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选择做律师还是做法务?

(2014-02-21 21:57:34)
分类: 工作

PS:今天看到了一片文章,想留给自己。
在我近十年的法律猎头职业生涯中,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去律所做律师还是到公司做法务?如何选择我总结了以下十点,如果你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欢迎加我的微信一起讨论(胡清平的个人微信号:Zapple026
1
,法律地位不一样,在律所,Law is king,在企业,Law is not king. Law is department,当然,在咱们党眼里,Law is tool.
2
,工作强度不一样:律师在律所是Rainmaker,要赚钱,而法务在公司是Cost-center,有预算,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Rainmaker,我推荐你看一部法律电影《The Rainmaker》。
3
,同事不一样,你愿意选择商人还是选择律师成为同事?他们关注的东西可不一样,一个案子赢了,律所同事会为你庆贺或虚心向你请教,在公司,领导会说,案子赢了当然好,但公司的股票却下跌了。
4
,专业要求不一样,律所律师越专业越好,知识产权律师自己离婚都要请婚姻律师代理,法务要有点万金油的味,当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咨询劳动法问题时,你不能以自己的业务专长是知识产权而不回答。
5
,客户不一样,律师有很多客户,因花心不喜欢或因服务不周而丢掉一两个客户没有什么大影响,公司法务的客户就一个,伺候不好就没了,所以感情要专一。
6
,风险不一样,律师有两个紧箍咒:刑法306条和无限连带责任。有些当事人请你的时候是人,但事后就是鬼(如李庄的某几位当事人),有律师甚至和助理说,客户是最大的敌人。公司法务没风险,最大的本事就是将风险转移给外聘的律师,谁让他们赚得多呢。
7
,自由度不一样,律师和客户不在一起办公,接不接电话由你决定,有点像情人关系;公司法务,全公司的人都知道你坐在哪儿,一有事就很快走到你的桌前,有点像夫妻关系。
8
,参与度不一样,在律所,你只能参与到交易的某个环节,你经常被看成是外来的和尚,念的经还是有人听的,在公司做法务,你是组织的一部分,你可以参与到交易的整个过程,了解公司是怎么运作的,但你的话他们未必重视。
9
,怎么选择要问自己三个问题:一,你报考法学院的初衷是什么?我当时是听了高中老师的一句话,他说世界上只有两种职业和人的生命有关,一个是医生,一个是律师;二,事业上什么对你来说最重要:权力、荣誉、财富、自由、幸福,健康......三,你希望自己退休时能得到什么?
10
,不管是律所律师,还是公司法务,都是熬出来的,我入行时我的老师告诉我:做律师其实很简单,你就等着,熬着,等其他大律师都死光了,你自然就火了,所以,如果你在律所熬不下去,就到企业去熬几年,在企业熬不下去了,再到律所去熬几年。用时髦的话来说:伟大是熬出来的!
如果你还有其他法律职业方面的困惑,欢迎加我的个人微信交流(胡清平的个人微信号:Zapple026
关于这个话题,再推荐一篇不错的文章:
我的信托法务入门之路(信托转行手记)
来源:@毛毛最可爱啦
泛资管行业马年依旧红火,最近,有好几个学弟学妹分别从律所进入信托、券商资管和基金子公司做法务。大家在一起交流的话题也大多围绕律所初入公司所面临的困难及应对措施进行。我自己也是在两年前从律所进入信托公司合规部做法务的,最近聊得多了,就想把自己的经历总结一下。总的说来,我的应对措施就三条:完善知识储备、转变思考问题的角度、建立分享-反馈-交流机制。
一、完善知识储备
我原来在律所主业是房地产融资,与房地产信托投融资业务有很多相似之处。不过入职第一天还是被打击了一下:主管扔给我一整套证券投资信托的结构化文本让我学习。现在看来这套文本非常简单,但当时我都有些汗津津了:怎么办,这里面好多词不太懂,我还咋出意见书、审合同啊?我会不会被别人鄙视啊?万一我过不了试用期咋办?……
咋办?凉拌!有困难我就上,而且一定要做好!就先从最基础也是最简单的知识入手!网上有篇《如何在三个月内积累三年的工作经验》,讲得非常好,在此一并感谢该文作者。文章的核心思想是你收集到的任何资料都不能只是看看,而必须自己手把手,动手去整理、去归类,去建立新的结构。我秉着把看到的知识都换成自己的精神,坚持和自己死磕,在半年内积累了五六万字的信托行业入门知识。现在看来,这些素材可以划分为行业报告综述、一法两规解读、公司内部规范要求、典型项目风险点及措施总结、常用合同重点条款分析、相关法律制度总结及专题知识研究等七个类别。经过几个月的煎熬,终于基本平安度过紧张期,从知识储备上,算是基本入行了。
先说下方法,我相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好办法就是动笔做记录,先把自己要吸收的知识整理出框架,然后精读各材料,同时记录各标题下的重点内容,以及自己不了解或有理解偏差的地方。一定要坚持边总结,边思考,边提问。问可以问同事、老师、行业前辈,但不能一遇到问题就去问,否则别人会对你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怀疑。更何况,我们现在都不是应届毕业生,公司对你的期望是招之即来,来之能用,用之能胜,没有人会给你时间、给你机会慢慢成长。所以,遇到问题,在问别人之前自己心里要有个推理过程和初步判断,列出几条解决办法或结论,把这个作为选项和别人讨论。

