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点燃智慧之火教育 |
分类: 智慧教育理论 |
“策略”一字源于希腊语,意为“将才”,指行为或行动计划,以及为解决某问题或达到某目标而有意识做出的一套活动,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居重要地位。(阿瑟·S·雷伯)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
由于研究者对学习策略是属于认知过程的信息加工部分,还是信息加工过程的调控部分存在着分歧,因此对学习策略的性质规定也就有不同的理解,时至今日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⑴把学习策略看作具体的方法或技能。
梅耶(R·E·Mayer)认为:“学习策略是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这些活动包括记忆术、划线法、做笔记、复述等方法的使用。
里格尼(Rigney)认为:“学习策略是学生用于获得、保持与提取知识和作业的各种操作与程序。”
琼斯(Jones)、艾米伦(Amiran)、凯蒂姆斯(Katims)认为:“学习策略是被用于信息编码、分析和提取的智力活动或思维步骤。”
丹塞雷(Dansereau)认为:“学习策略是能够促进知识的获得和贮存、以及信息利用的一系列过程或步骤”。
⑵把学习策略看作学习的规则或能力。
杜菲(Duffy) 认为“学习策略是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
温斯坦(C·E·Weinstein,1985)认为:“学习策略在广义上指由研究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所假设的、对有效地学习和保持信息有帮助的、并且是必需的各种不同能力。”
⑶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的调节和控制技能。
奈斯比特(Nisbet)和舒克史密斯(Shucksmith)认为:“学习策略是选择、整合、应用学习技巧的一套操作过程。”
⑷认为学习策略与元认知相联系,它的功能在于调节与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及具体学习方法的选用。
加涅(R·M·Gagne)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学习、如何记忆、如何进行导致更多学习的反省性和分析思维。显然个体不断学会成为自我学习的人,或者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其原因就是他们逐渐获得了调节自己内部过程的有效策略。”
平特里奇(P·Pintrich)认为:“学习策略是学生获得信息的技术或方法,是指使用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一般的术语。”
李维等认为:“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
高文认为:“学习策略指学生在形成概念和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如何运用各种认知过程及其不同组合形式开展学习活动的技术和方法”。
“策略”一字源于希腊语,意为“将才”,指行为或行动计划,以及为解决某问题或达到某目标而有意识做出的一套活动(阿瑟·S·雷伯),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居重要地位。
二、学习策略研究概述
1956年布鲁纳等人在研究人工概念学习过程中发现了聚焦策略和审视策略,并发现运用一定的策略进行学习,能极大地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从此“认知策略”研究兴起。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进展,记忆策略、组织策略、精加工策略等不涉及特定学科知识的通用策略相继出现。1971年自Flavell提出元认知概念以来,以此为基础形成、发展的元认知理论极大地丰富了学习策略的理论研究和训练指导,涌现出丹塞路学习策略指导教程,芝加哥掌握学习策略阅读教程、赫伯内容指导教程、魏斯坦认知学习策略等通用学习策略教程及其训练研究。但研究表明,不与学科知识相结合的训练研究对学科成绩的提高帮助甚小。由此学科学习策略研究兴起,特别是第二语言获得的学习策略与阅读策略研究已成为学科学习策略研究的热点学科。
关于策略发展的阶段有不同的解释。Nisbet和Shucksmith(1986)提出认知策略的形成,要经过四个阶段,即:直觉性行为、低水平的自动化行为、主动的有意识的扩展性行为、高水平的自动化行为。Kirby(1989)提出了认知策略发展表现为从“特殊性策略”向“一般性策略”,从“微观策略”向“宏观策略”转移的过程。
不同年龄策略的运用体现出不同特征。席格勒(1986,1987)的研究发现,在获得策略的早期阶段,儿童多使用单一的策略;当儿童的作业从非技能性向技能性过渡时,策略运用的多重性表现得特别明显。
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拥有和使用策略上也有巨大的差异。表现在:(1)学习困难的儿童缺乏策略,表现为他们不能抑制不必要的信息输入,不能有效地选择线索,不能适当地利用编码策略以及不能自发地产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评价使用策略的效果。(2)低水平的学习者由于缺少丰富的相关经验,难以获得及使用高级的、复杂的策略,中或高水平的学习者容易获得从容易到高水平策略的受益。(3)不同水平的学习者不仅在学习策略使用的数量与频率上有差异,特别是质量上也有差异。
