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家健康养生:庄子听息法,儒家心斎坐忘!

(2018-07-13 17:16:35)
标签:

庄子听息法

儒家心斎

儒家坐忘

有为而无为

分类: 健康国医养生

    陈撄宁先生在解放前即致力于研究道家学说,曾著《孙不二女丹诗铨》一书,专论气功,解放后曾担任过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住在北京白云观。19578月,他根据六十多年的经验,在杭州屏风山工人疗养院指导病员练静功时,曾写过《静功休养法问答》,油印成册,在群众中流传,深受欢迎,196310月,他又将此油印资料改写成《静功疗养法问答》,铅印成册,但仍未公开出版,还只是在群众当中传抄不已,被视为珍本。

  道家健康养生:庄子听息法,儒家心斎坐忘!


    这种静功导源于庄子著作,是典型的道家体系的一种内功,简单易行,男女老少皆宜,且不会发生偏差。下面介绍的就是根据陈撄宁先生生前留下的上述两册资料整理而成的。

    一、 静功概述

    不少人患神经衰弱症,目前尚无良药可医。不少药品虽号称补药能补脑,亦嫌名实不符。服镇静药或兴奋剂等,也只能收到暂时的效用,药性过了,病仍复发,或更加严重。

    使大脑保持安静,排除一切思念,这才是治疗神经衰弱最有效的方法,也是练静功下工夫最重要的原则。但是由于人们思想习惯由来已久,要它一下子停止思维活动,任何事物都不想,这很难办到。为求达到""这个目的,古人曾立出许多法门,如数息、止观、持咒、结印、诵经、参公案、看话头、习禅定、心存丹田或眼观鼻端等等,虽不免有些宗教意味,但其主要作用仍是在降服自己的念头。这些法门有的以一念代替万念,有的着重于锻炼精神,大都不赞成绝对的无念。比较起来,我认为庄子的"听息法"为最好。

    所谓听息法,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这种听呼吸的方法是庄子书上的妙法。初下手时,只用耳根,不用意识,不是以这个念头来代替那个念头,更不是专心死守鼻窍或肺窍(两乳之间的膻中穴),也不是听鼻中有什么声音,而只是自己觉得一呼一吸的下落,勿让它瞒过,就算对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等,皆任其自然变化,不用意识去支配它。这样听息听到后来,神气合一,杂念全无,连呼吸也忘了。渐渐地入于睡乡,这才是神经得静养和神经衰弱恢复到健康过程中最有效的时候。这时就要乘这个机会熟睡一番,切不可勉强提起精神和睡意相抵抗,这对病和健康有损无益。

    睡醒之后,可以从头再做听息法,则又可安然入睡。如果是在白天睡了几次,不想再睡了。则不妨起来到外面稍微活动,或到树木多、空气新鲜的地方站着做几分钟吐纳(深呼吸),也可做柔软体操或打太极拳,但要适可而止,勿使身体过劳。然后,回到房内或坐或卧,仍旧做听息的工夫,还可以入于熟睡的境界。即使有时听息一时不能入睡,只要坚持听息就对全身和神经有益处。一般说来,听息法可以根治失眠症,毫无流弊,而且与黄帝《内经》上所说的"阳入于阴"的理论相合(按黄帝《内经》"灵枢大惑篇"载曰:"卫气常留于阳,则阳气盛,不得入于阴,则阳气虚,故目不瞑")。

    前人书中常有"心息相依"这一专门术语,但多未说明如何依法。苏东坡主张先用数息法,后用随息法(见《东坡志林》卷一)。朱子则主张用《楞严经》的"观鼻端白"法(见《朱子全集》第八十五卷)。但数息法要用意去数,不能纯然无念。观鼻端法要开眼去观,时间久了,两眼难免疲劳。只有庄子听息法,心中不需要起念,久做也不会疲劳,才真正地合于心息相依这个规则。