接来下是具体内容

 行业报告综述

 

阅读行业报告的目的是迅速了解这个行业的市场主体、发展历程、监管思路、传统业务与创新业务、面临问题、未来趋势等。我当时一口气找了毕马威、普益财富工作室、招商证券、信托业协会、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等机构撰写的七八份报告,其中最接地气、干货最多的,还是平安信托与21世纪传媒联合出品的《中国信托业发展报告(2012)》。

 

推荐延伸阅读:陈赤的《中国信托创新研究》,这本书是陈总的博士论文,从篇幅和内容上弥补了行业报告的浅尝辄止。一法两规解读任何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基本法,信托业也不例外。这就是著名的一法三规

《信托法》、《信托公司管理办法》、《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尤其是前三个,法务要做到烂熟于心。读每个法条时多想想它的立法本意是什么,

能不能引申出具体的交易结构?注意总结限制性规定,这些是业务禁区。比如受托人可以是受益人,但不得是同一信托的惟一受益人,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自营资金不能设立单一信托啊,等等。

 

推荐延伸阅读:周小明的《信托制度:法理与实务》,真正理论联系业务实践的书,很好的入门教材。

 公司内部规范要求

 

除了法律法规与监管政策,不同公司可能根据自身风险偏好和发展战略,对某些业务有特别的合规风控要求。那么,你所在的公司自身风险偏好如何?对哪些业务有特定要求(风险管控措施)?这些特定要求是什么?会涉及哪些部门?各部门的职责?本部门各团队工作职责?在项目审批流程的什么环节要注意?具体到你的岗位,应该怎么落实这些特定要求?等等。这些都要熟悉。

 

典型项目风险点及措施总结

 

在了解公司内部规范后,就要从自己岗位职责的角度,总结工作方法或者说步骤。比如,拿到一个新项目,怎么看尽调资料?哪些方面要注意(如交易架构、交易对手、资金用途、还款来源、抵质押物)?一般常规的解决措施有哪些?等等。

做这项工作的主要目的是让自己尽快跟上整个团队的节奏。我在入职的头两个月内,搜集了公司以往过会近60个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及内部意见书,每天消化掉一个:先自己看报告,思考有哪些法律问题、相应风险是什么、哪些风险不能接受、哪些要素有瑕疵但能接受、这些瑕疵如何解决等问题,统一列出来;然后再对照定稿的意见书查漏补缺。自我感觉进步非常快。

 

推荐延伸阅读:

 (1) 、谢菁菁合著的《法律尽职调查指要》,这本书列出了尽调常见的问题,可作为平时工作的参考。

(2) 各微博微信大V的总结性文章,如计兮、信托圈儿、智信网、信托周刊、金融监管。

 

常用合同重要条款分析

 

公司现行有无标准合同或条款?如果有,是哪些文本(信托文件还是交易文

件)?分别是怎么要求的?为什么这么写?有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现有文本能否满足业务、运营、财务等部门的实际需求?如果没有,你能起草一份套文件来达到这些要求吗?现有合同中哪些条款是关键的(比如信托合同最重要的就是信托财产的管理与处分风险揭示与承担信托利益分配这些条款)?做这项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抓合同审阅重点,提高审批流程。

 

相关法律制度总结

 

