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元和健康内家点穴
我把多年来总结出来的点穴医疗经验与人体气场运动理论相结合,总结了一个歌诀,可以作为一切点穴治病的指导思想,若能牢记,必大有助于疗效。后面将陆续分享给网友们,这些歌诀,若能理解,则更有助于提高点穴医疗的主动性。
(一):脏腑循经加全息,远攻近取两相宜
这句歌诀是说治疗脏腑病的基本方法。凡脏腑疾患,一般皆可取该脏腑所出之经,依气感沿经取穴或推经而治。如肾炎,可取肾经,由涌泉穴起找穴位治疗;如大肠便秘,可取手阳明大肠经治疗。治疗过程中,大可放开精神视野,所之所至,技之所出,皆顺其自然。上病可下治,下病可上治,尤当注重阿是穴、全息穴、八卦全息穴之调整,这样内病外治必以效显、效速而奇效。
(二) 实症当泻勿迟疑
虚损慢补步步移
这两句是针对中医所说的虚症实症的治病原则。一般来说,初病则穴淤经寒、形体胀满为实,久病则气弱形消,穴位气机微弱为虚。当然,久实生虚,久虚生实,虚实之间,轮回相转。如肾系统初病,沿膀胱经、肾经有条状硬块,掐捏之如刀割针锥,奇痛难禁,如不治疗,久之则腿足见粗,至极而止,是谓“发胖”。实症至极,人肾经、诸穴气不畅,循行失调,而至于虚。气虚而内营不周、外围不固,新陈难以代谢,固又至于生“阳性反应”,经脉条状硬块再起,其余经脉诸疾之阴阳虚实转换,无不如此。虚实往复,平衡失调之因,故病非实即虚,治病非泻即补。对于经脉,全息穴经筋的硬块,应当针锋相对,用掐、捏、拍击顶压之类手法祛之,患者治疗后会在3--5天内治疗部位有青淤之斑块出现,这是好事。治时自然疼痛的很,须让患者在提、捏、揪、掐之时深吸气一口,闭气忍受配合,换气时治疗亦当停止。这是对肌肉、经脉实症的治疗。如果实症在手三阴经,则可用刮、揪之法速祛;如果实症塞于肢端,如暑热袭人,点穴推至指尖,青淤之气不散、汗之不出,则可用针刺指尖宣穴,挤出深色淤血,高烧自然速退。对于久病气虚、形消骨立,经脉未见膨胀、穴位跳动微弱之病,则应采取循经补气法。补者,循经取穴或取全息穴后,屏气凝神,轻轻点补,慢慢深入点按,以内力相贯,是谓大补;待穴位跳动渐渐有力,凭感觉予以圈揉,是谓调补;循经而推,以一穴之生机灌溉诸穴,使其生机再起,是谓合补。然补救一穴,并非易事。如遇久病衰微,生死之间,往往命悬一穴,故有时把住一穴,虽输气良久,亦如陷深渊,穴位无所气机反馈性跳动,数日治疗,方有跳动感由微到显,若已洪大有力,则自然不需再补,而须换另外的穴位予以补救,所以,补穴之法,要稳大稳扎,一步步移动穴位调理一直打到最佳效果。
(三) 中风病根在头上 三个大穴疗效奇
中风,即偏瘫,从西医之说,是脑内血管阻塞或脑溢血后遗症;从中医之说,是阴阳失调、气穴严重不和,邪风入侵所致。西医言于病机,中医言于病理。该病气并于头部,头昏脑胀,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在治疗上,有三个秘穴可调治:人中、上庭、百会。一般以针刺为宜。(不会用针者慎用)三穴位一者调和阴阳,开通祛病之道;二者激气活血,使气攻病灶;三者排病散瘀,气血归根返元,疗效甚奇,为一秘法。
(四) 疮毒肿瘤各不同 ,断流开源方法异
