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八,屋楼崮神集山会随拍

标签:
摄影师贾立明四月八屋楼崮山会神集的孩子一个集空会东夷文化发祥地山东莒县 |
分类: 散珠碎玉 |
屋楼崮
屋楼崮,或名五庐固、石牟山、石楼山、屋楼山,位于莒城东11公里,海拔473米,面积3平方公里,《战国策·齐策》记载的“城阳山”即此。其北麓陡险,峭壁如削,或谓康熙七年大地震时所形成。
山由三峰组成:南大崮、中二崮、北三崮。西南麓有壁峰挺立,高10余米,峰壁底端岩隙中涌水若泉,清而甘冽,终年溢而不涸,下潴为潭,俗称“神泉”。山阴多有“沃壤土”,褐色,轻如灰,是多年积叶枯草沤腐而成,为盆植花木的优质土壤。山中青云寺中有一道人,善作字画。尤其会画龙。道人有多种动物标本。道人性格孤僻,常穿黑白道袍,院中有幅砖块砌成的太极图。
神集村的来历
明洪武元年,赵麟奉朝命挂御史官衔出任莒州知州,来到莒城,见城郊处处皆是战乱创作,想来山乡民生定是贫困不堪。四月初八,在屋楼崮山坡私访六村,将民间疾苦——记录下来。
申牌时分(下午三时至五时),他们在大官庄吃过晚饭,令书童备驴回衙。正当书童收拾东西时,赵公抬头往东一看,只见屋楼崮山坡上人山人海,并有炊烟飘飘。再细看,象赶集一样的人流,从四面八方纷纷向屋楼佛塔涌来。他觉着奇怪,便向店房主人问:“屋楼山怎么这般时辰逢集?!”店主人慒然不知如何回答,抬头向赵麟指的方向一看,惊讶地说:“客官有福,这是六十年一度的屋楼神集。”赵麟与书童听了,异口同声:“啊?神集?!”赵麟为了弄个明白,决定赶个神集。他骑上小毛驴,书童紧赶,直奔屋楼崮而去。
屋楼崮越来越近,那夜市的实况越看越清楚:“挑担的、挎篮的,赶毛驴的……。在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多是破衣烂衫的乡民,间或有穿红着绿的村姑。再近山坡,集头的汤锅、食案等都清晰可辩。按理说,在这相隔不到三十丈远的山坡上,既然能看清一切,为啥却听不见集上的喧嚷声?他贪看集景,没料到那小毛驴忽失前蹄,险些把他摔下山沟。他把驴拉起,又向东张望,只见从东南方向跑来三匹烈马,马上各骑着锦衣纨裤的豪华公子。后边跟着一群持棍弄棒的随从,拚命地追赶一位红衣村姑。那横冲直撞的烈马,眼看碰倒了三四个行人,而骑马人毫不理睬,继续逛追。刹那间,三个暴徒把村姑团团围住,四五个恶奴蜂拥而上,七手八脚将那女子按在地上。赵麟眼见此情,不由火冒三丈,连喊“住手!还有大明的王法吗?”当赵麟下得驴来,眼前的几丛树木挡住了他的视线。他急忙穿过树丛,来到出事地点,只见月亮清清楚楚地照在山坡上,静静的塔影,躺在月光下,除外什么也看不见了。这时,赵麟才如梦醒来,明白了店主人的说法。
赵麟回衙后,想到莒州百姓生活困苦,市场萧条,就和地方绅董商议,在四月初八前后三天,开办夜间庙会,定名“神集”。
洪武四年,赵麟奉旨回京。他在空闲时间,念及莒州“神集”一事,遂写信询问当时继任的马知州,问及“神集”是否继续举办。
马知州接信后,随复信给赵麟。信中说:您离莒回京,莒地父老无不顾念您的恩德。神集一事,近几年来,都是我亲手督办。自去年三月,“神集”以西,新建一村,命名“神集”。
今神集村仍在,四月八庙会,已由夜间转为白天。年年如此,每年逢集时总是人山人海。
(以上来自网上搜索,感谢网上雷锋)
——————————◆◆◆—————————
当地的农贸市场俗语叫集,去农贸市场买卖叫赶集。这集是五天一逢,五天一个集。屋楼崮是莒县第二高山峰,山的东面绝壁陡立,据说是1668年康熙年间郯庐大地震期间震出来的,那次地震八级多。屋楼崮山下有一个村子名叫神集,说这个村子里的孩子一个集空就会走路。这不是相传,这是真的。今天就是四月八日逢集的日子,上一个集出生的孩子,今天完全可以让大人领着慢慢走路了。神集之神,就在这里:别的集市是五天一逢,神集村的集市是一年一逢,个中答案,不言自明。
屋楼崮四月八的山会以木货、柳编和土陶制品交流为特色,尤其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土陶文化更是一脉相传上百年。号称中国最早的文字就是在屋楼崮山下大朱家村出土的土陶器皿上发现的,什么蛋壳陶、大口尊、鬲等,反映了莒地远古的大汶口文化的繁荣,也是东夷文化的发祥地。其中大肚子的土陶水壶是当地独有的,俗话说的“水壶里煮饺子,肚子里有货,就是倒不出来”就是言此水壶:壶底上凸,易于集热导热。
山会的节点也反映了当地农耕文化的特色,再过半个月左右,当地就开始了夏季收割,在这个山会上,农民可以交流农机具和夏收用品,镰刀、箢子、簸箕、木掀、草帽手推车等,当然少不了做面食用的面板、擀面杖。
当地待客用来上菜的用品,俗名叫“传盘”,非常接地气的叫法,还有饭菜提盒,桌椅板凳等,也都是在麦收后用上新的,寓意庆贺一年的丰收。
大人忙着采购农耕生活用品,小孩子们急着要吃的玩的,而山会上的袖珍版泥燎壶,陶碌碡则是必须要的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