策略研究的初期,研究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描述学习者使用的各种策略上,归类还不足以成为关注的重点(Ellis,1994)。随着策略研究的进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学习成效往往取决于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因此,建立一整套学习策略体系,以便有计划、系统地教授学生也就成为心理学家关心的问题。关于通用学习策略体系的构建,美国心理学家将策略归为八个方面:(1)复述策略;(2)综合复述策略;(3)基本解释策略;(4)综合解释策略;(5)基本组织策略;(6)综合组织策略;(7)理解检测策略;(8)情感和动机策略。Pokey(1990)把学习策略区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努力策略。谷生华、辛涛等(1998)将学习策略归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动机策略和社会策略。何进军、刘华山认为,认知策略包括注意集中、组织、理解加工、阐述、自我计检、目标想象和意识联系七个策略。
O'Mallev和Chamot(1990)根据信息处理的理论,将策略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三大类。元认知策略用于评价、管理、监控认知策略的使用;认知策略用于学习语言的活动之中;社会/情感策略只是为学习者提供更多接触语言的机会。
Oxford(1990)根据策略与语言材料的关系将策略分为两大类: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直接策略就是策略的使用与所学语言有直接联系;间接策略就是策略的使用与所学语言没有直接联系。直接策略包括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和补偿策略,间接策略包括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会策略。
Cohen(1998)根据运用策略的目的,把学习策略分为两大类:学习语言的策略和运用语言的策略。前者指为学习语言而使用的策略,后者指为运用语言而使用的策略。学习语言策略包括识别材料、区分材料、组织材料、反复接触材料、有意识记五小类;运用语言策略包括检索策略、排练策略、掩盖策略(为掩盖自己语言知识不足所采取的措施)和交际策略四小类。
学习策略的使用不是孤立的,它必然受到学习者主观因素的影响。J.Biggs(1984)认为影响学习策略的因素可综合为人格、情景和情感等方面,其中人格因素主要涉及能力、认知风格和相关的先行知识,这些方面对个体而言是稳定的;情景因素包括作业的特征、内容、难度以及呈现评价作业的背景与有关作业教学的背景,这些因素的特点是具有可变性,情感因素主要涉及动机。Oxford和Cohen(1992)则认为,“影响学习策略获得的因素主要有学习风格、知识背景、信念、态度和动机,其次还有焦虑、性别和民族”。
三、策略性知识的结构和内容
策略性知识,指如何学习、记忆或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包括应用策略进行自我监控的方法。从知识分类的观点看,策略性知识也属于程序性知识的范畴,其实质也是一套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和程序,它控制着人的学习、记忆和思维活动。
策略知识所处理的对象是个人自身的认知活动,是对内的,我们可能会特别重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而忽视策略性知识的掌握,导致学习能力差,学习效率低。这是由于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狭隘理解造成的,并非重视知识学习而产生的问题。策略也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知识,必须有意识地去建构它。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
⑴加涅认为:“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技能。”学习过程的内部执行控制过程的修正和调节,既是认知策略,也称策略性知识。根据加工方式的不同,认知策略可以分为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①复述是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的重复过程,它包括重复、朗读、抄写、做笔记、自问自答或尝试背诵等,它们将影响信息加工系统对信息的注意和编码。
②精加工,就是给所学的信息添加更多的东西,如提供细节、给出例子,与其它问题产生联系,从材料中得出某种结论等,这些额外的信息将使所学的信息意义更丰富,更容易记忆。精加工策略有想象、总结、解释,用自己的话做笔记等。
③组织是学习和记忆新信息的重要手段,其方法是将学习材料分成一些小单元,并把这些小单元置于适当的类别中,从而使每次获得的信息和其它信息联系在一起。组织策略包括找要点、列提纲、构建知识网络等。
⑵人们在面临学习任务之前和实际的学习活动中,需要激活和维持良好的注意、情绪与动机状态,制定学习计划,监控学习的过程,维持或修整学习的行为。调控策略将帮助我们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和自觉的调节与控制,具体内容包括制定计划、实际控制学习过程、及时检查学习的结果、及时调整认知计划和采取补救的措施等。
自我反思是监控策略中的重要环节,监控策略可使学生警觉自己在注意和理解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找出来加以修改。我们常常只顾得去做,而忽视了监控策略。
⑶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中,不同的学生对资源的管理、利用和开发水平也不同,这正是造成学习效果差异的重要原因。学习需要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它包括时间资源、心理资源、脑力资源。学习资源管理策略将帮助学生合理地开发、利用和管理这些资源,包括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管理和专心管理。
我们必须把时间作为一种资源加以科学的安排和运用,以求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应细分时间单位,巧妙的利用零散的时间,每一个时间段都有具体的学习任务。
在所有的资源管理中,对自己的管理最为重要,它是对自己的情绪和心境的管理,被用来维持恰到好处的学习心理状态。