疮毒与肿瘤,都成包块状,但性质各不同。疮毒是患部组织淤积发散性毒气,损伤正常组织,使之发炎肿胀所致;肿瘤是患部淤结寒气,使肌肉、骨骼、脏体细胞组织未能完成发育成长,而形成畸形,犹如人之侏儒,再由侏儒类细胞分裂所致。对于疮毒,应采取断流为主,提取为辅的策略。点穴时意想“断除毒气之源,使之枯萎”,在周围点穴封闭,使其余毒气从别的经、穴自然散发,其疮块自然枯萎,如图速效,可再采取抓气扔气。肿瘤属寒淤,应当采取开源之策略,点按诸穴,使寒气能排出体外,古人云:“寒以温之”。对肿瘤,极有效之治疗是以手掌捂或指头轻轻点按患部,大行温补之功此为开源之大法,往往治恶性肿瘤亦可获奇效,只是此法耗功太大治后须好好养功。
(五) 精神病患气乱窜 下泻中调一线理
观精神病之气,乃气并于头,中丹田、下丹田空虚,查精神病之经脉,则大肠阻塞。肝火上扬,气并于头,则睡不成眠,思维绵绵;中丹田空虚,则心神无主,恍兮惚兮,若醉若痴;下丹田空虚,则大便不畅,四肢无力;大便不畅,肝火上扬,则情绪暴躁,情生意绪,幻影幢幢,无所止息。或幻听、幻视,无所自主、自识,信以为真。行动如狂似醉,为所欲为,是谓精神病。故治疗精神病,当以下泻、中调、上中下丹田气机归元为策。下泻,指泻大肠经以排浊;中调,以点按心包络经大陵、内关,心经神门穴为主,配之以推经;归元,点按、圈揉上庭、眉心、膻中、关元穴,在这一条线上的几个大穴上从上到下逐一调整,可起到安神、理气、排浊之功,效果甚显。
(六) 毒入穴脉气未绝 把准全息静点提
或饮酒大醉,或误饮食有毒之物,或外伤中毒,只要气息未绝,一般可以在全息穴上以指甲尖静功点提取,点后往往皮肤上会起水疱,而人自会得救。水疱即毒气之物,不可使水疱破裂,水疱一般在三天左右自动萎缩消失。
(七)风湿疼痛借偏方 原地提来肢端逼
对风湿与类风湿病,不是易治之病。一般患者都是积病甚久,经、筋、骨皆有病。治疗策略,可以原地提取和肢端循经排除法并用。循经点按之外,患部直接提取可借偏方:葱头2个,生姜1块兑桐油2两或白酒2两,点燃灼热后,抓酒或桐油拍打患处,每日2—3次。
此法可直接从患部抓取病气。
(八)无名病症调八卦 哪有问题哪里取
有些局部问题如疼痛、酸痛、肿块、骨质增生、虚弱等等,是该部位的穴位及组织发生局部病变,或虚或实,直接患部就可以了。须知任何一个区域,都有一个完整的八卦信息圈,圈内相生相克,关系完整。如背脊诸部、足掌、手掌、百会、前额等等,都是如此。该部如有不适,只以该部为核心,调周围八卦就可以了,此策略可使功道集中,对局部病患疗效甚显。
以上是治疗诸病的一个大的策略。既属经验之谈,也是理论之论。它是点穴医疗辩症论治的总方向。认识到这个方向,一切针对性治疗的经验就可以深刻了解并活学活用了。
实例:坐骨神经痛是肝肾不足,秩边穴气血要打通
坐骨神经痛
适宜人群:中老年人
操作方法:先用深沉力度揉按秩边穴,接着按 顺、反时针方向旋转揉按各60圈,直到皮肤发热以后,再用手掌拍打穴位的周围,使周围的肌肉也放松,5分钟见效。长期坚持,可预防复发。
有一次,我到了一个农民工比较聚集的社区诊所出诊,来看病的人比之前任何一家社区医院的人都多,我知道,农民工兄弟身体有点毛病是不会去找医生的,难以忍受了才会想办法,他们的健康问题尤其不能耽搁。
那天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他个头不高,是一个建筑工人,他说他右边腰痛并窜到了右脚跟,已经痛了3个星期。
“疼好长时间了,我也没有时间去看,疼的时候一阵一阵的,有时候火辣辣地疼,有时候抽动着痛。干活的时候还不觉得,就是闲下来的时候最疼。”
我问他是不是在天气寒冷的时候还在外做工程,他想了想说:“对,二月份的时候接了一个工程,许多工作需要侧身在雪地上做,而且就是右腿!”