    庄子听呼吸法原为性命双修的基础,古今注《庄子》者,几乎没有一人把这层工夫全部明白开示于后学,他们多数是由于不懂,少数是出于保密,遂致此法埋没两千余年,几乎灭绝。这是道家学说的优秀遗产之一,应该发扬继承下来,若仅用于治病,似乎未尽其用,老年人如有条件在闲暇时,可进一步深造,探讨这门高深的修养学术。年轻人由于知识不足,条件不备,切不可冒昧急进,蛮练,以免弄巧成拙,贻害自己。年轻人治好了病,适当坚持练功,保持精力充沛就可以了。

    二、 庄子听息法

    《庄子》"心斋法"(《庄子》第四篇"人间世"篇)上载道:"颜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于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庄子这段话完全说的是静功的做法。这里试解各句含义及其做法如下。

    (一)"若一志"--当开始练功时,意念要专一,不要有杂念干扰,否则工夫很难做得好。

    (二)"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于心"--意念归一就开始用听字诀做功。普通所谓听,系指用耳听音,此处所说的听,却不是此意。关于这点,在古今各家注释的《庄子》书上都得不到明确的回答。

    这里所说的听,是指听鼻中呼吸之气。大家知道,凡是呼吸系统正常,呼吸不发生障碍的人,鼻中气息都没有声音,所以说"无听之以耳"""意为"")。虽然没有声音,但自己却知道鼻中气息一出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细,纵然是聋子也会有所感觉,所以说"听之以心"

    (三)"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上面说过,心所听的对象是鼻中呼吸之气,而气所听的对象又是什么呢?若说用气来听气,在理论上说不通。究应做何解释?

    这里是指听息工夫做得时间久了,心和气已经打成一片,分不开了,气已不能再做为心的对象了,亦即再不能说用这个心听那个气了,所以说"勿听之以心"

    这时身中的神和气虽然团结在一起,但尚未达到混沌境界,还稍微有点感觉。这样继续做下去,并不需要很长时间,自然就完全无知觉了。从有知觉到无知觉这一短暂过程中,与其说用心听气("听之以心"),使心和气相对立,不如说"听之以气"了。这里虽仍说"",实际上就是不要再着意于""了。俗话说"听其自然""听之任之"等等,这几个""字含意已非用而听,正是庄子这几句话最好的解释。

    (四)"听止于耳,心止于符"--初下手练功时,要注意在""字诀("若一志")上。等意念归一之后,就注意""字诀。此后再进一步就要用""字诀,就是要停止听。

    这时的功夫,渐渐进入混沌的境界,身中是神气合一,心的知觉已不起作用,所以说"心止于符"""""解)。这种神气合一的境界是无知觉的,外表上看起来和睡着了一样,但内部的情况是不相同的。

    (五)"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做功最后进入了虚的境界。这个虚是从不知不觉中自然产生的,不是用意识制造出来的。全部功夫都是从后天还到先天的。这一步工夫应该从先天境界去体会。一般做静功,只要做到这一步,亦即神气合一("心止于符")的境界也就足够了,不必再进一步追求先天境界了。

     三、儒家心斎

    心斋,谓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而明大道。常规静坐数息法要用意去数,不能纯然无念。用听息法,心中不需要起念,才真正地合于心息相依这个规则。

    颜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于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从有知觉到无知觉这一短暂过程中,与其说用心听气("听之以心"),使心和气相对立,不如说"听之以气"了。这里虽仍说"",实际上就是不要再着意于""了。俗话说"听其自然""听之任之"等。功夫,渐渐进入混沌的境界,身中是神气合一,心的知觉已不起作用,所以说"心止于符"""""解)。"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做功最后进入了虚的境界。做到这一步,亦即神气合一("心止于符")的境界足矣。

    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心斋,就是虚空的心境,即超越功利的审美心境、审美态度。心斋为道教斋法的最高层 (供斋、节食斋、心斋 ,指疏沦其心,摒弃智欲,澡雪精神,除却秽累,掊击其智,断绝思虑。

 

    修炼方法以虚为要,从倾听自己的呼吸入手,专心致志地将太虚之气与道相结合,以便进入虚无忘我的境界。其具体步骤,据近人陈撄宁《静功疗养问答》介绍说:意念专一,排除干扰;专注听呼吸之气,因鼻息无声故不以耳听,而用意念听,功夫深入,意念联成一片,无须再着意于听,而是听其自然,听之任之地听,意念归一后,即停止听,渐入混沌境界,心的知觉失去作用,最后不知不觉地进入虚无境界矣。

    四、如何做到无名、无功、无己

    庄子的办法是“心斋”和“坐忘”。

    道家健康养生:庄子听息法,儒家心斎坐忘!

