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漢禮堂国醫-泉榽魯先生
漢禮堂国醫-泉榽魯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392
  • 关注人气:28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字的错位?“矮”和“射”与造字典故(转帖)

(2018-12-10 09:43:43)
标签:

矮和射的错误

汉字的错位字

矮是会意字

古汉语为粤语

错位的汉字

分类: 华夏文明典故
    矮与射,这2个字的造字结构和字义颠倒了吗?
    1、汉字演变过程的错位字?
    前几年,有汉文化小姑娘发现汉字错位了?引起大讨论。
    现就从「矮」和「射」谈起,“射”字拆开来是寸身,身只有一寸高,分明不是矮吗?而“矮”字拆开来是委矢;委,托也;矢,箭也;委矢在弦,不就是射吗?如果把这两个字颠倒了,本来是矮的“射”反而被当做射,而本来是射的“矮”反而被当做矮了。 “射矮颠倒观”可以算做现代一家之言,却是非常片面的。
    “射”的甲骨文字形为箭在弦上,会意即将发射;金文字形为右边一只手,拉左边弓弦上的箭;小篆字形为右边是一只比较明显的人手,左边的弓箭形状演变得有点像人的身体;直到楷体字,“射”字形才是左身右寸。如果把“射”这个字的各种形态放在一起,就会对其演变一目了然,不会再把它误解为所谓“身只有一寸高”的“矮”的意思。事实上,“寸”字在“射”字中的原始涵义并不是后来尺寸的寸,而是人手象形的指示。长度意义上的“寸”字,也是渊源于人手的使用,因为寸比较短,可以用手丈量。虽然“身”字甲骨文就是人体的象形,但是我们对具体文字应该具体分析。作为“射”字偏旁的“身”,是弓箭组合形状的演变,秦王朝李斯统一文字而创制的小篆,把弓矢形变成“身”。对于这个崭新形状的小篆“射”字,东汉的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弓弩发于身而中于远也”,很容易理解。
    汉字的错位?“矮”和“射”与造字典故(转帖)

至于“矮”字,它是个象形或会意字,理解为“委矢在弦”的发射,躲避的样子。秦汉以前,与“矮”的字形、语义相近似的还有“短、矬[cuó]、矲[bà]、躷[ǎi]”等,形容人体不高的很少使用矮,常用“短”字。“矮”作为左矢右委的合成字,用于形容躲避箭的身体特征,这根本不是错误。矢作为矮字偏旁出现,属于示意;委是正形,属于象,才是矮这个会意字的主体。之所以要用矢做偏旁,是因为矢的威胁,可以会意人体的蹲躲的矮;至于委,它的原始意义并不是委托,而是一个女子弯曲身体在禾苗下辛勤耕作的会意,因为弯曲身体,与矢结合,变成身体方面的“矮”,这完全可以理解。《说文》中对委的解释并非委托,而是“随也”,也就是“追随”的意思。徐铉的解释为:“曲也。从禾垂穗,委曲之貌。”虽然《战国策·齐策一》有过“愿委之于子”说法,其中的“委”字可以解释为“委托”,但是,不能认为这里的委可以理解为发射,也是牵强附会的。射箭的凌厉,委的动作显得矮小低下,这境界多形象啊。

    2、记得老友 Spock 曾告诉 TG 一件有趣的汉字对映。他说「矮」与「射」这两个字写法和意义应该要互相「对调」才合理。也就是「矮」字的意义是「射」;「射」字的意思是「矮」。为什麼呢?

    仔细地瞧瞧这两个字的写法。「矮」字拆开来,可以分成「委」、「矢」,望文生义地解释成「『委托』给『箭矢』的事」,那不就是指「射箭」这个动作吗?另一方面,「射」字拆开来则是「身」、「寸」当一个人的「『身体』只够用『寸』来度量」,这个人当然是个「矮子」。所以,「矮」字的意思是「射」;「射」字的意思是「矮」。很有意思吧!

