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2/mw690/4fb59a144dc478ca8fc71&690张帆" TITLE="纪念我们在新水331造过的“反”--by 张帆" />几次插花实践,完成的姑且能被称作“作品”的东西基本都是经过老师修改后才能见人的。我深知,能插出清雅的作品绝对非一日之功,短短的四次课,能提高的美学素养实在有限。然而,在摆弄花材的过程中得到的一些感受确实之前从未有过的体验,这种体验也着实让人兴奋。
以前我总是很喜欢一大捧花带来的扎眼的感觉,视觉上的刺激代替的美的感觉,感官冲击代替了思考,花的美反而被忽视了。在课堂上学习插花,我学习了怎么样用三五支花做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感觉,营造一种独特的意境,越看越有味道。这种有深度的美远比一大捧花带来的兴奋持久得多,也更让人欣喜。以第一次的作品为例,三朵黄色郁金香,几片挺拔的叶子,一丛满天星,效果也不差呢。
记得有几次的作品,总会被老师点评说是用的花材太多、太满、太乱,好几朵挤在一起的花被拔掉几朵,境界全出。东方人的艺术真是一件奇妙的事情,火候很难控制,多一点则过,过犹不及,少一些则不全,捉襟见肘。第二次用红色非洲菊创作,最能体现这一点。5朵花挤在盆里,就不如只用三朵花的留白更有意思。
http://s13/small/4fb59a144dc47fc1a84bc&690张帆" TITLE="纪念我们在新水331造过的“反”--by 张帆" />
http://s15/small/4fb59a144dc47fc46984e&690张帆" TITLE="纪念我们在新水331造过的“反”--by 张帆" />
东方的艺术,就是在寻找一种平衡,恰到好处的美,在园林中很多,在缩小的园林——花器中这方寸之地更是表现得更加明显,因为地方小,一厘米的偏差都容易看得出来,微微改变一根枝条的倾角画面就完全不一样,这样说来,艺术好像严格到不允许犯错误。然而,尽管会有general
principle,每个人对美的定义都不同,于是小瑕疵在别人眼里可能是大可爱,自己看来不甚和谐的东西在另一个人眼里居然也解释的通。
从始至终,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老师经常说的“干净”二字。这让我想到古诗,不论是五绝还是七言,是古体还是近体,无不给人“干净”的感觉。词句让人展开的联想并不直观,而插花艺术给人的直接的视觉效果更容易判断出来一个画面是不是“干净”。稍微有点蔫的花瓣给人的感觉就是“脏”,而花器水面上漂浮的细尘也是让人难以容忍的东西。想想看人也是如此,很漂亮的女生脸上有灰尘,美丽也定会大打折扣的。美的东西,最基本的特质,应该就是干净了吧。不知怎的想到了一白遮百丑,说的也定是这种对干净的白色的热爱。“一白遮百丑,思想也是如此。”初中时从杂志上看来的当时不置可否的道理,现在看来也却也不假。就像我在最后一次的插花展上最喜欢的两个作品,都是用了白色的花,纯净而优雅。
http://s6/small/4fb59a144dc4798c29195&690张帆" TITLE="纪念我们在新水331造过的“反”--by 张帆" />
http://s2/small/4fb59a144dc4798ef3051&690张帆" TITLE="纪念我们在新水331造过的“反”--by 张帆" />
一直认为,插花不是学出来的,是悟出来的。境界到了,看透的东西多了,组合出来的画面自然也就不同了,个人的风格由此形成。追求美的路太长,要经历的还有太多,感谢这几次“与花儿相伴”的机会带我进门。以后,修行在自身。
最后,附上一张插花展作品全家福(略不全),纪念我们在新水331造过的“反”。哈哈。
http://s15/mw690/4fb59a144dc47991e7abe&690张帆" TITLE="纪念我们在新水331造过的“反”--by 张帆"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