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古城辽阳祭孔大典(转帖)

标签:
辽阳祭孔释奠礼三献礼德行天下跪拜礼 |
分类: 华夏文明典故 |
2015年9月28日,全球多个城市同时公祭中华文化先行者孔子,今年是孔夫子2566年诞辰纪念。几苇渡先生应邀参加了东北古城辽阳的祭孔大典,组委会的朋友帮提供了一个摄影工作证,得以有比较好的角度记录下这一盛况。
辽宁省辽阳市,今天给大多数人的印象是普普通通,但是历史上的辽阳却是轰轰烈烈。这一座有着2400年历史的古城,又被称为襄平、辽东城,在辽金两代均为陪都之一,清太祖努尔哈赤也曾在这里建都东京城。在后金政权迁都沈阳,并更名大清后,渐渐的辽阳退居到东北第二位,仅次于盛京。但最近的百年岁月中,中国发生了太多的变化,辽阳也不可避免的在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
辽阳祭孔大典首次举行在2014年,今年是第二次,由辽阳市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主办。
古城辽阳曾经有一座孔庙,也就是文庙,修建于明初洪武年间,清代康熙雍正道光时期等相继扩建重修,颇具规模。经历过沙俄战火,但终于损毁在文革。现在已在原址上修建了文庙广场,主要建筑为棂星门、泮池、状元桥、孔子立像、九龙壁等。
孔子立像是文庙广场的核心,立像下两侧有两副石刻画,讲述了孔夫子的故事。关于这位圣人的那些事儿,如生平、哀荣、祭祀、子孙等等,我写了一个长微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阅读。
祭孔大典中的文庙广场,喜庆祥和,虽然阴沉的天气有些湿冷,但所有大典的工作人员都紧张而喜悦的忙碌中。
祭祀是一种传承几千年的礼仪活动,从对“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的自然敬畏,到对“仙佛神圣”的伟人崇拜,到对“列祖列宗”的先人怀思,实际本质上都是一种自我洗礼和认知,寻找一种传承的意志。
为了这次孔子祭祀,虔诚的志愿者们,花了一夜的时间在手工制作各类贡品,奉献在老夫子的神位前,以表达对先贤的敬仰。
上午九点二十八分,祭孔大典正式开始。
整个仪式是以传统的汉服“释奠礼”为主体,结合了部分现代环节。虽然参加祭祀礼仪很多人对汉服和礼仪并不熟悉,但都秉承着一颗礼敬感恩之心,在努力去做好自己的角色。
隆隆的鼓声,咚咚的锣音,两位汉服少女波动琴弦,会场上萦绕古乐华章的恢宏。
仪仗队伍从棂星门徐徐走入,穿着传统汉服的旗手、舞者、公祭人,屏气凝神,庄重前行。应邀观礼嘉宾团,“尊师孝亲”的黄色丝带成为场内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文庙广场中,数千市民和嘉宾共同见证这一盛典。
状元桥后,辽阳师范附小的几十名儒生男女幼童,摇头摆脑、大声的背诵着《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孩子就是希望,中华文化的传承必须从娃娃抓起!
孔子六艺,简单说是一种基于春秋时期的生存技能总结,即“礼、乐、射、御、书、数”,懂礼节、通音乐、能射箭、可驾车、善书法、晓数理。
孔子立像平台上,身着红黑相间汉服的女子舞者,时而列队肃立,成为祭祀的依仗,时而伴乐起舞,尽显典礼的优雅。
前任辽阳市政协主席致辞。
这次辽阳祭孔活动,没有现任市主要领导出席,这是一个缺失。祭孔,以及祭祀黄炎二帝等,早已脱离封建活动的偏激认识,这是对中华民族老祖宗的一种态度,或者说是中华正朔的自我表达。孔孟的儒家思想,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之一,到汉武帝“独尊儒术”,到宋代程朱理学,到明代阳明心学等等,并不是故步自封或一成不变的,历代儒学大家们都在不断探索和思考。辽阳作为千年古城,挖掘本地历史脉络、弘扬区域文化传承,从精神文明的思想引导,到物质文明的经济推动,都是十分必要的。


接下来是祭孔大典的核心部分是“释奠礼”。
从周公旦定《周礼》开始,“礼”成为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俗的说就是“仪式”和“规矩”。如现代人的会面礼节,握手、拥抱、亲吻,这些不是可以互相随意替换的,“非礼勿视”,“授受不亲”,都是一种礼。
荀子《礼论》中把“礼”最核心的内容归结为“天地”“先祖”“君师”三项,孔子祭祀即为“君师”之礼。释奠最初就是古代学校的祭祀典礼,后来因为孔子儒学地位被历代政权所独尊,渐渐的“释奠礼”成为了祭孔的专用名词,并作为等级最高的祭祀活动称呼。
三献礼,是祭祀活动中的一种特有程序的名称。所谓三献,即“初献、亚献、终献“,可以简单理解为分三次连续进行上香或敬酒等,以对被祭祀者的尊崇。三献礼是释奠礼中最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统祭祀中,参与人员都有一些非常绕口的古代职务名称,主要是:通赞、赞引、执事、献官、掌祭官、陪祭官、监礼官、纠仪官等。为了看懂祭祀过程,还是大白话的说一下他们的职能。
通赞是仪式主持人,司仪,掌控整个祭祀活动的进程。献官是祭祀的核心人员,分为“初、亚、终”献三类及分献,以初献最尊,或者说这位是主祭身份。赞引是礼仪引导员,带着领导(献官)场内走动。执事是工作助理,类似剪彩递剪子那个。掌祭官就是从献官手里接过来香烛、酒杯放在供案上那个助手。陪祭官主要是“陪着”。监礼官、纠仪官是会场纪委工作人员,执法长老一类。
接下来,大家自己看图说话吧!释奠礼开始了!