    何谓“心斋”?就是要保持心的虚静,摒绝任何思虑,“虚也者,心斋也。”亦即“去知”,“黜聪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认知是无限的,改变“人为物役”的状况,把精神从名僵利索中解脱出来。

     “坐忘”是实现“无己”和“逍遥游”的另一条途径,当然堕肢体并非真的要毁掉身体,而是要忘却自身的存在,一任脱离形骸的精神逍遥遨游。像庄子所说,“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覆终始,不知端倪,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道遥乎无为之业。”忘掉自身,超越尘世,一切是非烦恼全然消失,潇洒自在,其乐何极?可见,“忘,是庄子解脱学说和养生观的一大法宝,它不仅要求人们忘年忘义、忘其所受,忘天忘物,总之要忘掉一切,最后连自身也要忘掉,只有“忘己之人,是之谓人于天。”去除心中一切欲望,达到合一之境地。

    中国长寿就是肉体长生的成仙信仰,是出于对人生、世间的挚爱和依恋,植根于华夏民族热爱人生的现实主义的人生态度。希求长期地、无限地活于人间,饱享人世间的各种幸福,当然是出于对人生、人间的肯定和贪恋。儒家是以自然豁达、平静面对的态度;道家哲人是以自然主义的达观哲学来面对;而道教对以长生现实,战胜死亡充满执着的自信和不懈的追求。

 五、心态平衡  其乐无穷

人生不如意常有十之七八,事事顺心?那是温室,七彩阳光总在雨后,人之所以会心累,就是不懂得取舍,要放弃抱怨和有型的物质,记住和感恩一切。人的物质欲望是无止尽的,人该多追求高品质的精神生活,人生的目标是可以服务大众,让世界更美好。

六、呼吸四宜四忌

1、宜缓、慢、深、匀、细、长。忌急、快、猛、促、暴、短。特别是在初练时以呼吸四十九度为准。后仍需缓缓增加,切不可一次呼吸至百度以外。

2、宜洁、净、清、新、幽、静、宽。忌尘、烟、灰、雾、杂、乱、窄。宜于清晨选一清静宽畅无吵闹,或旷野山林幽静之处所练之,练习期间最好在庭院户外,不可紧闭一狭室中。

3、宜鼻、耳、窍、毛、孔。忌口、撮、眼、瞪、屁。练气时最忌以口出入。于每次练气开始时不妨稍用口吐出胸中肺胃部恶浊之气,并以三度为准。再后之须使气从鼻孔出入,以防止避免污浊气浸袭肺部之害。并且呼吸时须一气到底,使肺之涨缩,收伸之极限,才能尽到吐故纳新之意用。

4、宜聚、守、平、稳、握。忌散、乱、溢、弛、滞。呼吸时决不能胡思乱想,而影响气路通畅。因为人身之气血,行之于虚,而滞在于实,如在呼吸当中思想散驰,胡思乱想则气必凝结障害,久之则必成气痞之病,而适得其反损伤健康。

以上诸法实属经验之方,若能常常行之自可受益。迨之功成之时则周身之筋脉灵活,骨肉坚实。气与血合而行功,动可以遂呼吸而贯注,静则神清而致用,意之所动,气既赴之。倘有局部疾患以意领之气到病去,气之功用神乎矣。

 

人之生命以气为本,以息为先,以心为根,以肾为蒂。息百总脉,一呼则百脉皆开,一吸则百脉皆合。人之呼吸若常存心肾之间,则血气气顺,元气自固,七情不炽,百骸之病皆可消也。

编者按:世界没有完美,只有最美。在不断的失败与挫折时,才有成长和进步快乐。这就是知足者常乐,多少人走着走着因此而迷失了自己?知足心不代表没有上进心,幸福的距离,其实就在咫尺,转念不在天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