在做完前述几个步骤(尤其是了解公司产品线后),可以针对不同业务做法律法规+监管政策+典型案例+法律问题+解决措施的总结,积累到一定阶段分享给大家;或者就与信托相关的法律制度,如公司治理制度(如何设置房地产项目公司董事会的职责)、物权制度(收益权转让模式项下何时视作交付财产)、担保制度(人保、物保皆存在的情况下如何最大限度保障抵押权人利益)等做总结。

 

专题知识研究

 

 这个内容就比较杂了,基本上是我读各类专业文章的干货记录。如应收账款质押登记专题、艺术品投资信托的运作方式、资金池的故事,等等。

 

需要补充的是,虽然上面这些工作的初衷是整理入门知识,但知识和信息积累

始终是个动态、延续的过程。要注意自己知识体系的时时更新。即便你认为自己入门了,也应该把这个工作做下去。

 

二、转变思考问题的立场和角度

 

在完成入门知识的初步积累后,接下来就是入行最重要的一环了:转变心态、转变思考问题的立场和角度。要做到这点,我认为要回答三个问题,或者说做好

三件事:你是谁,你为谁服务?你真正了解你工作的最终目的吗?你是能够独当一面的管理型法务吗?

 

你是谁,你为谁服务?

 

你是谁?这有什么难回答的,我是法务啊。那我们再接着问,现在合规部门的法务,和以前做外部律师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外部律师提供的某份看起来特NBprofessional特长的文件,到了合规部法务手里改啊改,就成了一两张的文件?大家都做过信托公司的外部律师,律师最大价值就体现在交易文本上。很多时候之所以文本复杂,其实就是为了体现律师的价值,或者,更直白的说,为了律师费。所以,转行做法务的第一件事就是变乙方心态为甲方心态,将复杂的专业律师思路转变成短、平、快直指关键问题解决的法务思路(我这里并不是说不需要外部律师的全面、专业和细致,只是强调看待问题会有所不同)。

 

你为谁服务?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业务部门,其实应该是公司管理层。因为整个公司的发展战略、业务部门的展业方向是公司决策层定的,那么你的思路就应该和决策层保持一致。这也是为什么我在第一部分知识积累特别强调要对公司内部制度、规范烂熟于心的原因。在这个基础上,走向前台,多和业务部门交流,努力满足他们的需求、解决业务中的难题,或者将他们的困难反应给决策层:是不是某些风控合规标准过于严格?有没有一些变通的做法?等等。在工作中,要明确自己的定位:信托公司设置合规风控部门的意义绝不是拦着项目不让做,而是在分析风险后,如何在合法合规风险可控的框架下把项目做成。这就往往

牵扯到另一个问题:如何处理和业务部门的一些小摩擦?在做项目的过程中,业务部门有展业冲动,会尽全力猛推业务;合规风控部门则是拿着放大镜来看项目的(这是我们业务部门吐槽时经常给我说的一句话),难免在一些问题上会意见向左,甚至有小摩擦。我的处理方式是,态度要好,注意沟通的方式方法,能灵活处理的就要灵活处理,该坚持的也一定要坚持,如果实在扛不住业务部门的压力,就报告上级,让领导拍板。讲到底,大家都是打工的,谁非要和谁过不去呢?

 

你真正了解你工作的最终目的吗?这里的工作,可以是经办某个具体项目,也可以是起草某个文件、发起某个流程、建立某项制度等等。有时候文本工作做的多了,很容易陷于密枝末节中,导致失去大局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时候就需要跳出具体的项目,问问自己:做这项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有哪几种方法?现在采取的是哪种方法?是最有效的吗?有没有更好的?或者,除了这几种方法,是不是漏掉了最直白、最简单的路径?很多时候,可以尝试跳出现有的圈圈,站到更高一点的高度去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设身处地的去想想为什么交易对手会这么提要求,为什么领导会这么安排工作等等。

 

举个例子,学过法律的人都知道,政府承诺函(承诺协助/安排还款)实际上是没有法律效力的。外部律师的意见也都会写明我们提请贵司注意,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因此,该等承诺函仅具有安慰效力,在极端情况下,贵司并不能依据此函进行等。但为啥在政信类业务中,信托公司还是要求当地政府平台落实呢?以前刚毕业做律师的时候不懂,觉得没有法律效力的东西信托公司为啥要呢?现在站在贷款人的角度,算是理解了我作为信托公司能不要么?要啊!为啥呢?我要和你(当地ZF)发生关系啊!!我一下子贷给你儿子、孙子几个亿,至少要拿到你的一个态度吧!虽然即便拿到了也没啥效力,但如果你一开始连个态的

都不表,也太没有诚意了吧?泡个妞还要出点钱不是?(咳咳,好像比喻跑偏了……

以下省略10000字,请各位自行脑补)

 

你是能够独档一面的管理型法务吗?

