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礼仪与阴阳天道
(2018-07-25 18:15:10)
标签:
天道信仰中华礼仪礼之阴阳礼仪常识 |
分类: 传统家风族谱 |
礼是教化人们信奉天道的重要方式
礼是起源于人道、本于天道的自然秩序,祭祀活动是人类对上天主宰万物的崇拜,是人们信奉天道所表现出的重要行为,同时也是古之圣王教化人们信奉天道,进而使万众服从管理的重要手段。
《礼记》中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又说:“诵《诗》三百,不足以一献。一献之礼,不足以大飨。大飨之礼,不足以大旅。大旅具矣,不足以飨帝。毋轻议礼!”可见,祭礼是所有礼中最重要的,而行祭天礼(即飨帝)又是祭礼中最重要的、规格最高的。
当然,人们在追求信仰过程中更要遵守一系列的礼仪规则,比如,行祭礼时对参礼人的言行、服饰、礼器、站位等均有详细的规制和要求。
礼,施报双向,平等对等。
《礼记》:“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第二:有序有位
三、礼之阴阳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是天地间的一种自然规律,也是一切事物分类的纲领。
阴阳之说,首先见于《周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
德,是道的载体,是道的体现,道分阴阳,德亦有阴阳之说,礼作为重要的德目之一及诸德之可视操作体系,亦有阴阳之说。
礼在德目中的阴阳属性
礼为阴说
孟子所说的四常德为:仁、义、礼、智,其阴阳属性为:
仁→阴
典据一:立天之德,曰阴曰阳;立地之德,曰柔曰刚;立人之德,曰仁曰义。——《易经·说卦传》
柔、仁对应于阴,故为阴。刚、义对应于阳,故为阳。
典据二: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易经·系辞上传》
智慧崇高,效法天,天为阳;礼仪谦卑,效法地,地为阴。故智为阳,礼为阴。
凡作学问、做事业皆要智存高远,壮志入云,其势可亢上无极。及其行,贵于践实,重于谦卑,若地势之坤顺。
礼为中说
礼为中。止阴阳之极,合阴阳之德,诸德无越无不及。
《论语·阳货》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中”为至德,为华夏族人的大智慧。凡事过犹不及,仁、知(智)、信、直、勇、刚皆为良德善性,然若无礼之规则为距,则必有“蔽”害,成“愚”“荡”“贼”“绞”“乱”“狂”之徒。
呜呼,中之为德,其至矣乎?!
礼为阳说
《礼记》曰:“德辉动于内,礼发诸外。”
礼是诸德的外化、表现,是所有德行的可视操作系统。
内为阴,外为阳。德为阴,礼为阳。
阴阴有异,本根大同,故内外兼修,表里如一是为人之根本。一个德辉闪耀于内之人,一定是品德高尚的谦谦君子,其言谈举止自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礼乐教化中礼的阴阳属性
礼为阴,乐为阳,礼乐之教即阴阳之教。
《礼记·郊特牲》:“乐由阳来者也,礼由阴作者也,阴阳和而万物得。”
《礼记·乐记》:“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易·系辞》:“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乐、乾皆有“易”之说,乾为阳,故乐为阳;礼、坤皆有“简”之说,坤为阴,故礼亦为阴。
礼乐教化之要义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记·乐记》
乐起合同的作用,礼起区别的作用。乐生亲,由亲则有爱;礼生敬,敬有爱而大于爱。
《礼记》 “礼”的爱敬之说: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
3、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4、子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
综上所言,治国为政先有“爱”,王爱民,民互爱,众民皆爱其国;爱人从爱亲开始;大爱生敬,礼以敬大。
又曰:古人,言礼教,必言乐教,言乐教,必与礼相合,礼乐相宜方为教,故有礼乐之教说。礼乐之教是循天道地理之教,是阴阳相合成道之教,是千古以来华夏族人教化万民的易简大法。
礼自体之阴阳
礼之义理, 内也,阴也;礼之仪节,外也,阳也。
失礼之义理,行礼无本。故《礼记·郊特牲》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事也。”
失礼之仪节,有义而无形,他人自然无法感知,有无义理亦无所相别。故《论语》有“虎豹之鞟 犹犬羊之鞟”之说。
编者按:转帖自丁一介老师的博客。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与质本来就是相辅相成。“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kuò,没有文化,质地再好,也就犹如那张光秃秃的兽皮。
传统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子曰:“子弟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仁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孝、悌、忠、勇”等为核心的人格教育,就是“完美人格教育”,其本质就是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