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求真——修行的误区 转载自如是

(2014-03-19 10:59:00)
标签:

佛法

无我

五蕴皆空

内观禅修

一切都不要执着

文化

分类: 东方儒道法玄

中国禅宗僧璨在《信心铭》中说:“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常常看到一些修行人在自己的修行中在找寻真如、真我等,也看到这样的修行者在指导他人的修行时用:修行者是谁?说话的是谁?吃饭的是谁?不管问话的人意欲何为,不管参禅的人做何反应,总之,这样的问话把佛法的修行导入了一个错误的方向,即修行的过程成为一个找寻真如的过程。

佛陀说:“五蕴皆空”,佛指出的修行道路是“如实认知”,即依照身心的本来面目认知身心的本质。一般而言,在没有见法之人的心中,如果修行的方向确定为找寻一个在五蕴身心之外的东西,那么,他的修行就出现了根本性的错误。

本来,一个普通的修行者,在初级的修行时期,心总在“有”当中打转,他的一切修持,不会超越“有”。禅师的教法应该以破除弟子对五蕴实有的执着为目的,以引导修行者观察五蕴身心的本来面目。但是,正是这些错误的修行指导不以破除执着为重点,而以“求真”为重点。

僧灿禅师的教导是非常正确的:“不用求真,唯须息见”。这是佛法的正确知见,只要修行者真正地认知了身心的“无常、苦、无我”,就会自然放下执着。

也有一些修行者用“真心本圆满,何劳君知照?”这也是陷入了“有”的错误知见,认为有一个本来圆明的东西(或称为真性),可以一世一世地传下去。

纯正的佛教观点不是这样的,假如有人教导有一个真如或真我,在一世一世地轮回,这是外道而非佛教的说法。纯正的佛教从来不认为在可以观察到的身心现象之中,有一个主体的“识”住在身体当中,当人死亡后,那个神识到处飘浮,寻找投生之处;这种错误地认识存在于持有“常见”观念的修行者之中。

因此一些学派发展出“中阴身”这样的说法,按照纯正的佛法,没有中阴身这个现象。修习原始佛法的行者,若具有很好的直观能力,可以亲自证知五蕴身心在刹那生灭,而没有一个固有不变的“神识”或者意识的存在。每一个“识”的生起,必须依于根、尘相触;这一点是可以在修行中亲自证知的。

佛教认为,所谓的识,必须是缘生法,因缘(外境)而生起,因缘(外境)而灭。人的每一个认识,不论是从眼或耳生起的认识,都是刹那生灭,从来没有一个死后飘浮着找寻投生之处的神识。

当一个修行者在寻求一个所谓“真实”的时候,他容易相信中阴身的存在,容易相信真我和神识的存在。他的修行中心就转到要证明有一个识的存在——这是修行方向的完全偏失。有人或说,无为法是真的,是绝对的。但是,我们用六根感知到的事物,只能是有为法的范畴。在没有完全修行成功的普通修行者那里,是没有能力感知绝对的“无为法”涅盘的。

在北传佛法的经典当中,《心经》是最被推崇的,《心经》在一开始就讲到“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与原始佛法的教义是完全相同的。五蕴(色、受、想、行、识)都是因缘而起,因缘而灭,没有固有的一个主体,所以它是无我的,因其无我,故说其“空”——五蕴皆空。

所以,佛法的修行当中,最忌讳“求真(性)”的修行方法。

内观禅修的重点在于认知五蕴身心的真相

世人皆以自己的认识来衡量事物,向外看,看他人的优点与过错。但佛法的禅修者不会陷入错与对的执着当中。以佛法来看,对事物的执取,是产生种种苦痛烦恼的根源;而执取的根源,是对自己的五蕴真相的完全不了解。

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身心真相没有正确认知的时候,他就陷入了错误的认知,即身心是我,身心为常,身心是乐。佛陀教导的修行方法就是以认识五蕴身心为出发点,以完全对身心真相的认知为修行的终点。

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受到痛苦心理的袭击,无法摆脱苛虐人的感受、想法。以佛法的观点看,这些痛苦的产生都是源于认知上的错误,即没有看清身与心的本质。

当一个人错误地认知五蕴身心,他的心理就产生障碍。而当一个人正确地认知了五蕴身心,他的心理障碍就消除了——即贪嗔痴的习性不再生起。

所以说,认知五蕴本质的过程就是清除心理障碍的过程,清除心障的过程,就是修行的全过程。

一位禅师有这样一段话:“不用搏量,不用注解,不用要得分晓,不用向开口处承当,不用向举手处作道理,不用堕在空寂处,不用将心等悟,不用向宗师说领略处,不用掉在无事甲里。”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位禅师的意思,那就是佛陀的那句话:“一切都不要执着。”泰国高僧佛使比丘在《一问一智慧》中说:“若把佛陀所有的教诲,乃至八万四千法门归结起来,就是这么一句话——‘一切都不要执着!’......当我们了悟这道理时,可以说已经明了了佛说的八万四千法门;当我们实践这句话时,也可以说已实践了一切法门。............

当有人问佛陀:‘可否将你的全部教导归纳成最简短的一句话?’佛陀回答:‘可以!’接着说:‘一切都不要执着!’”

禅师的这一段话若要细解,就是不要执着五蕴的各种境相,不要执着一切相。即不要在身心接触的地方,在心念生起的地方,发生执着。

关于这一点,我们在生活当中随处可以体验,若你过分留意某件事,你的心就被它缠住了,时间一久,你就会感觉苦,这是由执着带来的苦。佛法是解缚的,当心遇到外境,产生执取的时候,要清楚地知道,并与其拉开一些距离,然后依佛法的眼光来观察认识那个事物,以便了知它的真相。认识五蕴真相的过程就是修行的过程,修行的过程就是建立正知正见的过程。

禅师的那段话中,不断地告诉:不用、不用、不用......这就是告诉修行者一切都不要执着。

当然,要做到一切都不执着的前提是要真正地认知五蕴的真相。所以,修行就需要以五蕴为观察的对象,以认知五蕴的真相为目的。修行需要在这里下一番真功夫。

佛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