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文字探源之九丧礼
(2020-04-10 18:07:17)
标签:
转载 |
祭祀:祭神祭祖,统称祭祀。祭,用右手持肉以祭也。祀,不停地祭祀。《说文》:“祭无已也。”五代徐锴《系传》:“《老子》曰:‘子孙祭祀不辍’是也。”祭天曰祭,祭地曰祀,祭祖曰享。古有五祭:祭天,祭地,祭祖,祭神,祭灶。《礼记·王制》:“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yuè),夏曰禘(dí),秋曰尝,冬曰烝。”《诗经·小雅·天宝》:“礿祀烝尝,于公先王。君曰卜尔,万寿无疆。”旧有祭天、祭地、祭宗庙、祭先师先圣等。《礼记·祭统》:“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周礼·春官·太祝》)。五祀指祭门、户、井、灶、中室。《礼记·曲礼》:“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即祭祀要有章法,不能乱来。
祭如在:《论语·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祭,祭先祖。祭神,祭外神。与,去。我有事不去祭,叫人代替,心里总觉得不安,像是没有祭一般。
七祀:周代的七种祭祀。七祀是:司命、中霤、国门、国行、泰厉、户、灶。
九庙:古代帝王立七庙以祀祖先,至王莽增建黄帝太初祖庙和帝虞始祖昭庙,共九庙。
三牲:牛、羊、豕。《礼记·祭统》:“三牲之俎,八簋之实,美物备矣。”牲,又曰牢。
三牺(x犧):唐李善引《左传》晋杜预注:“三牺,祭天、地、宗庙三者之牺也。”《左传·昭公二五年》:“为六畜、五牲、三牺,以奉五味。”疏:“服虔云:‘三牺,雁、骛、雉也。’”
祭文:祭祀时诵读之文。古代祭文内容,大别有四:祈祷雨晴,驱逐邪魅,干求福降,哀悼死亡,而以哀悼死亡为主。有散文、韵文、骈文等体。韵文中以四言为正体。祭文出现于汉代。念来如哭如泣,如咽如诉。
家祭:亡者的后辈或与亡者同姓未出五服所行之祭。客祭:又称宾祭。指与亡者不同姓的亲戚朋友之祭。女与女婿可称家祭,亦可称宾祭。(女生外向,郎为半子之故。)行祭的顺序为:父亲叔大,娘亲舅大,依班辈年龄大小排列。又,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
悼:《广韵》:“伤也。”《诗·邶风》:“中心是悼。”又《谥法》:“中年早夭曰悼。”
吊唁:弔,慰问。伤痛。忧虑,怜悯。善。《左传·襄公十四年》:“有君不吊,有臣不敏。”不吊,不忧虑国事。“吊”是悼念死人,“唁”是对和死者有关的活人表示同情或慰问。《诗·小雅·节南山》:“不吊昊(hào)天。”吊,好,善。《说文》:“吊,问终也。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从人持弓,会敺(ōu)禽。”《段注》:“谓有死丧而问之也。”《段注》引《吴越春秋》:“古者人民朴质,死则裹以白茅,投于中野。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人持弓助之。此释弔从人、从弓之意。”《谷梁传》:“吊失国曰唁。”此据失国言之。若对吊死曰吊,则吊生曰唁。对遭意外变故者的慰问叫唁。
讣告:报孝书曰讣,讣是至的意思,慰孝子曰唁。 “讣”的古字为“赴”。《仪礼·聘礼》:“赴者未至,则哭于巷,哀于馆。”表示报丧的“讣”大约出现在汉代,如王充《论衡·书虚》:“齐乱,公薨,三月乃讣。”后来,“讣”的意义又发展为“报丧的文字”。
丁忧:又叫丁艰。丁,遭逢,当也。《尔雅·释诂》:“丁,当也。”《宋史》:“父母都死称丁忧。”《五代史》:“父死叫丁外艰,母死叫丁内艰。”父母的丧和承重祖父母的丧,做官的人,停止奉职,读书人,停止考试。27个月为满,叫守制。承重孙是代替长子的,一切礼节与长子一样。《幼学琼林》:“亲死曰丁忧,又曰丁艰;居丧曰守制,又曰读礼;在床为尸,在棺为柩;报孝为讣(fù),慰孝为唁(yàn)。”讣就是报丧。哀死的叫吊,慰生的叫唁。《宋史·礼志二十八》:“咸平元年,诏任三司馆阁执事者丁忧,并令持服。”《晋书·袁悦之传》:“(袁)始为谢玄参军,为玄所遇,丁忧去职。”《世说新语·仇隙》:“(王)蓝田于会稽丁艰,停山阴治丧。”
