊洁》的博文,我之前对郑渊洁的教育观点和他让儿子在家读书的教育方法比较感兴趣,就读了这篇博文,读后却是非常的失望,且很有种不吐不快的感觉。这篇文章居然能引起如此多中国家长的共鸣,能如此短时间地传播开来,可以说真的是中国教育的悲哀,又一次展现出应试教育的威力。作者胡子宏通过这篇文章为那些只会将教育扔给学校老师,只盯着考试分数,只会拿着鞭子在孩子后面赶着好好读书的家长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理由:我们是平民老百姓,我们不需要那些成功人士科学的教育理念,我们只能去适应明知道错的应试教育,只能给孩子们讲古人“悬梁刺股”的故事好让他们一个个成为只会解题的机器人。这是多么可怕的观点呀!
作者在文章的一开始就提到了两个名人:李开复和郑渊洁,并一再强调他们是成功人士,与我们普通老百姓没有可比性,因此很顺理成章地引入自己的观点,这些成功人士所谓的快乐成长的教育理念只适应于少数的孩子们,大多数普通孩子只能去接受应试教育,只能最终都成为没有想像力的孩子,而普通的家长除了非常严格地紧盯分数其它的就不用管了。我觉得很可笑,也想明白了为什么作者成为不了这些名人,因为他将这个任务转移到了他的下一代,而自己却回避了。他不曾考虑过自己和李开复、郑渊洁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却反而以此为荣来帮普通老百姓说句所谓的公道话,要是每个人都这么想,这个社会就不会进步了,也不会有社会精英了。
作为一个3岁孩子的父亲,我曾深入思考过这些问题。我读过李开复的自传《世界因你不同》,读完后我想李的成功来自于哪里?是他所受的教育。他很小就被母亲送到美国接受教育,并且他保留着中国人勤奋的优良传统,有着明确的目标和追求。郑渊洁的成功则来自于他的逆向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这来得益于他的母亲,当然还由于他小学退学后能幸运地保留着自己的想像力。因此这两位名人的共同点都是没有接受过中国的应试教育,这么重要的依据胡子宏没有利用,反而却把他们当作社会的另类来对待,真是莫名奇妙!
在前段时间我读到这么一则报道:“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像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这里的原因我以为无外乎两点:一是中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二是家庭教育的小环境,这两个环境不断地在扼杀中国孩子们与生俱有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摧毁着他们长大后的创造力和适应力。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我们无法改变,只能适应或者逃避,这在我之前的博文《关于儿子今后接受何种教育的思考》中已经提过,这里不再展开讨论,但家庭教育的小环境却是家长们都能做好的,像《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素质教育刘亦婷》等作者就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为自己的孩子创造出最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有时甚至不惜与应试教育作斗争,最终都把孩子培养得很成功。在我看来,这才是普通老百姓们应该可以走的一条路,而不是像胡子宏这篇文章中所写的这么破罐子破摔,家长不去思考如何进行教育,不去学习科学的快乐成长法,还傻傻地以为那只是富人们的权利,却逼着孩子们考出好成绩,最终培养孩子的目的只是为了好大学、好工作。这样的目标实在太短浅,最终那些考上好学校找到所谓好工作的人,能真正幸福的,能真正优秀的,能真正具备完整人格和优良性格的少之又少,大部分人在应试教育的逼迫下已经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想像的翅膀,在家长一味追求分数的背景下失去了良好的性格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些人就算有稳定收入的工作也很难幸福呀!因为他们的心灵已经早早地被封闭了,很难再重新开启。
我在关注中国经济时一直在想,中国的经济总量要超过美国需要的时间不会很长,但中国要真正的崛起成为引领世界后100年发展的国家却需要很漫长的时间,至少目前还看不到希望,因为我们国家的教育出了很大的问题,偏离科学真理的教育方法越来越远。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基,这根基未矫正,国家的崛起就没有可能。我预测中国在人口宏利结束后的10年后,中国的教育才会有可能回到正确的轨道,问题是,我的儿子要等到中国教育完全转变后再接受教育是来不及了,我想。
附《儿子,爸爸不是郑渊洁》:http://edu.sina.com.cn/zxx/2010-12-07/1540277830.s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