    当 TG 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心中总觉得不太对劲,但却也不晓得要从何处反驳。几年下来,读过几本相关的书籍,现在就能够有些自己的想法,晓得「矮」和「射」两字的演变过程。以下,我们先来聊聊「射」这个字。

    许多文明发展的初期,就已经知道利用「弓」与「箭」来狩猎与作战。早期中国当然也不例外,於是我们可以见到殷商甲骨文中,对於「射」这个动作,就已出现许多种不同的文字写法
(「射」
汉字的错位?“矮”和“射”与造字典故(转帖)  的甲骨文)

很明显地,这个文字所画出来的,正是「箭在弦上」的模样。

周朝金文亦承袭甲骨文的设计概念,同样画出「弓箭」的搭配,只不过有时意义更加齐备,多了一只抓住箭矢的手
(「射」
汉字的错位?“矮”和“射”与造字典故(转帖)  的金文)

假设文字的发展不曾出现过小小的波折,今天我们要书写「射」这个汉字,应该成为「」或「」这样的形态
然而事实却不然,因为我们见到「射」字的小篆写成了 汉字的错位?“矮”和“射”与造字典故(转帖) 
将原本在甲骨金文中出现的左半偏旁「弓」部,用「身」字来取代。中国文化史上,小篆的地位算得上是第一次官定的正式文字。一当立下这种以「身」代「弓」的书写标准规范之后,便一直延续到我们今天的标准楷书的「射」 汉字的错位?“矮”和“射”与造字典故(转帖)  了。

我们无法真正知道当时文字的演化过程中,为何会出现这种「异体字成为正体」的情况。不过 TG 读到瑞典「林西莉」女士在《汉字王国》书中的一种说法写错了!无论是有意或无意的结果。

如果我们再来看看「身」这个字在甲骨文与金文的写法,会发现「身」的写法竟与「弓」字有几份神似
(「身」
汉字的错位?“矮”和“射”与造字典故(转帖)   的甲骨文)
(「身」汉字的错位?“矮”和“射”与造字典故(转帖) 的金文)
「身」字用来代表侧身人像的凸出腹部,跟弓字的写法竟也十分相像。

    TG 认为,在秦初统一文字的过程当中,一方面知识份子早已积非成是,一方面是「身」字的笔画美感上优於「弓」。就如同 TG 至今仍喜欢繁体字甚於简体的最重要原因,完完全全是情绪上的「非理性」反应。虽然手写汉字时,TG 也会为了贪图方便而写简体字,但在正式文件上,将书写方块做适度的填满,绝对比空乏单薄的几笔划来得「好看」多了……

    另一方面,「射」这个字的「身」字偏旁,依然可以讲出一套合情合理的说词(这就是「测字师」最擅长的事)「,弓弩於身而中於远也,从矢从身;射,从寸,
寸、 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法度也,亦手也」,
    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就是这样地将「身」字偏旁,安置到他的解释当中。
        

此外,许慎本人没有甲骨文的资料可以考据?於是他将「射」字的「寸」偏旁解释成「法度」;若对照一下更古老的金文,就可以知道这个「寸」的原形,一只手握著一只箭的象形,跟「法度」是一点关系都没有的?不遵守法度就射杀,实际就是度量尺,真乃法度也。 故,人身手持弓箭,就是射,乃原象形字也。

--------------------------------------------------------------------------------

接著,我们再来想想「矮   
汉字的错位?“矮”和“射”与造字典故(转帖) 金文大篆的这个汉字

为何是写成「委」 汉字的错位?“矮”和“射”与造字典故(转帖)  「矢」汉字的错位?“矮”和“射”与造字典故(转帖) 的组合

    先讲结果,TG 可以十分确信它是个不折不扣的「形声」字。?这个字在东汉时成书的《说文解字》中没有收录。而从其它的国语字典里可以发现,「矮」是一个比较晚期(约唐朝以后)才流通的字。通常愈晚造出来的新字,「形声」的比例一定愈高(要不然大家根本不晓得怎麼念)。所以当人们开始使用这个字,用来代表一个人的身材矮小,一定是按照「从矢、委声」的原则。 (错了吧)

「矮」字的右偏旁「委」用作声符,应该是合理的推测。但左偏旁为何要用「矢」做为「意符」呢?TG 并不想将「箭矢」的意义(像许慎本人最爱用的方法)硬凑上去。?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人们以「同类推广」的方式来造字。