【迎神】
通赞上场深鞠一躬,大声“迎神”,即恭请孔夫子神主。
场内诸位献官。
赞引之一。
红衣执事。
【初献礼】
汉服双手要端在胸前,祭祀行礼从拱手一揖到地,到跪拜。
再奉酒,即“献爵”。
跪,叩首。
初献官(也是读祝官)到诣读祝位,恭读《祝文》,即祭文,一众祭祀人员跪。
【分献礼】
在祭祀孔子活动中,除主祭孔圣人外,还有一些陪祀的先贤。主要是四配(颜回﹑子思,曾参﹑孟子)、十二哲、先贤、先儒等,能进入陪祀名单的都是历史上的大能之辈,这一荣誉是历代儒家的最高殊荣。对陪祀者的祭祀环节叫“分献礼”。分献礼就是“上香”跪拜。
每各环节的献礼前,献官都要净手,通赞会唱一句“诣盥洗所”大白话就是“去洗手”。
在辽阳文庙广场没有其他陪祀者灵位,也就祭祀在孔子圣像前了。
【亚献礼】
亚献礼与终献礼,程序一样,都是“献爵”,不“上香”。
【现代祭拜】
上面是“三献礼” 的环节。接下来结合了现代礼仪部分,首先由孔子后裔宗亲代表向老祖宗叩拜。
辽阳市各界代表人士向孔圣人敬献花篮,并鞠躬致敬。
【佾舞】
这时候汉服女舞者也跳起了“佾舞”。这是一种古代的舞蹈,“佾”读“ yì”。《论语》中孔子自己说过“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是一种数量词,代表表演方阵的单边人数,如果是“八佾舞”,为64个人,是只有天子才能用的一种规制。“六佾舞”是36人,为诸侯所用。祭祀孔子一直都用“六佾舞”,到了明成化年间升级为“八佾舞”,享天子之礼。
在表演“佾舞”中,有两个舞蹈工具,即“雉”“龠”,羽毛与一种乐器。“龠”读“yuè”,形状像笛,据说古龠发源于“吹火管”。
【饮福受胙】
释奠礼进入尾声,初献官再次登台,行“饮福受胙”之礼。“福”指祭酒,“胙”指祭肉。在重大祭祀完毕时,参加祀礼之祭官及执事人员,共饮祭酒吃祭肉。传统认为经过祭献之酒肉,已受神之福。
之后“撤馔”,即将祭品盖住。
【送神】
通赞高呼“送神”,恭送孔老夫子神主。
典礼大成时刻的孔圣人立像。
参加这次辽阳祭孔活动,来去匆匆,但颇有体会和收获。因为是第一次拍摄祭孔,很多镜头的抓拍,还没有能更好的表达释奠礼的精髓和细节。
在活动筹备现场,看到很多辽阳市及周边地区的志愿者,他们自称为“传统文化爱好者”或“义工”,可能他们并不熟悉孔子和儒家文化,但他们都有一颗善良,诚挚感恩的心,希望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做一些善举,弘扬一些正能量,这种内涵是最珍贵的。
祭孔是一个仪式,复古的服装和仪轨,很多参与者也并不熟悉,而且也难免有一些表演的味道。但这些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传承中华文化,如何传承、传承什么、继承与发扬、反思与摒弃,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辽阳是一座古城,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希望地方政府、文化协会、专家学者、志愿者们,共同努力之下,推动这座城市的文化复苏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