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文兵的现学现用《黄帝内经》——推荐好书

(2011-03-05 19:07:17)
标签:

徐文兵

中华文明

《黄帝内经》

国学堂

中医养生

健身健美

健康

分类: 时尚国醫学习

现代人离自然越来越远了,不管是生活方式还是饮食习惯。作者通过对《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幽默风趣的解读,希望现代人能够亲近自然,回归传统。在本书中,作者首先明确了养生的方向,那就是人作为自然的产物,必须要遵循自然的规律;指出了现代人司空见惯的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冬泳、去健身房、吹空调、抽脂等等;提供了最基本的关怀,怎么吃,怎么喝,不要吃反季节的东西,不要喝冷饮和碳酸饮料,起居作息要跟随自然的规律;养生需要先养心,现代人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欲望,如何做到恬惔虚无;针对女子养生和男子养生,按照不同的生命周期,提供不同年龄阶段的养生要点,是所有致力于养生的人们不可错过的一本好书。

黄帝内经现学现用特色及评论

徐文兵说——什么叫养生?当你养一盆花的时候,要先了解它的本性是什么,不能顺着自己的心情去养。你觉得它渴了就浇水,你觉得它饿了就施肥,最后植物都死了,花盆摞了一堆。所以说,养生的基本要求是,你要了解它的本性。我们中国传统的健身方式不是健身房跑步机那一套,而是站桩。站着像个桩子一样,手脚都不动。可是,这时,所有的胃肠开始蠕动了。这才叫健身。说起这个经络和穴位,大家记住,都是活的,都是在动的,当你身体出现病痛的时候,位置是不一样的。我们只是刻舟求剑一样,在那做一个记号,就是说足三里能治胃病,内关穴调节心脏。你想过没有,气是不是在那里。气如果不在那,你把那儿按烂了都没用。回到婴儿那个状态是我们理想的境界,可惜我们回不去。尽量往那靠,尽量活得自然一些。现在很多奇奇怪怪的病都是自己作出来的。

养生靠自己,方向对了最重要!现学现用是根据徐文兵大夫在北京电视台《中华文明大讲堂》所作讲座润色而成。《黄帝内经》其实是给了我们一把钥匙。古人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一一个方法,一个思路,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比给你一点东西更实惠。汇聚文史专家,传播中华文明,北京电视台《中华文明大讲堂》,穿越历史时空,感受文化智慧。

    徐文兵的现学现用《黄帝内经》——推荐好书    

《中华文明大讲堂》节目介绍:《中华文明大讲堂》为讲座类节目,邀请国学大师、文史专家纵览古今,解读中华文明文化的精髓。增加现场互动,以悬疑吸引观众,既还原历史真实,又阐释其在当代思想和社会领域内的意义。加强了影视资料的运用,注意悬念和起承转合,通过模拟课堂的形式传递相对深层的知识和道理,希望带给观众一种内心的充盈和精神的慰藉。

黄帝内经现学现用目录:

一讲 道法自然  养生首先是找对方向,“健身”不同于“健体”,随顺自然的节拍,“调和”的重要,吃饭的讲究,饮水的学问,喝“适合”自己的茶,起居作息要规律,“形与神俱”靠什么。

第二讲 背道而驰  酒可以喝,但一定不能过量,喝酒对“精”的伤害,千万不要做抽脂手术,节欲很重要,献血要慎重,别做“反自然”的事,成年人应该“断奶”,吃肉吃素因人而异,要分清“饥”和“饿”,生活现代化与本能退化,调神就是调节奏,想冬泳,先问问自己是松柏吗?

第三讲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学会分清“智”与“慧”,“虚邪贼风”到底是啥,对“虚邪贼风”要远远地躲开,贼风对身体的损伤,“七情”也是病因,凡事看开点,给邪气以出路,不会爱自己,如何爱别人?给心灵加一个保护层,情绪恢复快一点好。要活出一种境界,不生病的秘密,拍打心包膻中穴和内关穴的作用,存住精,守住神等。

第四讲 节制欲望活出天真  忘掉该忘的,记住该记的别纵欲,别抑欲,要节欲可以无知,不能无觉,保护好心神才能不惧,“过劳”的危害,“气顺”的含义,怎样对待别人的欲望,尊重内心,活在当下,不攀比,自得其乐。

第五讲 女子养生  7岁要注意补肾 14岁任脉太冲脉要畅通  21岁:要含胸而不要挺胸  28岁:抓紧时间结婚生子  35岁:注意保养胃和大肠  42岁:需要关爱的年龄  49岁:轻松度过更年期

第六讲 男子养生  8岁:千万不能提前补钙  16岁:注意不要漏精漏气  24岁:把胃调理好就能补肾益肾  32岁:男人生理的顶峰  40岁:记住要少消耗’肾精  48岁:不能不辨症状去补肾  56岁:该开始补肝了  64岁:点点滴滴去养生。

附录十二经络图,详情请见水枪哥本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b55f480100ov37.html