    现代化学元素列表中,就有许多新造出来的汉字。当中一套规则,便是同类性质的元素,具有共同的文字偏旁。常温的固态金属,以「金」做偏旁;常温气体,用「气」的头来造字。於是,就连氢的人造同位素「氘、氚(读成「刀」和「川」)」,中文就依这原则,轻而易举地创造出来了。这就是 现代人所谓同类推广所造出来的新字。  

    至於「矮」的发音为何?更精确地说,「矮」这个字在中古被创造出来的时候,「委」的发音应该为何?虽然我们听不到古人的发音,不过我们还是可以列出带有「委」字偏旁的一些字来比较 :    委、倭、萎、诿、魏、诿、矮……

    看来,除了我们要讨论的「矮」字之外,其余这些「较古」(至少在汉朝以前就曾出现的字),全都读成合口型态的「uei、uo」。而「较新」(唐朝以后流通)的「矮」则读成「ai」。我们可以照用 TG 以前曾经写过的电子报《由「A」的发音到「我」的名字》,用「舌位逐渐升高」的观点来解释。

     再藉机牵扯另一件事。日本在上古时代(东汉年间)就被中国史书称为「倭」国。TG 并不相信当时记录者使用「倭」来指称日本人,是由於他们的矮小身高。TG 认为那或多或少也还是带有「音译」的意味。只要看看「倭」字在《诗经.小雅.四牡》中的用法就知道,「倭」字在一开始并没有今天「矮」的意义。(人委为矮,直译形象形容日本倭人对极了)

    曾经听过一种考据说法,认为《汉书》上所称日本地区为「倭」,是「倭面土」的省称(这种说法 TG 尚不敢肯定其正确性……)。而「倭面土」的日本发音,在《三国志》上便写成了「邪马台(音近於 Yamato、山门)」。另一方面,日本强势部族一向用汉字组「大和」二字来做为自称——「大」是族群自豪之下的附加字,可以不予讨论;而「和」字应该不会是无中生有,必须要配合他们的部族名才合理。「和」这个字到了今天,日语还是读成「wa」。

    总而言之,所有不同语系人名地名等等,在一开始的翻译应该都是「尽可能地参照原始发音」。於是,上古中国用「倭 = ai」来称呼日本本土部族名;而古代日本则用「wa = 和」来称呼自己。

    3、矮和射两个汉字出现现代这种「互为解释」的情况,证明了汉字在近代和现代,丢失好多本意,汉字的造词汇可以是「无穷无尽」的;因为漢字元素是基本固定的,组合规则无限。现在的西化规则才容易出现今天这种所谓的巧合。看看下面粤闽方言保留的古汉语发音:
     中国人要明白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分期:

1,上古音时期:先秦两汉的语音,以《诗经》音为代表

2,中古音时期:六朝到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广韵》为代表

3,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中的【食】字和【肥】字

  广东话例子~食餸、食野、好好食、肥仔、肥佬、肥腾腾。

普话是用“食”,是用“吃”,不是用“肥”,是用“胖”。

李白:“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樽】字

广东话~买樽豉油返屋企、饮番樽啤酒先、呢个玻璃樽入面系乜野来咖?

普通话不是用“樽”,是用“瓶”,一瓶、瓶子。

 诗经:“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的【行】字

广东话的意思是;行下,停下,再行下,又再停下,非常之依依不舍 

  广东话例子~行路、行街睇戏、行出去、行花市、行左几远呀?

普通话是用“走”或“逛”,走路、逛街。

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冻死】

  广东话例子如~好冻、冻冰冰。      普通话是用“冷”。

 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望】字

  广东话如~望住前面、唔好四围望、望乜野? 普通话是用“看”。

 杜甫:“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的【隔篱】

  广东话~我就住喺你隔篱、隔篱邻舍、搬过隔篱屋。

普通话是用“隔壁”或“邻居”。

 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几多】

  广东话例子如~几多钱?几多个?    普通话是用“多少”。

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粤语用渠地 曰 它也。

编者按:部分订正。寸步斋博主1就相对符合传统汉字的解。作者2 frstrdyf 原文对于射的分析是对的,对于矮字就用满语读音字,就搞错了,要知道古今语音是变化的,矮就是象形或会意字,不就是箭过去,委顿躲避趴下来,矮了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