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篇典型的文本范例——解读《伤仲永》

(2009-10-22 12:07:34)
标签:

伤仲永

范例

下文

文笔

王安石

分类: 说说教育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其文笔高妙自不必言,金圣叹曾评价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凿凿只是四笔,笔笔如一寸之铁,不可得而屈也。读之可以想见先生生平执拗,乃是一段气力”。足可见其老辣、干练、遒劲、一针见血,直如老吏断狱的散文特色。

   《伤仲永》一文就很好地体现了王安石为文的这一特点。短小的一篇文章,堪称典型的文本范例,为我们学习习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此文有如下特点:

    其一:记叙与议论相结合。

    文章一、二两段记叙,第三段议论,记叙为议论做铺垫,议论提升记叙的主题。为了下文的议论,在前两段的记叙上作者处处蓄势,乃至用了一些夸张手法。例如仲永长到五岁,没见过书写工具,就会哭着要;借来书写工具,没有学过字,马上就能写诗;指定事物写诗马上就能完成,而且文采与道理都有可以观赏的地方。显然这是作者在有意的夸大。生活中有神童,但不会有这样的神童,作者的夸大是有用意的,是在为下文蓄势,为下文做铺垫。证明了下文所阐述的观点:即便有再好的天赋,如果没有接受很好的后天教育也会变成庸才,说明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得出了观点我们也就明白了前文夸张叙事的作用。短小的一篇文章就极好地把记叙与议论结合起来,很好地彰显了主题。

    其二:详写与略写相结合。

    作者文笔的干练在叙事上表现的淋漓尽致。此文详写仲永少年的聪慧,第一段重点写此内容,不惜用大量笔墨,详尽的叙述。而仲永的变化却写得极为简练。一句:“余闻之也久”就过去了好些年,“又七年”三个字就逝去了七年,对仲永变化的过程只字未提,直点结果:“泯然众人矣”。

    作者这样写是因为仲永少年的聪慧与主题有关,而中间的变化过程与主题没有关系,只是需要变化的结果。作者写作的思路极其清楚明白,一切为了主题、中心服务。有用则长,无用则短。

    其三:以小见大的手法。

    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这本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但作者却从一个小故事入手,从一个孩子写起,由极细小的一个人、一件事写来,归结到的主题却是关乎民众教育的大问题。起笔轻微,落笔却重,举重若轻。而细小的事情更与大众联系紧密,来源于民众的生活,就像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这样选材就更有说服力了。

    可见,短小的一篇文章,作者起笔已胸中有丘壑,不愧是大家文笔。

    此文除了结构相当严谨之外,在文字的精炼上也是很见功夫的。王安石有一首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个“绿”字,可见作者之用心良苦。《伤仲永》一文也处处显现了作者用字的底蕴。只这一句:“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又”“还”“复”三个字,一气呵成,极其连贯,把几年、几个动作极自然地连缀起来,干脆利落。

    有人评价王安石: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

    但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篇典型的文本范例,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值得借鉴的方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