夺情:古代官员父母死居丧三年,称丁艰或丁忧,在此期间奉皇命出来任职,称夺情或夺情起复。
五服:唐代丧制,仍遵古礼为斩衰(cui同),齐衰(读兹催),大功,小功,缌(sī细麻布,疏者曰缌。)麻五服。斩衰,其衣用最粗的麻布做成,不修边沿,使断处外露,故名。凡儿子及未嫁女为父母、重承孙为祖父母、妻为夫,均须服用斩衰,服期三年。齐衰之服用粗麻布,边沿修剪整齐,故名。凡曾祖父母和高祖父母死后,均用此服,服期为五月和三月不等。大功之服用熟麻布做成,较齐衰为细。凡为堂兄弟、未嫁堂姊妹、已嫁的姑姊妹以及已嫁女为伯叔父母、兄弟等,均服此丧服,服期九月。小功之服用熟麻布,又较大功为细。凡为同宗的曾祖父母、伯叔父母、堂伯叔父母等均服之,服期五月。缌麻为五服中最轻的一种,其服用细麻布做成。凡为本宗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以及外姓中的表兄弟、岳父母等,均服此服,服期三个月。见清《会典》。《礼·丧服四制》:“礼:斩衰之丧,唯而不对;齐衰之丧,对而不言;大功之丧,言而不议;小功之丧,议而不及乐。父母之丧,衰、冠绳缨,菅屦,三日而食粥,三月而沐,期十三月而练冠,三年而祥。”《礼·间传》:“斩恐蓿敉环矗黄肟之哭,若往而反;大功之哭,三曲而偯(y,哭之余声);小功缌麻,哀容可也,此哀之发于声音也。”
麻衣:古深衣亦谓之麻衣,有用於幼服者,有用为朝服者,二者精粗不同,而其用麻则一也。《说文·通训·定声》云:“古无木棉,凡言布,皆以麻为之。”因此,麻衣亦为布衣之代辞;后来则专称丧服中之斩衰齐衰。
正寝:古代天子诸侯常居治事之所。也称路寝。《公羊传·庄公三十二年》:“八月癸亥,公薨于路寝。路寝者何?正寝也。”亦泛指居住之正室。后世称年老病死于家中为寿终正寝,本此。
内寝:《辞源》:内室。睡眠休息的地方。《礼记·内则》:“子生三月之末,漱漧夙齐,见于内寝。”也叫“燕寝”、“小寝”。也专指妇女的居室。唐《澧州司马魏体元墓志》:“夫人赵郡李氏……终于内寝。”后来泛指(女)人死为寿终内寝。(男死称“寿终正寝”。)
守服:古代礼法制度,凡在服丧期内,均不得释服举乐,并辞去一切官私公务,解官丁忧。唐代丧制,仍遵古礼为斩衰,齐衰(音兹催),大功,小功,缌麻五服。
执绋:绋,引棺之索。谓送丧者挽引棺索以助力也。《礼记·礼典》:“助丧必执绋。”后谓送丧曰执绋。(艴,生气的样子。)
哀杖:东汉班固《白虎通》:“居丧必杖者,孝子失亲,悲哀哭泣,三日不食,身体瘦弱,故杖以持身。明不以死伤生也。故曰哀杖。”《丧礼》:“父丧,杖用苴竹为之;母丧,杖用桐木为之。其制上圆下方,长齐心,其本在下。”父丧杖用楠竹,圆而象天(长二尺三寸三分);母丧杖用桐木为之,方而象地(长二尺一寸八分)。长与心齐,本皆向下。成服时执起,小祥(祭名,满一年)后焚于主前。妻丧则执梨杖。竹外有节,表示亡父的节操在外;桐与“同”谐音,表示亡母“内心同之与父”。见《仪礼·丧服传·疏》。
孤哀子:《辞源》:《礼记·杂记上》:“祭称孝子孝孙,丧称哀子哀孙。”古代父母之丧,都称哀子。唐宋以来,父丧称孤子,母丧称哀子;父母双亡,称孤哀子。参阅清赵翼《陔馀丛考·孤哀子》。
降服子:降少了原规定丧服之期,曰降服。如子为父母丧,服制三年。出继为人所养者,降了其本生子三年之服为一年服,故出继子居亲生父母丧曰降服子。
重庆下:丧礼:父母都在称“具庆下”,祖父母同父母都在称“重庆下”,母亡父在称“严侍下”,父亡母在称“慈侍下”,父母都亡称“永感下”。
慈命下:遇丧,自称。父母都在称“具庆下”或“奉命下”,祖父母同父母俱在称“重庆下”或“荣侍下”,母亡父在称“严侍下”或“严命下”,父亡母在称“慈侍下”或“慈命下”。
重丧:据任聘《中国民间禁忌》介绍:浙江一带,俗说“重丧”指死者出生的年月日与死者死时的时辰有干支重字。称“日不清”。遇上这类情况,往往在三、五更盖棺,抬至郊外,丧家不披麻,不能哭,等七日后再补丧礼。台湾一带,“重丧”指埋葬忌日而言。重丧日为:一月甲日,二月乙日,三月戌日,四月丙日,五月丁日,六月巳日,七月庚日,八月辛日,九月戌日,十月壬日,十一月癸日,十二月巳日。用纸条书符咒置一小纸盒内,与死者一起埋入圹穴中,可解。符字:一、三、六、九、十一月写“六庚开刑”,二月写“六辛天庭”,四月书“六壬天牢”,七月书“六甲天福”,八月书“六乙天德”,十月书“六丙天威”,十二月书“六丁天阴”。湘中地区以一纸棺置棺材上一并葬之,借以化解。