 

刚进公司时,部门老总和我们开会讲过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你们不能老把自己当成一个干活的,要学会利用各种内外部资源,努力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管理型法务,不要被事务性工作缠身,有时间多做做研究。 独当一面就是树立主人翁意识,把自己设想成项目的独立负责人,多动动脑子,尽全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比如作为助理,不能老想着反正上面有主管、高级经理帮我审核,我就这么随便写写,具体后续怎么搞让高端来弄吧。我知道,现在做的任何工作,都是在为自己成长做准备,尽力多少就会有回报。没必要做给领导看,更没必要糊弄过去自己骗自己(当然,这和多向领导汇报、多向前辈请教一点儿都不矛盾,这两个问题后面有时间详谈)。

 

管理型法务就是要学会利用内外部资源,学会给自己减负,把精力和时间用在对的地方。比如在审阅合同这项工作上,要学会利用好外部律师:把公司的标准文本、起草要求告知外部律师,商务条款由业务部门确认,把花费大量时间的文件起草工作交给外部律师来做。法务的工作,就是对已经经过外部律师起草、业务部门确认的文本再把关——是否符合投决会要求?是否满足法律、风控意见书要求?等等。

做律师做的多了,可能会喜欢上写合同,一定要注意避免把自己陷入无穷尽的合同起草中,否则,所有事情法务都做了,要其他人干什么?你也要给外部律所留个活路不是嘛?

 

三、建立分享-反馈-交流机制

 

古语道,三人行,必有吾师。自己一个人醉心于吭哧吭哧搞所谓知识积累还是很危险的——一不留神,你可能就会在某个问题上钻牛角尖。为了防止闭门造车,就要走出去,和不同的人交流,去努力学习同行业、不同行业朋友们身上的优点。这种学习有单向的,也有双向的。单向的,比如关注一些微博、微信大号,积极参加他们的各种活动、培训,积极回复他们提出的问题等;双向的,我理解,就是以自己为中心,建立起某种小组,定期分享、定期总结、加强互动、互相督促、共同进步。

 

比如,我开了个几个邮件/微信群,每个群有不同的参与者,包括金融机构法务、泛资管行业人士、金融商事律师、诉讼律师、法官等等,定期在邮件组/群内分享最新法规、实务总结文章、高院案例甚至是搞笑的段子等。分享的时候,最好不只是把别人的东西发出去,

还可以加上自己的点评、理解,或者提出诉求(比如问大家就这个问题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直接提问是为了和其他参与者搭讪,以便进行后续深入沟通;当然,也要做好没人理你的准备)。在这个平台上,还可以把自己的目标和计划贴出来,让大家督促你完成,等等。当然,如何在建立起小组后再去筛选、拓展、维护朋友圈,这就是大家见仁见智的问题了。有一点我觉得很重要:分享是手段,交流、沟通才是目的。坚持下来,肯定会有所收获的。

我有个做律师的研究生同学,年纪轻轻就事业有成(据说明年升par),他有个优点就是乐于分享,最近一年多来坚持给我们分享各种好东西,据说很多业务也是在分享的过程中获得的。

 

说了这么多,最后,归结到一点,无论是什么岗位,事业发展到哪个阶段,我觉得还是要主动、要勤奋、要坚持搞脑子。记得以前在律所时,跟的老板已经是年收入千万的合伙人了,但他依旧勤奋,每天坚持工作到深夜、坚持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学习。现在想想自己都很汗颜。最近看《我是歌手》,爱邓紫棋爱得不行。要知道人家可是91年的,已经在红磡开了5

场个人演唱会,天赋好有技巧会写歌弹得一手好钢琴,还是美女!

《我是歌手》播了五期,邓紫棋、周笔畅、张杰这些新生代歌手在台上把韦唯、韩磊、张宇等大腕前辈秒杀得一塌糊涂,职场何处不如此呢?我不想过几年就被年轻人拍死在沙滩上。公司招聘的90后简历我也见过一些,清一色985211,个个都是绩点3.7/4+学生干部+名企实习经历+奖学金荣誉一大把!还好我出道早几年,否则现在工作更难找了!职场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啊!各位共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