有人说,制定学习计划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技巧,我们认为学习更需要策划,计划是未来的事,策划既是对未来的谋划,是一种预见,预测,未来和发展需要什么,我们才会去学习什么。把你的现实与目标用具体的时间表连接起来,这就是你的学习航标,用你的人生激情扬起奋进的风帆,用你的智慧和力量荡起搏击的双桨。
制定学习计划一定要讲究策略,我们认为不应该先选择目标,而应该先看看自己适合做什么,然后再在这个范畴内选择更适合于自己的目标。不同的智慧类型适合于不同的工作和发展,首先要根据自己的智慧类型来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
确定了自己的智慧类型,也就确定了自己的智慧优势,也就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我们往往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全身心投入,一个人的使命感同样会让我们全力以赴去拼搏,两者默契的结合更能使我们奋发图强。
实施计划是学习策略中的核心部分,实施计划必须有严格详细的时间表,否则计划就是一句空话。
四、学习策略的运用过程
⑴学生在学习之前先做好计划,对学习什么、如何学习以及学习时间都要进行安排,这时要采用计划策略;为学习活动做好具体的准备,准备好学习用具,创设好学习环境,调节好情绪与精力,这时要采取环境管理策略和专心策略。
⑵在学习过程中,要清楚学习的目标、对象和任务,如上课时要知道老师为什么讲这些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进行监控;学习时能够采取合适的学习方法。
⑶在学习活动之后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及效果进行检查、反馈与评价,这就要采取调节、监控策略,根据反馈结果对自己的学习采取补救措施。
策略性知识有助于学习者学会学习、记忆和思维,是发展人的智力的核心部分。把策略纳入到知识体系中去,而且把它摆在重要位置,这样知识在学习中的中心地位自然会被确立起来。通过策略性知识的学习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使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有可操作性。
写作中进行筛选、构思、审题,选择和组织信息活动,正是运用策略性知识的过程。心理学家对阅读能力研究表明:要读懂一篇文章,首先必须对文章所涉及的内容有所了解,必须具有某些背景知识;其次,必须有基本的阅读技能,即具有字、词、句、篇等文章结构和文字表达方面的技能,才能借助文字符号,知道文章所写的内容,这类基本阅读技能属于一般程序性知识范畴;最后,阅读目标的确定、阅读过程的调节、阅读障碍的克服需要使用阅读策略。
五、策略性知识学习
大量的策略培训与教学表明,经过训练的实验组效果显着。毫无疑问,策略训练会占用正常的教学时间,但经过策略培训的学生,能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来弥补培训占用的时间,并使学生终身受益。
Oxford(1990)提出了策略训练的八步骤:⑴确定学习者的需要和有效的学习时间;⑵选择良好的学习策略;⑶整体考虑策略的训练;⑷考虑动机因素;⑸实施完整的策略训练;⑹准备材料和设计活动;⑺评价策略训练;⑻矫正策略训练。前五步为计划和准备步骤,后三步为实施、评价和矫正。
在学习策略性知识的时候要注意下面5点:
⑴策略性知识与情境:从策略性知识的探寻,向策略性知识的情境化和个性化转变。策略性知识的个性化和情境化,是将策略性知识转化为一套具体可操作的程序,这样会大大促进学生对策略性知识的掌握。策略性知识的学习不能急于求成,在学习每个策略时,给予充分的消化、理解时间,要为策略性知识的运用与深化提供情境。
⑵策略性知识与年龄差异:研究者发现,同样一个策略性知识,年长的和年幼的、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用起来效果就不一样。阅读时写提要对于成年人来说可能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但对儿童则可能很困难。不同年龄的人使用策略性知识的效果是不同的,不同的学习目的和不同的学生类型需要不同的策略性知识。
⑶策略性知识与自主建构:策略性知识需要学生去自主建构,学生在策略性知识学习过程中要能领悟到什么是策略、策略运用的有效性,能有意识地去发现策略、总结策略,从而生成适合自己的策略。在应用学习策略时,要自觉对认知进行反省,因为它对策略的概括和保持是非常关键的。应该在情境中运用策略,在实际学习任务中掌握策略性知识。研究表明,越是学生熟悉的内容领域,学生越是能应用高效的策略。
⑷策略性知识与评价:从智力测量学的观点看,不仅要从人们“怎么说”看他们有没有策略,而且要从人们“怎么做”看他们有没有策略性知识,其中包括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策略性知识属于程序性知识的范畴,它是用产生式贮存和表征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创始人西蒙和纽厄尔认为,人体和计算机一样都是“物理符号系统”,其功能都是操作符号。
产生式由条件和行为两部分组成,它的基本原则是“如果条件为X,那么实施Y”,即当一个产生式条件得到满足,则执行该产生式规定的某个行动。许多产生式可组成产生式系统,通常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或作业需要许多产生式,它们构成了产生式系统。策略性知识用产生式的方式贮存,并用其作为表征,我们就可认为他已经获得了策略性知识。
⑸策略性知识的掌握包括三个阶段:
①了解阶段:策略性知识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被学生学习,其过程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相同。学习者首先需要理解有关的概念、规则、事实和行动步骤等意义,并以命题网络的形式把它们纳入到个体的知识结构中。
②转化阶段:通过应用有关策略性知识,使策略的陈述形式向策略的程序形式转化。通过情境做应用练习,每当遇到相同任务时,就能立即应用策略去解决,此时相应的策略已经开始支配学生,策略性知识开始内化,外在的策略开始向内在的、个性化的、自己的策略性知识转化。
③应用阶段:他们的学习已经策略化,在学习的每个阶段,对如何学、何时学、学什么都非常清楚。对学习策略应用得非常自如,对自身学习活动的调节也十分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