挽歌:丧歌也。晋崔豹《古今注·音乐》:“《薤露》《蒿里》二章,李延年分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呼为挽歌。”又“《薤露》《蒿里》,并丧歌也,出田横门人。横自杀,门人伤之,为作悲歌……使挽柩者歌之,世亦呼为挽歌。”《晋书·礼志》:“挽歌出於汉武帝役人之劳,歌人哀切,遂以为送终之礼。”
蒿里:本山名,在泰山之南,为死人之葬地。《汉书·广陵厉王传》:“蒿里召兮郭门阅,死不得取代庸,身自逝。”注:“蒿里,死人里。”古代送士大夫和庶人时所唱的挽歌。晋崔豹《古今注·音乐》:“薤露、蒿里,并丧歌也。出田横门人。横自杀,门人伤之,为之悲歌。”《乐府歌辞·蒿里曲》:“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踟蹰,不进貌。蒿,草名,即蒿子。蒿里,墓地。唐李贺《绿章封事》诗:“休令恨骨填蒿里。”蒿,本作薧(hāo),音同,干枯之意,人死则干枯,故墓地叫“薧里”,误作“蒿里”。至汉武帝时,李延年乃分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亦谓之挽歌。
薤(xiè泄)露:乐府曲调名,属《相和歌·相和曲》,古辞为送葬时所唱的挽歌。薤(xiè亵),又称藠(jiào)头。薤露易干以喻人的年命短速。西晋崔豹《古今注·音乐》:“薤露、蒿里,并丧歌,本出田横门人,横自杀,门人伤之,为作悲歌,言人命奄忽,如薤上之露,易晞灭也,亦为人死魂魄归于蒿里。故有二章。……至孝武时,李延年分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亦谓之挽歌。”西汉李延年《薤露》:“薤上露,何易乎?露晴明朝更复落,人生一去何时归!”挽联:“世事感沧桑千古不磨惟孝道,人生如薤露寸草难报是春晖。”“吊客竟升堂瑟瑟清音歌薤露,吾侪常失怙(hù)纷纷哀泪染麻衣。”
哭泣:大声曰哭,细声有涕曰泣。
清酌:古代称祭祀用的酒。《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酒曰清酌。”疏:“酌,斟酌也。言此酒甚清澈,可斟酌。”《诗经·小雅·瓠叶》:“君子有酒,酌言尝之。”晋陶潜《归去来兮》:“引壶觞以自酌。”清酒,祭祀之酒。玄酒,明水也。天酒,甘露也。醴酒,甜酒也。醇酒,厚酒也。祭酒,祭时惟尊长酹酒也。酌,盛酒行觞也。东汉班固《西都赋》:“腾酒车以斟酌。”晋陶潜《自祭文》:“羞(馐,膳,动词)以嘉蔬,荐(陈献)以清酌。”唐李白《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茗酌待幽客。”
鲁酒:春秋时,鲁国酒薄,赵国酒厚。《庄子·胠箧(qú qiè)》:“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楚会诸侯,鲁、赵俱献酒,鲁以己薄酒易赵厚酒。酒吏闻奏,楚王以赵酒薄,遂围邯郸。《淮南子》许慎注:“楚会诸侯,鲁、赵俱献酒于楚王,鲁酒薄而赵酒厚。楚之主酒吏求酒于赵,赵不与。吏怒,乃以赵厚酒易鲁薄酒,奏之,楚王以赵酒薄,故围邯郸(赵国京城)也。”宋黄庭坚《观秘阁苏子美题壁》:“鲁酒围邯郸,老龟祸枯桑。”三国吴孙权以万车柴煮龟而不烂,诸葛恪建议砍老桑煮之,即烂。
玄酒:上古祭祀用水。古时无酒,用水行礼致敬。称玄酒。《礼记·礼运》:“玄酒在室。”又“醴酒之用,玄酒之尚。”疏:“玄酒,谓水也。太古无酒。此水当酒所用,故谓之玄酒。”水本无色,古人习以为黑色。后引申为薄酒。晋阮籍《咏怀》之五十五:“堂上置玄酒,室中盛稻粱。”李富轩《竹林七贤》注:“玄酒,古代祭祀用的水。”《幼学琼林》:“太羹玄酒,亦可荐馨。”
琀殓(hán
属纩(kuàng纊):《礼记·丧大记》:“男女改服,属纩以俟绝气。”纩,郑玄注:“纩,今之新绵,易动摇,置口鼻之上以为候。”后称病重将死为属纩。《仪礼·士丧礼》:“瑱(zhèn)用白纩,幎(mǐ)目用缁。”
棺椁:棺材的两层,里层叫棺,外层叫椁。后汉赵咨曰:“棺椁之造,自黄帝始。”《礼记·檀弓上》:“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是故衣足以饰身,棺周于衣,椁周于棺,土周于椁。”《论语·先进》:“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孔鲤,孔丘之子。棺,《说文》:“关也,所以掩屍。”《玉篇》:“棺之言完,所以藏屍令完也。”《释名》:“在床曰尸,在棺曰柩(jiù)。柩,究也。送终随身之制皆究备也。”《小尔雅》:“空棺谓之榇,有尸谓之柩。”