近日,和一位颇通禅学的朋友聊起孔老夫子《为政》中关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这句著名哲言。这位朋友对于这段哲言,有些自家的心得,我觉得颇有几分道理,因此很想在此做些探讨。他的新观点认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不知,是知也”。意思是说,知道自己有不知道的或者不了解的,这才是智者。后面的一句“是知也”的“知”,在古汉语中为“智”的通假字,读音也应该为“智”。因此,字义与“智”意思相通。统览全句,可理解为知道、了解自己有很多不懂的事情,这才是大慧之人。
  这个道理看似简单,其实生活中有不少朋友,并不真正清楚自己之“惑”。举个例子,对于人体,我们自己的身体,我们自己究竟了解多少?“气血不通了”,“气血两亏了”,“肝瘀气滞了”等等,这些我们经常听到的中医诊病的术语,意味着什么?这些究竟是哪些方面出了问题?我们都不十分了解。
  按照中医学理论,人,作为天地万物中的生灵之一,与天地运行、四季交替的关系甚为紧密。人体的气血运行,个体生命的存在,与大自然、宇宙的运行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人之于宇宙,看似神秘莫测,实际上只是宏观与微观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俗话说,天有三件宝,日、月、星;人有三件宝,精、气、神。人与天地相辅相成,和谐共存。这些就是中医带有哲学思辨意义的诊病观,也是中医赖以延续的根本。不了解自己的身体,又对于中医诊病妄加评论,那就不属于智者,也不是唯物主义者。反过来,我们顺应天地万物变化,按照中医养生的理论,去调养身体,去医病,认真了解那些我们不知道,或者是一知半解的东西,才会越发智慧。

    徐文兵的现学现用《黄帝内经》——推荐好书

相关资料: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理论来讲,茶是北方人喝的吗?不是。那么北方人为什么要喝茶昵?北方人怎么喝茶才健康呢?从中医理论来讲,茶有寒热温凉之分,这主要是因为加工发酵程度的不同导致的。绿茶就是完全不发酵茶,味道偏苦,有回甘,性质是寒的,所以很多人喝绿茶以后胃疼。马未都先生跟我说,他40岁以后在香港吃海鲜之后闹了一场大病,从此以后知道绿茶和红茶是有区别的。为什么呢?身体变得敏感以后就知道了。绿茶的苦寒之性能清心火,它有一种清香的味道,能够让人微微出一点汗,而且能利小便,所以给生活在南方湿热气候环境中的人是最合适不过的。到了北方呢,再喝绿茶就会闹病。我治过很多得胃病的人,他们喝绿茶喝到满脸发黑。开始喝绿茶,你会觉得胃痛,如果喝口白酒或者姜水,煮一点桂皮汤你会舒服一点。慢慢喝久了,你的胃就没有知觉了。继续喝绿茶,你就不觉得痛了。这其实是麻木不仁了。所以我劝很多病人不要喝绿茶了,不合适。而且我们都知道,北京人爱喝花茶。其实,花茶也是绿茶的底子,发酵程度也不高。所以身处北方的人,最好不要选择绿茶。相对好一点的茶应该是半发酵茶,也就是乌龙茶。首先有广东乌龙,也就是凤凰单枞系列茶,非常的香,各种各样的香味,而且它的辛,就是那种发散的感觉,远远大于它那种苦的感觉。

    作者介绍:

       徐文兵的现学现用《黄帝内经》——推荐好书

    徐小周,字文兵,中医教育家,身心医学专家。自幼随母亲魏天梅学习中医,1984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毕业后在东直门医院及中医学院校办工作。1987年随裴永清教授侍诊抄方,1997年正式拜师,研修《伤寒杂病论》以及经方的临床应用;1997年师从周稔丰教授学习五禽戏、病气诊断;2002年师从苏有余先生学习、研修内丹功法;2004年师从马世琦先生研修形意拳。1997年公派赴美讲学,同年获美国针灸协会特别奖,被授予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荣誉市民。1998年考取全美中医师、针灸师资格证书。1999年创办北京厚朴中医药研究所。2000年再次赴美访问,考取美国马里兰州针灸执照。目前在国内从事中医诊疗及传统中医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曾在北京卫视《中华文明大讲堂》讲解《黄帝内经的智慧》,担任中国气象频道《四季养生堂》栏目长期主讲嘉宾;受著名主持人梁冬之邀,做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讲《重新发现中医太美之黄帝内经》。目前已出版图书《字里藏医》、《黄帝内经家用说明书》等。

    编者按:乱点徐老师文章1、关于经络穴位气息,本人认为,主气或曰装气的公共汽车虽不在,气路是通的,气还是流动的,只是气的流动弱而已,治疗或按摩的效果当然没有主气的脏腑经络效果那么好而已。2、关于健身房健身的问题,本人认为适当即可,不是不为。但不可追求极致,特别是经常追求力竭训练法和用睾酮等兴奋剂,那样对身体真是摧残。3、关于茶,本人不好茶,有先天特别是后天冷饮等造成的体质虚寒。其实适合红茶。如徐老师所说,喝茶刊看体质。北方人是可以喝茶的,茶有消肉食,化内热的特性,特别是北方吃肉喝羊奶多的牧民等,还有就是看体质,看饮食,看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大明王朝的灭亡就有断绝北方少数民族茶的贸易有相当大的因素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