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五礼”,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
国家类的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礼仪的起源曰“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较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1礼之记载
“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简称礼经)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传统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和,成为实施礼仪教化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的、极尽其能的,就为时时提醒孝亲尊师!
2古代国家礼仪
①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祭天盛行到清代才结束。
②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
③宗庙之祭: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祭祀时行三跪九拜礼。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
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
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
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⑤相见礼
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先施礼。
⑥军礼 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肃礼为军人所用,至手下地而不屈身首。《礼记.少仪》:“武车不式,介者不拜。”首不拜下地,手置地即可。郑玄注:“军中之拜肃拜。”
3古代生活礼仪
①诞生礼
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家人都参加。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②成年礼
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至清代因剃发而终止。
③飨燕饮食礼仪
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满清这点还是保留了。
④宾礼 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
⑤五祀
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室溜,秋祀门,冬祭井。汉魏后按季节行五祀,总祭一次。清康熙之后,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
礼之名词应用: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揖让】指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对宾客为时揖,行礼时推手平胸而致于面前;对尊长为天(高)揖,行礼时推手至眉高。
【长揖】这是汉后,为宋明时期民间常用的相见礼,揖手高举,自上而下至踝。
【拱手】古时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拱合表示敬意,现为抱拳拱手礼。
【九拜】中国古代特有的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也有三跪九拜之礼。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坐法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以表谦恭。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崇尚朝南左东,左升右降。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婚冠礼】古代嘉礼之一。《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不等,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古人斋戒时忌荤,肉鱼荤腥易起杂念,葱、蒜等会口中发出的臭气。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
为主人对君子之尊敬,今人有“虚左以待”一语。
【再拜】拜后再拜一次,表示礼节之隆重,以表示敬意。为九拜之报拜。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为倾倒、崇拜之意。
【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以文会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
古人姿势:
一、经立
经立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手至腹前即可。两足开立与肩宽,为之四平八稳,立如松。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硬——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
孔夫子行叉手的行教礼的像——教授弟子出使外交礼仪或朝堂执圭礼——论语10.5为执圭,鞠躬如也,上如揖,,。传统文化的家人几乎都不知也。
二、坐容:
经坐(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胡坐,端身正坐,双手放在膝盖上;也可收拢抱在腹部。或者趺坐(盘腿)都行。
三、行礼:
1、正规揖礼:两手左右打开合抱立掌当胸,左掌先立于右手(女子先右手),以胯磬折推手齐眉,同时鞠躬四十五度,然后起身,同时手回至胸部,变拱手,然后手放下。对尊者。
2、一般揖礼:直立,两臂直接合拢至胸立掌,两手向前上口鼻前伸动态揖礼,同时上身磬折四十五度。正规场合,对朋友。
3、拱手:两手拱立当胸,身和胳膊不动或微动。
4、颔首致意,多是长辈使用。
5、正规拜礼:直立推手揖礼,鞠躬四十五度,男士直身后右膝先着地跪下,两手左右展开再合抱手于胸前,推手揖礼后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手掌上(空首),然后直起上身(兴),起身后揖礼再肃立。
6、一般拜礼(或于雅坐时):直起上身,起手揖礼后拜手(手至地,头贴手)。
7、女子行礼:女子专用敬即万福礼;若冠装拜礼,膝着地,揖礼后,加手至额,身头不动,手拜触地即可。
四、迎宾:
古人迎宾讲究衣冠严整,迎宾时,主人立在门右(其实就是主人在东,客人在西),客人走门左。主人引路,客人后主人行,是应当把握的精神。
五、宴请:
东道先说“请”,客人辞让,东道一请即可,不必过分谦让。 总之原则是:心安则行之,可以行则行之——其他不强求。
礼之小介:
先周,秦汉时期,揖,小俯。宋以后民间长揖,则垂手至膝。
拱手,行礼起始型。拱手礼,男子左手压右手,左手大拇指甲掩右手大拇指甲,当胸。此先秦至明,至清初皆如此也。此男子吉事尚左,女子吉事尚右。左阳而右阴,男阳而女阴,行于阴事则以阴显是也。《礼记》曰:凡男拜尚左手,女拜尚右手。
拱手后引手向内,近于胸。厌,汉代之后简化鲜见,惜与揖同。
《仪礼,乡饮酒义》:推手曰揖,引手曰厌。《说文》:“揖,攘也。手立掌当胸外推曰揖。”抱掌拱手后引手曰厌,为拱手鞠躬礼。
揖、厌,必辅以磬折以示恭敬,即鞠躬。《礼记》:“进而揖之,退则扬之。”郑玄注:“揖之谓小俯也。扬之谓小仰也。”见面作揖小俯,告辞拱手小仰。
肃拜,九拜之第九拜,作揖礼后,俯首,两手至地,跪鞠不拜首。军中之拜即为肃拜。
《礼记.少仪》:手拜,手至地。而头仅小俯。《仪礼.士昏礼》:“妇拜,扱地。”朱子注云:“妇女首饰盛多,如副笄六珈之类伏于地上?”因此女人不跪。朱熹解也。
《荀子.大略篇》深揖平衡曰拜,磬折,头与腰平。此处为揖亦鞠躬平腰。宋明时期跪时先屈一腿,后一腿再跪,仍一揖而后拜。其仪度以详缓为敬,不可急迫。
有人谓双膝先后跪之为胡人之跪?此跪宋时期如此。着汉服者衣身过长,若双膝齐跪,则起立不便,有碍行礼。贾子曰:“跪以微磬之容,揄右而下,进左而起,手有抑扬,各尊其纪,跪容也。”跪的时候微躬身子,退右脚跪下;起身的时候上左脚起立。
郑注九拜:奇读为奇偶之奇,一拜也,今雅拜也;褒为再拜是也;肃拜为军礼鞠躬是也,今女子多用;振动拜音恸,哭泣战栗变动之拜。以九拜为九种拜型,而凶拜、吉拜为丧三年与散庐之拜也。
礼仪之跪拜禮流变:唐之前几千年皆是稽首或顿首,也有同辈的空首拜礼,一般为一拜或褒拜;宋朝开始多用空首拜礼,一般三拜。元后的明朝,使用了五拜三叩首礼和四拜礼;流传到清朝,演变为垂手两边的三跪九叩拜礼,口称奴才的一跪三叩响头,三跪为九大头的叩礼;以及打千的半跪鞠躬礼。到民国辛亥革命,割去了奴化的形式主义扣头礼,力行日式鞠躬礼矣。
编者按:华夏文明礼仪,礼之编辑、归类、易懂、易行。后学也是边学边改,之前谬误之多,惭愧也。期望知礼的老师们不吝赐教。感恩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