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地风物志系列】在万丈红尘中寻找净土一方——碁山净土寺

标签:
摄影师贾立明佳能5D2净土寺莒县碁山镇 |
分类: 散珠碎玉 |
从莒城往北,路过青峰岭水库,到达碁山镇。在碁山镇政府驻地西北3公里处,有一座流传千年的古寺。列入“莒州外八景”之一“山寺晚钟”的其寺,就是净土寺。
立冬前两天,临时起意,和朋友驱车寻访莒地古银杏树,净土寺是第一站。
净土寺位于碁山寺自然村,是卜家庄子行政村的一个居住点。这是一个四面青山环绕下地处偏僻的小村落,村子的南坳低矮,严格说来是三面环山。入村子的路谈不上崎岖,开车可直达老村落东的一小块平地。如今老村落残垣断壁随处可见、坍塌的屋顶屋瓦坠落,院子里杂草丛生,偶见几户人家,主人都是老年人。据了解,碁山寺自然村村中只有19户人家,42口人。
碁山镇位于莒地正北方向,距城40余公里,历史人文景观有净土寺、天成寨、魏征川等,而这净土寺当属碁山的最有名气的人文景观了。
到达时候下午3点半左右,走过三户人家,顺着乱石铺成的山道,便来到了净土寺旧址。眼前的净土寺破败不堪,不见旧时巨制堂皇,它静静如伤残的老人卧在这处向阳的山坳,没有人间的烟火味道。两株银杏树,树冠弱小,和树干分明不成比例,应该是树干曾经遭受过摧残。
这个薄凉的下午,寺院遗址周边安静又凄清,唯有正东的一户人家的女主人在门前收拾着入冬用的柴草,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
据碑载,净土寺始建于唐太和年间,距今约1200年,明代时香火最为旺盛。在元代以前,此寺的建筑规模,因史书未载,已不可考。从现存的碑文看,净土寺从元代皇庆二年开始到清光绪年间,有三次大规模的重修和一次重建。
盘点了一下遗址上的物品,共有遗留石碑12通,唐代建寺所值银杏树雌雄各一株,成东西排列,西者为雄株,高22米,胸围3.60米;在东者为雌株,高17米,胸围3米。和尚林2处,,人工修成的蓄水池一口位于寺庙东南。一条山间小溪从寺庙前潺潺流过。
从净土寺元代皇庆二年重修元皇庆二年(1313年)奉敕重修重修时所立蟠龙赑屃碑看:此碑形制高大,碑身通高3.38米(帽高1.20米,碑身2.18米)雕工精细,雕镂尤精。蟠龙两爪捧圣旨处,不是“圣旨”二字,而是“碁山净土寺”五字。这种形制的碑在一般寺庙里难以见到。而偏僻的净土寺能有这样的碑,肯定有来头的。
过往历史浩如烟海,传说虽然寄托着千年来人们最朴素的情感,但仅以现存的遗物,实不可考。
莒地史上就有“浮丘文、马亓武、碁山佛教归净土”的说法。由这个历史传说结合碑碣上的龙雕,可以想象到当年净土寺是何等的香火鼎盛,夜静听得三更鼓,翻身不觉五更钟。红尘中的一方净土得以留存。
莒州外八景之一“山寺晚钟”的山寺便是这个净土寺。我们常见描述寺庙作息日常都是“晨钟暮鼓”、“暮鼓晨钟”,对这净土寺的描述却是“晨鼓暮钟”,现在想来有这样描述的也只有“南屏晚钟”了。这样特立独行在清晨击鼓、傍晚敲钟的寺庙,有何封号加持,不得而知。
从残存的历史碎片,串起来的净土寺是这样的:建筑宏伟,佛殿高大巍峨,建有“大雄宝殿”,殿内按大乘佛教初期排列。将迦叶、阿难列为四大胁侍。规模宏大,吸引着远近香客,香火日盛。又加山会规模大,影响面广,使净土寺逐渐成为莒州名寺之一。清晨,隆隆的鼓声,使僧人进行诵经早课,唤醒沉睡的农人开始一天的劳作;晚上,悠悠钟声把僧人和农人送入梦乡。
净土寺同治年间重建
虽然净土寺有过如此的辉煌和渊源,但在历史车轮的碾压之下,今古皆成幻,在当下再无净土安放它曾经的高贵之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