通过他的描述,我知道这是典型的坐骨神经痛症状,患者坐骨神经痛的主因就是“寒气入骨内伏”。再问下去,他说4年前坐骨神经痛曾发作过,先后用了止痛药、肌肉松弛剂又做了物理治疗,倒是好了一段时间。直到3星期前疼痛又缠上了他,自己又不舍得去医院花钱,就去药店拿了上次吃的止痛药,但是这次却一点效果都没有。听说社区医院有中医了,他才过来看看。
我对患者说,坐骨神经痛找秩边穴最合适了,我就给你按摩秩边穴吧。秩边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一个针对性很强的穴位,该穴位于人体的臀部,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我让患者在床上侧卧,下边的腿伸直,上边的腿半屈着,对着秩边穴揉按,揉按的时候用力要深沉,最好达到肌肤深层,接着按顺、逆时针方向旋转揉按各60圈,直到皮肤发热以后,再用手掌拍打穴位的周围,使周围的肌肉也放松。果然,还没过5分钟,他大感轻松,吐了一口气,大声对我说:“奇怪了!您三按两不按,我的腰和脚后跟都不疼了,这简直比那仙丹都灵呀!”
实际上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秘诀,坐骨神经痛是中老年人一种常见的病症,尤以男性患者为最多,它与体质强弱、生活环境、气候条件等密切相关。现代人的工作非常繁忙,在外面的时间很多,很容易肝肾不足、气血两虚,再加上冬天寒气的侵袭,就可能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而引发坐骨神经痛。
由于秩边穴在臀部,臀部外散的水湿之气由此传于膀胱经,所以秩边穴里有来自腰臀部肌肉层中气化的水湿之气,这些水湿之气在秩边穴里散热冷缩并循膀胱经而行,而坐骨神经正好在秩边穴的外侧,如果秩边穴里的气血不通,坐骨神经痛就是必然的了。揉按秩边穴,可以更好梳理气血瘀滞,从而消除疼痛。另外,前面说过肾和膀胱相互表里,其实就如同亲兄弟,膀胱气血通畅,自然肾的气血供应也上来了,肾脏不虚则肾府——腰同样也安定了。
坐骨神经痛是一个慢性病,虽然有时候暂时止住了疼痛,但如果不注意改变生活习惯,还是会复发的。由于患者在室外工作的时间比较多,所以我给他推荐了一个通过运动巩固疗效的办法。
我说的这个办法就是“卧、坐、站”3种姿势下进行的坐骨神经痛锻炼方法:
①卧位:先仰面躺下,交替屈伸双腿,再交替抬腿。
②坐位:患者端坐在床沿或椅边,伸直双腿,足跟着地,足尖跷起,双手平放在大腿上,在逐步向前弯腰的同时,两手推向足部。初练时,两手或许仅能推到小腿,练习一段时间后,能抵达足背和足尖。
③站位:患者两手叉腰直立,先轮流直腿向前抬起,接着尽量分开两腿立,轮流弯曲左右膝关节,使身体呈弓形下蹲。这套动作中站立的动作可以在外面进行,躺下和坐下的动作可以在患者工作之余进行。
治疗结束以后,患者对我说:“我上周去医院看这病两回,第一回花了700多,第二回500多,效果都不大。在您这儿,一分钱不出就治好了,我真不知道该说啥了。”
其实什么感谢的话都不用说,患者的健康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感谢。我们说手到病除,并不是“钱”到病除,我们能通过保养得健康,却不能花钱买健康,健康的身体是多少金银都换不来的,身体垮了,纵然多少钱财也是无力回天。
——张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