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画册<<高尔夫印象>>即将出版
(2010-08-16 09:07:54)
标签:
高尔夫球场体育高尔夫画家高尔夫油画时尚高尔夫印象王绍波文化 |
在商界浸润已久的小鉴,对于绘画常常自比为“原始人”,他更将每次站在画布前饱受踌躇与煎熬的心理过程比作一回历险,也正是这一次次历险,成就了一幅幅充盈着个人感情的、才气横溢的绘画佳作。
历来习画之人总结起来不外乎两类:一类是“先学后画”,譬如大多数主流画家和美院出身的科班画家。这些人往往“理论先行”,有系统的、科学的绘画方法,有经验 丰富的老师指导,通过长期的绘画基础训练,从而打下了扎实的素描功底和全面的色彩修养,造型能力坚笃,技法纯熟,绘画道路犹如顺水行舟,流畅天成。
另一类则是“先画后学”而成家。这类画家在旁人看来似乎是靠天资一夜成名,和有着坚实基础的“科班”相比似乎有走捷径之感,是另类、是异端。其实“先画后学”虽可以免去长期苦练基本功之累,但是仅靠天分和灵感就动笔是不够的,对生活和社会超乎常人的敏锐的观察力,及对艺术及其外围文化现象长期的关注和积淀,才是“先画后学“者背后的强大推力。正是这种宽厚的、隐性的“学问”敦促了天分向艺术实体的转变。由此看来,小鉴理应该归为溯源而上的“先画后学”一类。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和小鉴初识之时就被他对艺术的热爱、独到的见识,和对社会及文学广泛的涉猎所打动。那时他就非常热衷于收藏、品鉴中国画,眼光独到而犀利,游历世界各地之时不忘参观当地美术馆,遍访名作,心领神会之际,虽则尚未动笔,可这种对绘画艺术的郁勃之爱却在心间不断地潜滋暗长,汇涌激荡。
终于有一天,这种涤荡已久的情绪诉诸于笔端,化作了纸上的形色。当他拿来一幅素描自画像时,我这个“内行人”也为之惊叹不已。在不大的尺幅里,我们可以看到难以抑制的激情和表现欲,这种情感由心而出,通过长长短短杂乱无章的点与线,朴拙天成地涂画出了小鉴本人的真性情,简直就是灵魂的自述!
有了初次的尝试,此后的热情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可幸的是小鉴找到了高尔夫——这个自身无比热衷的运动,以高尔夫球场作为了切入的题材。经常挥杆于绿荫球场的他对球场有特殊的感情和理解:看似碧草青青、恬淡适意的绿茵之上,却危机四伏,隐涵着许多矛盾冲突和无数人生哲理。从此与高尔夫有关的创作渐渐酝酿成型。
从以下几幅画里我们就可以看到,油彩是如何通过画笔在亚麻布上横冲直撞,肆意奔突的。《荒草与海岸》中枯草的暖黄与海岸的碧蓝遥相呼应,岸边远处影影绰绰、似有似无的物象蔓延着涌动的心绪;《滚烫的晚霞》中自由挥洒,翻滚的笔触在描述着晚霞的动荡,反衬着出场的静谧;《球场高地》中平行线粗犷地拉伸与大刀阔斧的硬笔触,传达出一种大气的、阳刚的美;《俯瞰》中丛林环抱下橄榄绿的草皮被若干不规则的异形分割,或如明亮的天光,或若赭色的大地,形成音乐般的节奏感;《阳光灿烂的果岭》中晴风朗空下几组树的姿态衍化成了若干人格品质。随意松散的笔触加上绚烂的色彩,绘遍了球场上的日暮晨昏、阴晴雨雾,这些画里蕴含了他对高尔夫运动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独特理解。不同常规的学画道路,使他可以将未经雕琢的一派天真转化为无拘无束,信马驰骋的豪情,没有了规则、原理的束缚,在画布上就可以更加无所顾忌、任性而为,这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具有历险精神,融汇了画者独特的人生体验的“原始”而感性的画面。
十多年里,相投的志趣和对艺术的共同热爱使我们的友情历久弥坚,“高尔夫画家——李小鉴”的美誉早已声名在外,被小鉴戏称为“历险”的绘画,也在这种敢做敢为精神的鼓动下创出了戛戛独造的另一番新天地。而今喜逢集图成册,作为多年老友,我自然万分地高兴,谨以此序聊表祝贺,并期待老友,写心绪,画心画,自得其乐,并将自己的艺术之路越走越宽广。
2010年1月27日星期三

加载中…