来格:降临。格,至。《书经·益稷》:“戛(ji)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礼记·月令》孟夏之月:“行春令,则蝗虫为灾,暴风来格,秀草不实。”现代写祭文常用“来格来歆”。
歆(xīn欣):祭祀时鬼神来享受祭品的香气。《诗经·大雅·生民》:“其香始升,上帝居(安)歆。”郑玄笺:“其馨香始上行,上帝则安而歆享之。”《说文·欠部》:“歆,神食气也。”歆是“香”的本字。凌景埏注《董西厢》,则将噷注为(xiāng),与今之香同音。欣喜。歆羡。
尚飨(xiǎng饗):希望亡灵来歆尝祭品。飨,用酒食待人。《笺》:“大饮宾曰飨。”“飨”通“享”,受也。孔传说:“为之宗庙,以鬼享之。”《仪礼·士虞礼》:“卒辞曰:‘哀子某,来日某,隮袝尔于尔皇祖某甫,尚饗。’”注:“尚,庶几也。”“尚飨”常用于祭文末尾。
谥(shì諡):古时人死后,就死者一生的行迹来为他立号,叫做“谥”。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诔碑》:“读诔定谥,其节文(礼制)大矣。”谥又称“世号”,晋陶渊明世号“靖节”。颜延之《陶徵士诔》:“故询诸友好,宜谥曰靖节徵士。”“宽乐令终”曰靖,“好廉克己”曰节。《礼记·乐记》:“闻其谥,知其行也。”《礼记·檀弓》:“死谥周道也。”疏:“殷以上有生号仍为死后之称,周则死后别立谥。”
稽首:旧时所行跪拜礼。有二说:行跪拜礼时,头至地。行跪拜礼时,两手拱至地,头至手,不触及地。
稽颡:跪,拱手至地,叩首以额触地。稽,叩拜。颡,额。古时居父母之丧时对宾客的跪拜礼,额至地。《礼记·檀弓上》:“拜而后稽颡,颓乎其顺也。”“稽颡而后拜,颀乎其至也。三年之丧,吾从其至也。”稽颡者,触地无容也。《仪礼·士丧礼》:“主人哭拜,稽颡。”《太平广记·上元夫人》注:“古代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稽首,《周礼·春官·大祝》:“一曰稽首,一曰顿首。”首,头也。顿首引头至地,首顿即举起。稽首,头至地多时才举起。
慎终追远:终,人死为终。远,祖先。慎终,谨慎父母的丧事。追远,追思远祖的祭祀。《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孔安国注:“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挽联:“慎终不忘先父德;追远常怀孝子心。”
簠簋(fǔ gǔi府鬼):均为古代祭祀时盛谷物和食品的器具。簠盛稻梁,外方内圆。簋盛黍稷,外圆内方。《周礼·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簋。”
鳏寡(guān guǎ官剐):《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鳏音官。郑注:“丈夫六十无妻曰鳏,妇人五十无夫曰寡。”《礼记·王制》:“少而无父者谓之孤,老而无子者谓之独,老而无妻者谓之鳏,老而无夫者谓之寡。此四者,天民之穷而无告者也,皆有常饩(xī,食)。”《诗·周南·桃夭序》:“婚姻以时,国无鳏民也。”《管子·五辅》:“恤鳏寡,问疾病。”《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同‘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又,鳏(guān觀),一种大鱼。
化鹤: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一:辽东人丁令威,学道于灵虚山,千年后化鹤归辽,集于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廓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去,空见冢累累。”遂高上冲天。后因称仙驾为鹤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